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叶世祥

双月刊

1674-3555

xuebao@wzu.edu.cn

0577-86596009

325035

浙江省温州市茶山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温州大学交流学术观点、展示学术水平的重要平台,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温州学研究视域下的永嘉学派

    陈安金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州学"概念的核心内涵有"温州人"、"温州人精神"、温州乡邦文献、"永嘉之学"及其思想价值.将永嘉学派置于"温州学"研究视域下,其地域影响与思想价值方能得到全方位的呈现.永嘉学派兼具"温州学"之四种内涵,即学派诸贤是"温州人"的杰出代表、"温州人精神"的奠基人,学派传世文献是温州乡邦文献的精华,"永嘉之学"是温州特色儒学的灵魂、当代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背后的文化命脉.

    温州学永嘉学派"永嘉之学"

    民国温州:一个区域历史的变化脉络

    冯筱才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温州的历史变迁,是了解20世纪中国历史演化的一个特殊案例.自晚清开埠之后,温州成为上海经济文化的辐射区,保存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加上澎湃而兴的新学浪潮,使温州学人成就斐然,也使中西文化兼容的风气也已开始流行,并影响全国.1912年后,由于政治变化剧烈,温州的"边缘性"使其能保持一定的政治稳定,并与统治中枢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但至 1920年后,温州也成为不同势力竞争的焦点地区之一.沿海优势使温州在经济上能够得蒙其利,无论是外向型手工业制品出口、民众出国谋生还是舶来品输入都变得更为方便,也使温州更容易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文化教育层面,由于新旧交织、人才辈出,温州一度成为浙江省文化的"高地".1937 年后,温州也因其区位特点,成为东南沿海存留时间最长的通航口岸,其进出口贸易量大幅提升,机器工业生产越来越兴盛,为之后温州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国时期,温州社会文化风气丕变,新兴社团崛起,国家与民众关系也出现较大变化.温州的地理区位、自然经济结构与民国以后全国政治局势的嬗变,建构了民国时期温州的历史演化.

    温州民国沿海边缘历史变迁

    "四千"精神在温州的起源、传承、创新

    杨祥银陈鸿超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州是"四千"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四千"精神源起于温州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历史与时代成因.伴随民营经济的发展,温州"四千"精神的内涵并未止步于改革开放之初,而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适应千变万化的时代需求.重温、传承、发扬"四千"精神,需要人们在历史的动态发展中探寻理论内核,持续丰富与创新精神内涵,为加快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精神力量.

    "四千"精神温州民营经济

    "灭人欲"与"御人欲":程颐与叶适"欲"思想比较研究

    冀晋才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程颐与叶适分别作为程朱理学与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在"欲"思想上存在根本性差异:程颐否定"欲"为人之天性,将之限定于气质之性范畴,用以揭示人性之恶的由来,最终确立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宗旨;叶适认为"欲"是人性之固有内容,强调在齐家治国中通过有效手段"御人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二人各自所处之历史环境密切相关.程颐聚焦中唐以来社会道德体系的崩塌,以及王安石变法对宋神宗与士大夫群体利欲之心的鼓动,故而强烈呼吁"穷天理""去人欲";叶适则心忧南宋长期面临的内外危机,以及与此危局极不适宜的苟且偷安、空谈心性的士大夫群体,积极提倡修实学、行实政、成实德的事功思想,主张"内外交相成",以"御人欲".

    程颐叶适

    欧洲华人移民研究的知识脉络、演进趋势和未来主题——基于CNKI和WOS数据的CiteSpace分析

    陈翊王书伟
    4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洲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海外新移民的主要定居地.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 582篇期刊文章的可视化分析表明,在欧洲华人移民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持续增长,发文学科比较集中,但发文渠道相对狭窄,国内外研究合作较少.从欧洲华人移民研究领域的主题脉络和演进趋势看,绝大多数研究围绕经济和社会的共性议题,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基于国家背景的特殊议题,如中 国学者研究公共外交、国外学者研究公共健康等.而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后疫情对欧洲华人移民新流动模式的后续影响,华人族裔社区与定居国城市规划的关系,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考察华人的创业活动,关注移民二代的发展,关注数字化与智能化对移民工作生活的影响,并重视新研究方法的开发与学科理论的借鉴.

