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贾箭鸣

双月刊

1008-245X

skxb@mail.xjtu.edu.cn

029-82663982

710049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是反映学校师生在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及交叉方面研究成果,同时反映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学报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坚持“双面”方针,积极吸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与舆论导向, 立足点大,面向全国,同时经常特邀国内外著名学术精英为学报撰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民城市理念下数字赋能社区韧性治理的实现机制与优化路径

    杜晓燕吴倩徐乐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城市的理念导向、风险社会的外部冲击以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共同推动着社区治理的范式转化和效能提升,加强韧性治理成为社区应对风险和为民而治的实践选择.数字技术如何增强社区治理韧性、韧性治理如何提升居民满意度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的重要命题.数字技术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平台手段,需要在刚性技术与柔性治理、社区治理人民性和技术韧性之间建立平衡关系,存在人民为主与人民为本互通的"善治"逻辑、治理效能与韧性水平互融的"良治"逻辑和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互嵌的"智治"逻辑.采用协同治理模型(SFIC)框架分析社区韧性治理现实应用场景,发现治理要素运行中存在社会韧性治理的协同参与机制、空间互动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情感认同机制,也客观上存在主体技术选择差异、空间规划管理不足、技术治理权力失范、过度强调技术理性等治理困境.突破困境提升治理效能,社区韧性治理需要从党建引领、空间拓展、技术规制和情感塑造四方面进行优化,努力建设韧性、开放、安全、智慧的人民型社区.

    人民城市人民型社区韧性治理协同治理社区韧性数字赋能

    从共同到共通:青年流动人才的数字生活及多元归属感

    郭扬马锋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快培育青年流动人才对迁入城市的归属感,是实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既往新媒介为流动人口建构线上社区的研究承袭滕尼斯的"共同体"概念,却较少关注其对一致性、接近性的强调是否适用于智能手机形塑的"线上—线下"混杂的数字城市新经验.通过深入青年流动人才的数字生活实践,思考智能手机中介化实践过程建构归属感的独特性所在,以此审视旧概念的新嬗变.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重构了归属感内涵,将"属于某地"的共同体认同改写为"差异中共在"的共通体归属.具体来说,智能手机混杂了"去空间化"的人际交往与"差异中共在"的城市感知,使亲密关系与人地关系交织共置却彼此分离,建构出一种具有松散性、差异化、不稳定性的多元归属感.

    青年流动人才数字生活智能手机中介化实践归属感共同体共通体

    数字技能与工作普惠机制探索

    李铮蒋谦邱泽奇
    13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学界对于数字技术影响劳动者的讨论,可分为数字技术应用导致劳动者"去技能化"和劳动者"再技能化"两类观点.从学界的争论出发,将劳动者数字技能转变视作数字技术影响的表现,通过引入"工作普惠"概念,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20 年数据,分析劳动者数字技能水平与其工作获得、工作收入和工作自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技能的普及缩小了数字鸿沟.掌握数字技能有助于劳动者获得工作和更多的工作收入,并提高其工作自主性,实现工作普惠.此外,数字技能也使工作更具包容性,有利于弱势劳动者群体融入主流工作体系.同时,揭示了不同类型数字技能对实现工作普惠的不同作用,娱乐和购物情景的数字技能在数字时代发挥更大作用,为揭示数字时代劳动的特征和劳动者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方式提供了参考.

    数字技能工作普惠数字技术变革工作平等

    农民个体资本、数字技术使用与生计韧性

    张心仪杨建科
    14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当国家外援式帮扶政策优化调整时,如何使脱贫户实现内生性可持续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从生计韧性角度切入,采用陕西省 518 份农民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农民个体资本、数字技术使用及生计韧性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农民个体资本是提升其生计韧性的基础;同时,数字技术使用从缓冲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三个维度提升了生计韧性,且在农民个体资本对生计韧性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为此,增强农民生计韧性应遵循在个体层面提升农民个体资本、在社会支持层面加强数字技术嵌入与赋能的思路,推动实现农民内生性可持续发展.

