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科技大学

伍永平

双月刊

1672-9315

XKXB@xust.edu.cn

029-85583054

710054

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原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9-2004)、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81-1999)),1981年9月创刊,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科技大学期刊中心编辑出版。本刊为季刊,公开发行,大16开,每期144页。本刊是以煤炭科技为主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本校师生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煤炭科学技术服务。本刊已在“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矿业工程类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柴达木盆地中深层富钾卤水测井识别模型

    罗少成张程恩程亮李娜...
    31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中央凹陷区中深层卤水钾含量高,但岩性复杂,孔隙类型多样,为寻找富钾卤水层,进行钾元素测井响应规律研究,利用地层水电阻率谱与体积模型对卤水层钾离子含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微电阻率成像数据得到的地层水电阻率谱,通过提取均值和几何均值可有效识别水层,水层的地层水电阻率谱分布窄,谱峰靠前,平均值和几何均值较小;利用钾元素计算体积模型得到储层孔隙度、骨架及泥质含量,结合洗盐前后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可以定量评价卤水层钾离子含量;ICP-OES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可以对卤水层总钾含量进行标定,结合多元线性回归能够建立卤水层元素评价方法。用体积模型计算的卤水钾含量与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研究结果能够快速、有效的判别卤水钾含量,提高卤水储层的识别能力,为预测研究区卤水空间展布提供重要依据。

    柴达木盆地卤水层钾元素测井评价

    隧道岩体崩落灾害下施工人员疏散模拟方法研究

    翟越张雨末屈璐杜菁...
    319-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岩体崩落等安全事故属于常见的危险情况。为能够综合考虑到岩体坍塌这类动态危险障碍物对隧道内施工人员应急疏散的影响,选取某高原地区铁路隧道工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元胞自动机理论(CA)构建了隧道内人员与动态危险障碍物(如落石)轨迹交互模型,并研发了岩体崩落时的人员疏散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隧道内不同岩体崩落灾害等级和范围下的应急疏散过程进行了分级分段的数值模拟和讨论。结果表明:开发的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准确地模拟出不同灾害等级下人群在岩体崩落时的疏散过程和伤亡情况;根据模拟结果可知,当发生同一等级的岩体崩落事故时,随着灾害范围的扩大,受伤人数增加,整体疏散速度变慢,从而导致疏散时间延长;同时,灾害等级也是影响施工人员安全的主要因素,灾害等级越高,坍塌岩块的密度越大,从而增加了临灾群体受伤和死亡的概率。该疏散模型为隧道灾害条件下施工人员应急疏散提供了参考依据。

    隧道施工岩体崩落灾害元胞自动机应急疏散

    小保当煤矿新近系保德组沉积古环境恢复

    白坤马越贾栋栋蔡玥...
    328-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恢复小保当煤矿新近系保德组沉积古环境,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对小保当煤矿新近系保德组红土层古气候、古盐度、古氧化还原、古水深等进行沉积古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小保当煤矿保德组修正后的CIAcorr指数、Al2O3/MgO值、MgO/CaO值、CaO/(MgO·Al2O3)值及Sr/Cu值和Rb/Sr值指示温暖、湿润的中等风化条件,呈干旱-湿润、寒冷-温暖交替变化;Sr、Li、Ga、Rb/K2O反映保德组为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Fe2+/Fe3+、Ni/Co、V/Cr、V/(V+Ni)、δU、δCe和Cu/Zn反映保德组为氧化环境,局部指示贫氧环境;Co含量反映保德组古水深呈深浅交替变化。研究为小保当煤矿保德组恢复了沉积古环境,也为其他层位、其他地区古环境恢复提供依据。

    古环境古氧化还原保德组小保当煤矿

    冻融循环影响下软硬互层岩体力学特性及微观劣化机制

    吕远强蒋蓓茹赵金刚姜海波...
    336-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寒区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在冻融作用下易引发局部滑坡、滑塌、剥落、掉块等地质灾害的工程安全问题,更好地揭示其稳定性及损伤机制,基于陕北地区砂岩泥岩互层地质原型,采用相似材料制作软硬岩互层类岩石试样,对不同初始饱和度(0%、30%、70%、100%)的软硬岩互层类岩样开展不同循环次数(0,5,10,15,20,25次)的冻融试验,获得岩样冻融损伤劣化规律,利用电镜扫描(SEM)及核磁共振(NMR)试验,对岩样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得到岩样内部孔隙结构变化;并结合单轴压缩试验,对岩样开展力学特性分析,得到岩样力学参数;通过以上研究,从宏微观层面上,揭示了软硬互层岩体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损伤劣化机制。结果表明:软硬互层岩样的T2谱分布弛豫时间主要集中在0。01~1 ms之间,孔径主要分布在1~10 μm范围内;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T2谱峰值逐渐增大,0~0。5 μm范围内的孔隙在冻融至第5次时逐渐消失,微孔及小孔逐渐减少,中孔及大孔逐渐增加,单轴抗压强度值及弹性模量逐渐降低;岩样在不完全饱和状态下(0%、30%及70%),孔隙结构变化较小,其冻融损伤程度较低;岩样在完全饱和状态下(100%),T2谱及孔径分布变化较大,10~10 000 μm大孔仅在岩样完全饱和情况下存在,损伤劣化情况较明显;软硬互层类岩样冻融损伤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类软岩在饱水状态下,内部孔隙因冻融循环而增大,开始出现微小裂隙;另一方面是软、硬岩界面连接位置孔隙中存在未冻水,在冻胀力作用下开始出现裂缝及裂缝扩展情况,最终导致损伤演化,直至断裂破坏。对于寒区工程建设中软硬互层岩质边坡灾害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工程意义。

