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谭帆 方克强

双月刊

0257-0254

021-62232881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文艺理论研究/Journal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从事文艺理论教学、研究、评论和编辑出版的同志提供学术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文学概念辨析

    马双子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文学是依托于数字技术产生的文学新样式,成为当代技术与人文之融合在文学领域的显现.目前数字文学并未得到文学界的广泛参与和认可,其界定也与并行概念混杂不清.摆脱困境需首先回答数字文学是什么,它为文学带来了什么.本文将"数字文学"与"超文本文学""网络文学""电子文学"三个相关概念进行比照,认为"数字文学"比"超文本文学"更重视多类技术对异质元素的整合,相较于"网络文学"更强调代码运作赋予文学本体的动态表征,并比"电子文学"的命名更切合比特信号的创造性而非模拟性特质,由此对数字文学的内涵作出归纳总结.

    数字文学超文本文学网络文学电子文学概念

    罗杰·弗莱的中国古典艺术研究及其形式美学建构

    杨莉馨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拟在回顾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的美学探索之路及与中国艺术渊源的基础上,探讨其中国古典艺术研究的成就与特色,认为弗莱以形式分析为门径,以《伯灵顿杂志》等为阵地,成功地将中国艺术精神融入了形式美学话语之中,由此助推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发展.作为现代主义全球流动的一个典型个案,弗莱与中国艺术的亲缘关系十分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艺术美学在全球现代主义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罗杰·弗莱中国古典艺术形式美学《视觉与设计》《伯灵顿杂志》

    骋怀于"心印"与"身印"之间:方闻对书法抒情表意功能的符号化诠释

    吴佩烔
    116-12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理解书法的抒情表意功能,是当代美国汉学之中国艺术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对此,旅美华人学者方闻以书法用笔为中心,形成了结合身体视角的符号化诠释:将用笔作为艺术家主体存在于艺术作品内在结构之中的根本方式,并以书法用笔中的身体要素为核心,界定书法中情感的具身性和动态本质;以及经由身体语言与书法视觉语言的映射关系,解释情感在书法中的视觉展现模式.方闻对书法抒情表意的符号化诠释,与格雷马斯等的"激情符号学"理论形成了多处实质契合和可以对话互鉴的层面,从该角度加以考察,无论对中国艺术的跨文化传播,还是对艺术中主体情感表达问题的探索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方闻书法抒情表意用笔身体

    抒情的政治功效——以不可译重审归化与异化

    夏开伟何宁
    125-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现代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译介通常就翻译策略分为归化与异化两派,如从不可译角度切入,英诗汉译会就情感结构差异在抒情维度展现不一样的政治功效.翻译文学借由不可译从中国语境下的英语诗歌转化为基于本土主义的共生文本,由此展露出比较文学的维度.通过对民族文本和文学的生产,以情感结构为不可译的翻译文学表达了具有自主性、集体性和民族性特点的中国近现代创作.这意味着翻译策略不仅是对源语和目标语的主体性选择,更有对本土主义之美学、情感和政治的阐释性考量.

    不可译情感结构比较文学华兹华斯郁达夫

    副文本的秩序:《钤山堂集序》的写作策略

    叶晔
    13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嘉靖增刻本《钤山堂集》卷首的十数篇书序文,撰写于正德十年至嘉靖三十八年间,一般被视为当时文坛名流受严嵩委请的应酬之作.但正德、嘉靖年间是中国古代出版业在15世纪发展低谷后的快速爬升期,这种发生在作家生前的高频次增刻行为,及由此生成的"副文本群",无论基于刊印成本、效率的考量,还是对作者、读者心态的调整来说,都是前所未遇的新问题.而作为当时权臣的严嵩之诗名与威势的变化,又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这一出版行为的文化效应:如基于增刻行为的将其他撰序者引为预期读者的第四方心理,不同撰序者在文学批评维度的规避与竞赛,作家离世后批评者对原有副文本秩序的破坏及新话语秩序的重置等.这一特殊的书序文撰写案例及其中的写作策略,有助于学界更好地认识处于历史现场的书序文写作,及其作为一种副文本类型在建构文学批评秩序中的多重意义.

