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与批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

陈飞龙

双月刊

1002-9583

wenliping1986@126.com

010-64935584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理论与批评/Journal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文艺理论类重要核心期刊,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来观察,分析和评价当代中国以及世界的文艺现象和思潮,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作积极贡献。本刊坚持人类学的立场,探索中国的第三世界的文论和批评的方法,对80年代以来日趋僵化的新潮话语和洋八股保持警惕和批判的意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艺理论体系创新的设想

    董学文
    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不是偏重于"外部研究",就是偏重于"内部研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马克思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思想,根据马克思的"公转"和"自转"相统一学说,应构建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方法论的新体系.研判目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体系建设上的弊端,确立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辩证法体系的哲学依据,阐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论述本有的辩证法素质,厘清坚持"公转"和"自转"统一的辩证法体系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义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体系构建的前提性工作.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普遍联系辩证法创新

    文化装置的建造与更新:党领导文艺的"经"与"权"

    叶青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走过了百年历程,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重新理解党领导文艺的原则与其不同历史时期因地制宜的方针政策之间的辩证关系,十分必要.通过重新阐释列宁关于"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的论述,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可以看到文艺的"党性原则",意指把关乎社会总体的新文化与社会主体的生成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建构过程绑定在一起,而其内含的"经"与"权"的辩证运动的结构,指向了国家机器及其新的文化装置的自我更新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则从总体性维度,为综合党领导文艺的百年经验提供了理论视野.

    "齿轮和螺丝钉"文化装置"经"与"权"中国式现代化

    "主旋律"和"多样化"如何更好地共生共荣?

    秦兰珺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共生共荣是党的文艺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确保党的文化领导权之同时,推动文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繁荣发展."主旋律"和"多样化"在寻求共生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经历过"题材决定论""二元对立"等误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共生共荣正在走出一条"融合发展""双效统一"的新道路.这意味着,"主旋律"和"多样化"并非相互隔离的两种文艺形态,而是可以在彼此借鉴、融合中,创造出承载主流价值的商业产品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文艺精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对不同文艺形态的"融合发展"过程给予足够的宽容和耐心.

    主旋律多样化双效统一融合发展

    人民性立场与民族化风格——贺敬之文艺创作的贡献与特色

    白烨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贺敬之是在人民文艺发展壮大中不断成长与成熟的典型代表,其创作道路是党领导的"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其创作具有特殊的艺术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点,其中最重要也最突出的,是对人民性立场的坚定持守和民族化风格的执着追求.这是他创作的鲜明印记,也是他对社会主义文艺做出的最为重要的贡献.

    贺敬之人民立场民族风格《白毛女》

    政治技艺与人民国家的铸造——论贺敬之政治抒情诗

    孙晓忠
    4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贺敬之是歌颂新世界、新精神的时代歌手,他和郭小川等诗人一起,将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政治抒情推向高潮,开一代诗风.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从政治技艺的角度重新思考诗歌治理国家的功能,既承续、发展了惠特曼通过书写时代新物表现时代精神的现代诗风,也借鉴、改造了中国赋体制度和礼乐文化中的诗教传统.20世纪90年代,社会情感结构变迁,政治抒情诗遭遇挑战,逐渐式微.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中,政治抒情诗如何重新抓住时代新物,以个人情感为中介,重塑公共世界,是社会主义文艺未完成的命题.

    政治抒情诗政治技艺革命礼乐

    创造"大众新戏剧"与《周子山》的创作实践

    张永峰
    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场新秧歌剧《周子山》作为执行党的文艺方针的具体实践之一,需要放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戏剧发展的具体脉络里来理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延安戏剧运动中很少有真正取材于前方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并予以真切表现的作品.这一点可以从那时延安产生较大影响的抗战题材戏剧作品中得到证明.张庚提出创造"大众新戏剧"的主张,这是《讲话》所阐明的关于普及与提高的观点在戏剧运动和戏剧创作上的具体落实和进一步发展.在创造大众新戏剧的道路上,《周子山》的创作实践在"材料收集""典型刻画""写词配曲""集体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创造大众新戏剧《周子山》贺敬之

    开辟语文教育交流和研讨的园地——叶圣陶与20世纪40年代的语文教学

    商金林
    7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的语文教育园地一向比较贫瘠,而人们对于语文教育的期望却特别高,这固然与全社会都关心语文教育的导向有关,与"语文"的特质也不无关联."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人人都有发言权,不像数理化那样有专业知识的门槛,因而一谈到"语文",就见仁见智,众声喧哗.筚路蓝缕地去开辟语文教育交流和研讨园地、扎扎实实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是叶圣陶.叶圣陶主编的成都《国文杂志》、桂林《国文杂志》,以及在开明书店续办《国文月刊》的过程,体现了他对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叶圣陶朱自清成都《国文杂志》桂林《国文杂志》《国文月刊》

    "茅盾文艺奖金"征文与青年作家的"人民文艺"实践

    范丽媛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5年,重庆文艺界举行了"寿茅"活动,此次活动肩负着在大后方确立"人民文艺"新方向的重任."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在"寿茅"活动中最具特色,它经历了从"茅盾奖学金"到"茅盾文艺奖金"的调整,并最终确立了面向青年作家、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有奖征文方式,使"人民文艺"落实为具有明确导向的文学生产活动."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引导青年群体开始关注和书写农村,为"人民文艺"创作培养了坚实的后备力量.在大后方调整文艺方向的历史语境下,"茅盾文艺奖金"征文促使青年作家配合民主政治运动的要求,对农村问题、阶级问题进行思考和表达,是"人民文艺"从理论转向实践的重要尝试.

    茅盾文艺奖金人民文艺青年作家抗战大后方

    "中华文艺丛刊"与抗战胜利前后的文化生态

    杨华丽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书局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可从《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中见出一斑.该书所收叶圣陶1945年3月31日致茅盾、巴金、金兆梓的复信中所提到的机构,指的是"中华文艺丛刊"编辑委员会;该丛刊最终发起人名单中,除茅盾、巴金、金兆梓外只有8人;从现有资料看,叶圣陶复信中所提建议并未被茅盾等人采纳;从出版效果看,"中华文艺丛刊"只出版了四种,显得有些虎头蛇尾.该丛刊的出版动议,始于湘桂大撤退后重建于大后方的爱国文人圈,其出版构想曾在抗战胜利前得到发起人、作家们的细化与执行,但该丛刊的宏伟出版计划因抗战胜利后作家心态变化、复员需求与出版生态的日益恶化而未能继续推行."中华文艺丛刊"的面世过程,是映照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生态的一面镜子.

    叶圣陶中华书局"中华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前后文化生态

    《林海雪原》爱情叙事话语的现代性考察

    赵启鹏
    11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林海雪原》一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喜爱,但书中的爱情叙事话语却因含有较浓的"才子佳人"气息遭到学术界质疑,许多人认为这是古典通俗文学的陈旧情感叙事模式,具有显著的非现代性.从文本看,《林海雪原》包含了政治、启蒙、爱情和民间等多重主题话语,这些话语中的现代性与非现代性是相互博弈、相互缠绕又相互生发、相互塑造的,具有多重的表意和阐释空间.事实上,由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现代性自身面目也是繁复的.由是观之,《林海雪原》爱情叙事话语现代性品质的含混性和多重性,反而是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现代性含混状态的一种典型表达.

    《林海雪原》爱情叙事话语现代性非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