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谭帆 方克强

双月刊

0257-0254

021-62232881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文艺理论研究/Journal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从事文艺理论教学、研究、评论和编辑出版的同志提供学术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袁可嘉"综合"诗论的西方渊源

    白洋本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是袁可嘉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新诗现代化"诗论中的关键策略.关于"综合"的西方渊源,研究者往往关注艾略特和瑞恰兹的影响,却忽略了史彭德,而后者是袁可嘉"综合"诗论的关键来源.首先,袁可嘉所述英国现代诗呈现从"分析到综合"(从"自嘲嘲人到怜悯")的特征,其中的"综合"和"怜悯"皆可追溯至史彭德的诗歌和理论;其次,不同于艾略特和瑞恰兹切断艺术与生活的渗透关系,史彭德"融合"意识、经验与客观现实的"诗的社会化"理论,经由袁水拍等人的译介进入中国,启发袁可嘉将"现实"列为"综合"的重要部分;最后,袁可嘉在同时代人译介的激励下翻译史彭德的"现代性"诗论,并于20世纪80年代经由卡林内斯库的理论再次激活而成为袁可嘉诗论的核心.袁可嘉对左翼诗人史彭德诗论的借鉴,体现了京派知识圈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战时背景下的姿态调整和文学坚守.

    袁可嘉史彭德综合现代性

    自然的人生化——《新潮》与新文学发生期的"自然"

    危明星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作为重要的思想史观念,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新潮》同人与新文学发生史之关系的视角.《新潮》同人把"自然"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以写景诗为新文学的急先锋,但围绕"自然"与"人生"的辩驳也因此展开,他们以近代以来杂糅的自然观念为基础,在"自然"与"人生"的辩驳中提出自然的人生化."自然"作为新文学的重要写作对象与基本准则便以物质世界的自然为基点,生发出多重面向,并反过来深化了新文学论域中的"自然".自然的人生化,是《新潮》同人对新文学自然观理论贡献的核心,也是其思想转型的一次成功尝试.

    "自然""人生"《新潮》新文学

    "士大夫之学"视野下的曾国藩"奇偶互用"说

    陈慧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国藩在奠定"士大夫之学"学术规模的过程中,根植《易传·系辞》的宇宙观和张载的辩证观,依据韩愈"孔墨相用"说而提出"奇偶互用"说.相较清中叶以来"奇偶相生""奇偶相杂迭用""骈散相成""奇偶相间""奇偶相参错综"等说,"奇偶互用"说确立"奇"为本位、以"奇"兼"偶"的体用关系,主要从行气运辞、天授人事的角度记述奇偶,重塑韩愈古文在学术分途中的连接作用与在文体演变中的典范价值.该说完善并发展了姚鼐"文分阴阳"说,试图纠正桐城理论阴阳分判、偏于阳刚,而创作失之阴柔的流弊.曾国藩大胆接受富有争议的"孔墨相用"说,体现了其在晚清大变局中,借助韩愈归本经子、博学于文的"大贤君子之道",复兴修己治人、经世致用的大人之学的淑世情怀.

    曾国藩晚清士大夫之学骈散合一论韩愈

    "晚清民国文学话语的跨界资源"主持人语

    成玮
    101页

    名学遗风与词法本位:章士钊"甲寅文体"的传统底色

    常方舟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学史的叙述中,章士钊的"甲寅文体"被称作"政论文""逻辑文""欧化的古文",这些指称侧重从清末民初古典文章发生新变的角度揭示章文的写作特点.事实上,章士钊的文学观念深受章太炎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汲取了墨学和《论衡》等传统学术思想资源,和近代西洋逻辑学存在目的悖反的倾向.在文学实践方面,章士钊倡导子学笔体的名家之文,并依托《甲寅》施行复归诸子之文的文体实验.伴随本土修辞学的兴起,章士钊奉行以词法为本位的文法修辞,展现了古典文学固有的修辞技巧.探究以章士钊"甲寅文体"为代表的应用类古文在新旧之间的变与不变,或为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章的杂文学属性提供更加本土化的视角.