    严嵩一书多序副文本群预期读者出版文化

    《法言》:语录"家数",设辞"本领"——兼论古代文章辨体的原则和方法

    赵德波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言》是扬雄模仿《论语》而作,但是从典籍的名称、文本的外部结构、内部形态以及文风语体来看,《法言》在文体上与《论语》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在文体方面的差异,乃是扬雄在模仿中的独创,是对标准语录体的改造和超越.从《法言》的文体形态、结构考察,《乾·文言》的中间板块联翩排列的六轮虚拟问对才是《法言》的文体之祖.《法言》中的问答,与当时流行的设辞极为相似,文体属性更为接近.《法言》在汉代诸子著作中卓尔不群,是一部袖珍型设辞分门别类的连珠集锦.扬雄之所以选择以连珠集锦形式来结撰《法言》,与他对问答型和集锦型的书写方式的情有独钟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文章辨体应注意到文章写作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对文体的考辨应遵照循名责实的基本原则进行,同时还应兼顾中国古代文体界限的模糊性、文体溯源的精准性和文本生成的渐进性等问题.

    扬雄《法言》设辞文体

    文体的扩张与自觉:"晚明小品"的概念史考察

    汤志波
    160-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小品"作为集部的书名,可以指诗集、文集、诗文集并称乃至选本、别本;用作文学批评术语,则指游戏之作,或是变格、变体的代称;作为丛书则可以囊括经史子集四部.自魏晋至明清,小品的文体逐步扩张,可以包括诗、词、曲、文、小说等多种,但罕用"小品文"一词,而是用"小品文字"替代.民国间流行的"小品文"概念,起始文体并不明晰,与"散文诗"界限模糊.作为英语essay或sketch等词的译文,同时受到日本汉字直接移入的影响,翻译语境中的"小品文"与"小品"混用,显示出西方文论影响下的文体自觉.周作人等建构的"晚明小品"概念,将小品文的代表作者指向公安、竟陵派,取代了《四库全书总目》中以陈继儒为代表的"明季小品",在其影响下出现的散文创作热潮及众多晚明小品选本出版,进一步固化了小品的文体特征与时代属性.

    小品文文体晚明四库提要概念史

    体用·境界·工夫:苏轼"随物赋形"说新诠

    刘驰
    170-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文本语境中多次阐释了"随物赋形"说.此说的讨论对象经历了由自然之道到处世之道再到文章之道的变化,隐含了"体一而周万物""通二为一"的体用论,展现了"终始惟一,时乃日新"的道德境界、"人固与天地相似"的天地境界、"空故纳万境"的审美境界,彰显了"精义入神""无心必一"的工夫论.苏轼将逻辑思辨一变而为生命体验,将道学理念寓于诗文创作,使得"随物赋形"说既包含复杂深刻的思想阐发,又包含活泼灵动的实践感悟,反映出哲学理论对文艺观念与实践的影响,以及文艺观念与实践对哲学理论的超越.

    随物赋形体用境界工夫

    论李开先的曲史观与曲词观及其曲学史意义

    李亦辉
    181-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开先是明代曲学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曲家,其曲史观与曲词观具有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的关系.他以"本色""文词"的错综交替为曲史嬗变的基本线索,认为金、元及明初是曲史发展的繁盛期,曲词以本色为主,部分杰出曲家则本色、文词"兼而有之";明初以降是曲史发展的新变期,本色、文词"分而两之","词人之词"与"文人之词"各擅胜场.基于对曲史的整体观照与对曲体的深入思考,尤其是对"犹唐之李、杜"的张可久、乔吉与其词友袁崇冕的曲作的精心体察,李开先提出"语俊意长,俗雅俱备"的曲词观,主张浅畅之词与沉挚之思相结合,俗与雅两种风格要素同时具备,开晚明雅俗相济的曲词审美理想之先河.其曲论回应了当时曲坛所面临的理论难题,指明了曲体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为晚明清初传奇戏曲高峰期的到来廓清了道路.

    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本色文词俗雅俱备

    由"文字禅"到"翰墨禅"——晚明文字禅的重构与释家艺文思想的演进

    王彦明
    192-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于以教救禅和藏经刊刻,晚明释子赓续宋代"文字禅",却将"文字"的重心迁移至佛教经典,并推衍到书法、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建构出全新的"文字禅".佛禅与"文字"本质的深度探求,消解了释子文学创作的禁忌,涌现出尊道贵德、诗乃真禅、文章性天等独具特色的文学思想.他们熔铸佛法、世情,以"雁过长空,影沉寒水"为书法至境;依"五种因缘,和合成就",构筑戏剧文本、观演规范,昭示着释家戏剧的文体自觉.随着隐元僧团的东渡和黄檗宗的创立,"文字禅"更东传日本,迭代衍生出"翰墨禅",催生了东亚佛教文化圈的释家艺文盛景.

    晚明文字禅翰墨禅域外迭代释家艺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