    欧洲华人移民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世界温州人民间外交的内在逻辑及其政策启示

    李双金黄伟达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外交倡导"民心相通".世界温州人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各类民间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民间外交特性.世界温州人的民间外交行为并非孤立的,而是与其组织的社会与文化特征紧密相联的整体行为.世界温州人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其中,文化资本以泛家族主义的共同体意识为主要特征,社会资本以社会信任与社会规范为主要内容.三重资本之间的互动与相互转化是理解世界温州人民间外交活动的关键所在.世界温州人的民间外交行无意间践行着新时代"国之交在民相通"的外交理念,对我国持续推进"民心相通"的外交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世界温州人民间外交泛家族主义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温州丽岙侨乡留守妇女规模变迁的研究

    杨志玲徐辉苏玉洁吴征涛...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侨乡留守妇女研究是中国侨乡女性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温州著名侨乡丽岙街道跨国移民引起的留守妇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侨乡留守妇女规模变迁的阶段及特征,即 20世纪 70年代前,男性出国人员较少、与海外女子婚配等原因形成留守妇女产生的萌芽期;改革开放后,大批男性前往海外谋生引发留守妇女规模的爆发期;男性取得海外合法身份及立业后,以家庭团聚方式的人口"大迁徙"形成留守妇女规模的锐减期;由于出境手续办理繁琐、海外婚配增加等原因造成留守妇女规模的停滞期;2015年后,在国外生活的妇女,由于生活压力大、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回国,促成留守妇女规模的反弹期.在经历各阶段的起伏后,现今温州丽岙侨乡留守妇女总体规模较小,并趋于稳定.

    跨国移民留守妇女规模历史阶段

    文学作品"具体化"理论中的"时间透视"现象新探

    杨宇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间透视"是罗曼·英伽登在文学作品研究中提出的一种审美现象.学界以往的研究主要受罗曼·英伽登在《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思考路径的影响,即从"时间透视"问题的思想渊源及常见的样态来把握,较少对这一现象的发生结构进行研究."时间透视"作为发生于文学作品"具体化"过程中的重要现象,是影响审美对象生成、审美价值产生的重要维度.其中,语词的各种时间形式为"时间透视"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基础.从功能维度上讲,"时间透视"可从认知、情感、价值三个维度展开,以此在文学作品"具体化"过程中发挥审美效应,使读者更自由地对作品进行审美式的回溯、前瞻与驻足.

    罗曼·英伽登具体化时间性时间透视

    "阿Q之死"背后的"时代"问题——对《死去了的阿Q时代》的一种解读

    林彦妤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一文中频繁出现的"时代""现代"等词汇颇具深意.青年革命者继承了五四一代的线性时间观念,"时代"成为价值及意识形态本身,这种看待时间的方式具有现代性的要素.革命文学与启蒙文学用"新"来否定"旧",否定行为的重复发生却又在线性时间中构成轮回,体现出两类文学之间奇特的"断裂的延续".这种"断裂的延续"还体现为启蒙方式的转换与启蒙程度的深化."阿Q之死"既是革命时代到来的隐喻,也是农民在文化斗争中摆脱被动地位的隐喻.

    钱杏邨《阿Q正传》现代革命文学

    人口变迁视域下西部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分析框架与实践进阶

    兰慧君司晓宏王鹏炜樊莲花...
    10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总体,是观察和研判社会整体结构及其变迁的重要指标.人口迁移、规模、结构、容量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叠加可影响教育的发展.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结构和容量极具特殊性,基于人口变迁研究西部乡村教育式微的生成机理,发现人口变迁可导致西部乡村教育主体流失、资源配置不均、家庭教育缺位、教育生态失衡等问题.在破解人口变迁导致的西部乡村教育发展困境时,西部地区应有自身的发展逻辑与分析框架,承认人口迁移的社会价值,构建人口变迁理论框架,改变人口的流动方向,优化人口的结构政策体系.立足国情与地方具体现实,培育与打造极具西部特色的乡村教育振兴实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西协作、发展小城镇、教育结构性改革振兴西部乡村教育,可丰富我国乡村教育振兴实践模式.

    人口变迁西部地区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