    章士钊《甲寅》甲寅文体

    扬弃与整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演变

    史伟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王国维美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其理论建构的意图、方式,理论结构、层次的设置,学理的介入等,都与其对康德、叔本华等西方哲学、美学的研习有着密切的、直接的关系.从《红楼梦评论》《文学小言》到《<人间词>乙稿序》再到《人间词话》,王国维美学经历了从立足于叔本华而糅合席勒美学,到立足叔本华糅合康德美学,再到立足于康德兼容叔本华美学的复杂过程.这是一个同时包含了扬弃与整合的过程.但至《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却开始逐渐抹去西学影响的痕迹.王国维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西方理论观念、中国文学和理论自身特点,以及两者合洽性的反思和认识,此种反思包含的知识认知、选择的复杂性和创新性,理应成为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命题.

    王国维美学演变康德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路展开——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与民国文史研究转型

    成玮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侃如、冯沅君写作《中国诗史》,深受民国学术风气熏染.其书在文献考据层面,认夏代以前为不可知,全盘接受了胡适一派的疑古思潮.在诗史架构层面,则颇自出手眼:把"诗"的范围扩充至多数韵文,论证各时代主流体裁如何环环衍生,使得叙述更加系统化;以白话、文言迭相起伏贯穿全史,但不与体裁更替强行牵合,使得叙述更加弹性化.这两层面表现,均属新文化运动促成的文史研究转型之产物.前者当时已遭遇挑战,后者却代表着新文化立场介入文学史书写的另一方案,值得长久与之对话.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新文化运动

    雅俗之间:苏轼饮食赋的经典构建

    王祖琪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的饮食赋写作祖述《诗》《骚》,导源于俳辞,将《楚辞》的高洁旨趣与俳辞的幽默诙谐寓于一身,体现了有意变革的文学主张,使赋体完成了由娱神,到娱人,再到娱己的功用.苏轼以全部生命体验投入,在审美取向与情志追求上打破雅与俗的边界,克服内在情志的对立冲突,不再刻意强调赋体书写对象的雅俗性质,而是以平和的心态,以审美的态度书写日常生活.可以说,苏轼对雅俗关系的思考递嬗过程也是逐渐实现自我的人格养成过程.苏轼的饮食赋不是简单的"游戏文字",而是奠定了一种经典范式,对后世有开创之功.

    苏轼饮食赋雅俗辞赋史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中日对接及近代转化

    江曙
    15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概念经由日本接引西方"romance"与"novel"之概念,作为中介的日本以及明治文艺思想在"小说"概念的转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教士编纂英华辞典,特别是罗存德《英华字典》在日本广为沿用或增订为英和辞典,颜惠庆《英华大辞典》承接双重影响,"小说"与"romance"和"novel"形成对译.坪内逍遥《小说神髓》对"romance"和"novel"进行区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延续并完成两者词义的学术化界定."小说"概念经由日本的转化最重要的是美术特质的发现.明治日本时期矢野文雄、坪内逍遥等对小说的美术特质加以论述,其后梁启超衍生出小说艺术作用机制,王国维聚焦《红楼梦》的美学价值,黄人完成小说美术属性系统论述的中国化并应用于《小说林》的编创,徐念慈糅合"理想美学"和"感情美学",吕思勉在小说美学基础上向现代叙事学转型,继之太田善男"纯文学"观在近代发酵,鲁迅、周作人等对小说的美学特征及纯文学价值均作阐述."小说"概念的中日对接促成普及型流播、学术性的界定和美术特质的发现以及概念的转化.

    "小说"《英华大辞典》坪内逍遥鲁迅黄人

    清末民初报刊剧话的文体承变与理论革新

    孟昕
    16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流行剧种为主要批评对象,以即时化、公开化、品牌化的跨平台专栏创作为特色生产模式,文本与舞台兼重、史论研究与实践批评并举的综合性艺术批评文体.舞台本位意识在清末民初报刊剧话中的建构发展反映了古典戏剧理论"剧学"体系内部重心由"剧本作法"向"表演艺术"的迁移,曲话的独立发展、京剧与新剧剧话的日趋分离亦可视作传统剧论对近代传奇杂剧、花部戏曲、外来新剧"三足鼎立"之全新剧体格局的直接回应.

    清末民初报刊剧话批评文体戏剧理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