    农民个体资本生计韧性数字技术使用可持续发展内生性发展乡村振兴

    权力与价值的博弈:国际传播战略模型研究

    李娟
    15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竞争持续深入的当下,国际传播成为各国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一极.与传统意义上以大众媒介为主要场域不同,广义国际传播包括主体和对象之间一切因为互动引发的信息交换行为,深刻作用于参与者的国际权力地位和文明影响能力.因此,国际传播战略制定的意义重大,必须反映国际竞争的全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基于此,从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出发,将国家综合实力与广义文化近似程度确定为国际传播战略模型(受众矩阵)的横纵坐标,从而区隔出四个象限,各自衍生出一种国际传播战略.首先是综合实力强、广义文化相近的"同源与责任战略",强调和突出国际传播主体与对象同文同种的"自我认同",渲染强大前者在同文化圈领导或核心的负责任国家形象;其次是综合实力强、广义文化相异的"标杆与说服战略",即文化相异、综合实力较强的国际传播主体应努力跨越文化鸿沟,示范和说服国际传播对象明确认识和接受这一事实并开展建设性交流和实质性合作;再次是综合实力弱、广义文化相近的"共情与跟随战略",也就是在"同文化、弱实力"比较条件下,主体通过国际传播强调双方广义文化近似程度并清晰表达"跟随"战略意图,引发受众共情效应,从而最大化保护国家安全和其他重要利益;最后是综合实力弱、广义文化相异的"互利与展演战略",即以普世性利益为交流合作切入点、以不同文化共鸣之处为展演,弱势方通过国际传播使强势方认可其国家形象并接受合作诚意.

    国际传播国际竞争战略模型国家综合实力广义文化国际权力地位文明影响力

    我国青少年的媒体使用、媒体信任与政治信任——基于一项全国性问卷调查的研究

    张明新沙贺稳
    16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政治信任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媒体则是塑造该群体政治信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广东、湖北、甘肃三省六地近 1 400 名在校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媒体使用和媒体信任对青少年群体政治信任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青少年的媒体使用既直接促进政治信任,还通过媒体信任对政治信任产生间接影响.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的政治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青少年使用媒体获取时政信息越频繁,其对于政治行为者、政府、政党、政治制度和政治系统的信任程度就越高.官方媒体信任和非官方媒体信任都能显著促进青少年的政治信任,且两种媒体信任在媒体使用和政治信任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从政治传播视角揭示了媒体使用对青少年政治信任的多重影响路径,彰显和证实了媒体信任在该群体政治信任培育中的重要价值.将中介变量媒体信任划分为官方媒体信任和非官方媒体信任两个维度,丰富和拓展了学界对媒体信任和政治信任之间关系的理解.

    政治传播政治信任政治社会化媒体使用媒体信任青少年群体

    AIGC议题的动态演进与传播结构:基于微博和Twitter的比较分析

    张尔坤张洪忠姚俊臣王诗然...
    176-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情境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技术认知,基于跨平台比较视角,采用动态主题模型等工具比较微博和Twitter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议题在发展趋势与传播结构上的差异,探讨促成这些差异的多维因素.研究发现:在微博中,用户更关注AIGC的经济和商业价值,侧重探讨新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Twitter中,AIGC讨论与技术逻辑具有更紧密的联系,诸多文化界、产业界博主将技术对产业、伦理的影响和对未来的想象推到更重要的讨论位置.研究认为,由经济要素驱动的AIGC讨论机遇与风险并存,在关注AIGC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警惕资本、市场对技术认知和技术发展的过度干预,防止技术背离"以人为本"的价值初衷.最后,宏观层面的语境也并非稳定不变,未来应当继续关注技术认知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其将如何影响新技术发展等问题.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主题建构传播结构技术认知微博Twitter动态主题模型社交媒体

    坚持"全方位、全覆盖、全视角"扎实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全力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纪实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封2页

    作品选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