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谭帆 方克强

双月刊

0257-0254

021-62232881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文艺理论研究/Journal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从事文艺理论教学、研究、评论和编辑出版的同志提供学术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经验到理论: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及其问题

    段吉方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从西方文化研究中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但文化研究如何表征与重构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在从经验到理论的生成中展现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价值,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理论范式,这是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在理论上需要反思的问题.文化研究在理论起源上具有经验性特征,在面对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活等问题时形成了基于经验视角的方法论;文化研究同时具有情感社会学的经验分析传统,在文化分析中体现为一种情感社会学的理论话语方式,这些理论与方法构成了文化研究从经验到理论的发展脉络.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同样具有这种从经验到理论的对象性问题,这内在地决定了它的研究重心是经验而非纯理论.

    文化研究中国语境经验情感社会学

    书讯

    11,31,67页

    从"壮美"拯救文人画——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的美学策略

    金浪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作为批评家李长之旁涉绘画批评的作品,虽独具特色,也饱受争议.在延续陈师曾为文人画辩护思路的基础上,李长之另辟蹊径地引入了他称之为"体系的——哲学的"方法论视野,不仅提出从主观、对象、用具三方面对中国画论加以考察的体系性框架,更推出了以"壮美"范畴来阐发中国画特质的美学进路.尽管同样服膺于康德美学,但与王国维隐然意识到中西绘画差异并以"古雅"范畴对之加以补充不同,李长之更坚定地成为康德美学的拥趸.对"天才"与"笔墨"的缝合,在努力将中国画论纳入西方美学解释范式的同时,也使得这一方法背后的问题得以凸显.

    李长之文人画士大夫壮美笔墨

    中国现代文论知识型的生成与合法性依据

    姜文振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从"古代文论知识型"向"现代文论知识型"的历时性转换生成于社会文化知识型的现代性建构历程之中.在这一知识型转换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和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建构,是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秩序的重建同频共振,并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的.百余年来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程和现代知识型的生成及范式转型过程,是一个对于现代性内涵及知识的特性与功能的认知不断游移深化的过程.只有在现代思想文化知识生产的总体性话语关联与知识系统的坐标系中,我们方可历史地把握现代形态的中国文论的建构特质与其知识学的基本定位,探寻和确认中国现代文论知识生产的合法性依据.

    文论知识型中国现代性文化秩序重建合法性

    跨国界、跨媒介、跨学科——与约翰·皮埃尔教授谈西方叙事学回顾与展望

    约翰·皮埃尔曹丹红
    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法国艺术与语言研究中心(隶属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庆祝"叙事学研讨课"设立20周年之际,南京大学法语系曹丹红对约翰·皮埃尔进行了访谈.皮埃尔是该研讨课组织者之一,也是当今国际叙事学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皮埃尔基于研讨课20年的发展历程,简要回顾了西方叙事学自诞生之日起所取得的成果,建议将这段历史切分为三个"世代"来重审其演变过程,并再次肯定跨国界、跨媒介、跨学科等特征为西方叙事学的基本特征.访谈者还提到了叙事学的未来发展,尤其强调了比较研究、历时研究与历史书写的重要性.

    叙事学研讨课"世代"比较叙事学历时叙事学叙事学历史书写

    从"前故事话语"看叙事交流的三层结构

    钱翰王瑾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叙事学中的"隐含作者&隐含读者"概念,一般无法在文内直接确定所指,且关涉到叙事交流的层次和主体数量.因此,自被韦恩·布斯提出以来便备受争议.本文在梳理叙事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前故事话语",这种安装故事外壳的叙述方式最初承继自口头传统,后在现代小说中用于形式探索和元叙事反思,它利用修辞技术塑造非时间性(即在场性),从而发挥召唤读者和渗透真实价值的修辞功能,此时可令行迹难寻的"隐含作者&隐含读者"显现,并从形式上揭示叙事交流的三层结构真实存在.

    前故事叙述叙事学口头文学召唤结构交流伦理

    文学文本中的"指涉游戏"

    黄家光马大康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是变色龙.与日常话语有所不同,文学文本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瓦解话语指涉现实的稳定性,尝试构建繁复多样的指涉关系,由此开发出话语的指涉潜能,展开令人眼花缭乱的"指涉游戏".指涉的"滥用"不仅构成文学文本的基础,而且文学话语正是通过"指涉游戏",不断尝试在现实关系与非现实关系、可能关系与不可能关系之间建立复杂关联,让世界展现出变化多端的面目,让人体验无限丰富的生存经验.文学文本是"指涉游戏"的演练场,语言的神奇特性和丰富内涵在指涉游戏中得到充分展现,"诗性""文学性"就扎根于此.

    文学文本指涉游戏《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叙述者

    虚拟现实VS真实世界:论物质性与环境感知差异

    王茜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真实世界相比,虚拟现实是祛物质性的.物质性的缺失导致了虚拟现实与真实世界的感知差异,具体表现为:虚拟现实中的感知经验缺乏真实世界感知经验中的存在厚度;虚拟现实中的事物对感知者来说,缺少真实世界中的事物因其外在性和超越性而散发的光韵;虚拟现实是封闭的,缺少真实世界感知中时空绵延的开放性与未完成性体验.对两种环境感知经验差异的分析揭示了物质性对环境感知的内在影响,同时也彰显了感知活动扎根于自然生命演进历史的生态本性.真实自然使生命在走向外部世界的感知活动中获得了不断生长的可能,作为数码编织物的虚拟现实则代表人类掌控世界所取得的成就,它们永远不会互相替代,只能平行展开.

    虚拟现实环境感知物质性身体自然

    控制论与文学机器:赛博文本理论及其诗学意义

    聂春华
    77-8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赛博文本视为计算机或网络文本是不准确的,赛博文本是控制论意义上的互动文本,即需要通过实质性的互动操作来生产和消费符号的文本.赛博文本理论对建立在印刷文学基础上的"以解释性实践为主导"的传统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受控制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它致力于探讨文本的媒介组合可能,从而把20世纪形式主义文论对语言符号的形式关注推进到了对符号生产的物质基础的研究.它提出了媒介功能理论,实现了由传统文学理论所侧重的对文本语义功能的研究向文本媒介功能研究的转变.它对文本媒介的物质性和功能等问题的重视也改变了文本语义研究的模式,即从文本语义的本质主义探寻走向了对其生成机制的探索.赛博文本理论有其独特的术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其研究范式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值得持续观察.

    赛博文本理论控制论诗学文学机器

    "视听连祷"的界定及理论批判——斯特恩声音研究初探

    康杨达琦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学者乔纳森·斯特恩将沃尔特·翁、雷蒙德·默里·谢弗等人的早期声音研究方法概括为"视听连祷".视听连祷因为固守视听差异性分析框架而导致视觉文化理论过度地介入于声音研究,这会阻碍研究者发现声音和听觉的独特性.它还在声音本体论思想的笼罩下,使声音蒙上了神秘主义的面纱.在批判这种方法的同时,斯特恩的研究始于以正面的态度分析声音/听觉技术,再经由对声音历史的重新考察,最终认为声音研究应该发现"声音启蒙"的过程和意义而不是解构视觉霸权.辩证地反思斯特恩的视听连祷概念,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突破视听二元对立研究模式的束缚,也有益于我们理解声音研究的各别阶段性特征,把握其当下发展动向.

    视听连祷乔纳森·斯特恩声音研究声音本体论视听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