    冻融循环软硬互层相似材料细观结构损伤机理

    太阳能耦合充填体热泵跨季节蓄热系统影响因素

    赵玉娇王梦瑶刘浪鲁雪莹...
    349-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太阳能耦合充填体热泵跨季节蓄热系统参数,选取对充填体温度场变化和蓄/释热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法对集热器面积、蓄热水箱体积与集热器面积比、充填体导热系数、地埋管管间距、埋管管材导热系数进行多因素研究,通过建筑负荷对太阳能耦合充填体热泵跨季节蓄热系统进行设计并采用TRNSYS软件建模,开展五水平五因素正交试验,通过选择系统蓄热率以及蓄热耗电比2个指标得出最优参数方案并进行10 a运行模拟。结果表明:集热器面积和充填体导热系数变化对充填体蓄热率有显著影响,蓄热水箱体积与集热器面积比则对其基本无影响;集热器面积和充填体导热系数以及埋管管材导热系数对蓄热耗电比有显著影响,蓄热水箱体积与集热器面积比和地埋管管间距则对其影响程度很小;将优化后的方案与原方案进行对比,蓄热率提高了 12。65%;蓄热耗电比降低了 28。17%,集热器集热量和充填体蓄热量分别提高了 30。73%和39。49%。优化后系统应用价值显著提升,为后期研究太阳能耦合充填体热泵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太阳能充填体正交试验法蓄热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研究

    关虓张源孙甲邱继生...
    359-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再生复合微粉复掺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机理,用宏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复掺比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砖粉对混凝土的改善效果优于再生混凝土粉,且掺入合理的再生复合微粉会改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各组相显微硬度关系为:骨料相>砂浆相>界面过渡区相,且界面过渡区厚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界面过渡区厚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关系显著,呈线性负相关,所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较高。界面过渡区厚度能准确地表征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宏观性能变化规律,当再生混凝土粉/再生砖粉为2:8时,可制备出性能良好的C30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显微硬度界面过渡区灰色关联法

    煤岩蠕变试验及其灾变模型

    许刚刚谷拴成王晓东冯龙飞...
    366-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揭示煤岩长历时蠕变破坏机制,开展了长历时煤岩单轴压缩分级蠕变声发射试验,分析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煤岩蠕变变形和声发射规律,在此基础上,把临界幂律灾变函数引入理想黏弹塑性体,并与Burgers体串联,建立煤岩灾变蠕变模型。结果表明:煤岩单轴蠕变经历减速、稳定和加速蠕变3个阶段,声发射参数的变化规律能很好地反映煤岩蠕变3个阶段的变形特征;减速蠕变阶段内声发射事件较活跃,稳定蠕变阶段内低应力水平下声发射活动比中应力水平多,当从稳定蠕变阶段到加速蠕变阶段时,煤岩突然宏观脆性破坏,应变发生突变,声发射突然增大,呈现灾变破坏特征;高应力水平下的减速和稳定蠕变阶段煤岩内部裂隙充分且均匀发育,最终导致煤岩发生粉碎性的灾变破坏,这一破坏特征不同于单轴压缩破坏的剪切破坏;煤岩灾变蠕变模型能全面体现煤岩减速、稳定和加速蠕变阶段,已有几种非线性蠕变模型预测高应力水平蠕变试验结果相关系数最大为0。74,而灾变蠕变模型预测的相关系数大于0。97。岩石蠕变试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灾变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各类岩石蠕变过程,临界幂律指数β对灾变破坏起控制作用,随着β的不断增大,岩石蠕变也从渐进式破坏转变为灾变破坏,从而验证了此煤岩灾变蠕变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煤岩蠕变试验声发射加速蠕变灾变非线性

    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压力预测下人员安全保障研究

    张婧李冰张科学高丽铄...
    379-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面区域液压支架压力变化会导致支架关联区域安全态势发生变化,提前预测支架压力值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相应的事故发生。聚焦煤矿工作面支架下的人员安全问题,根据支架压力和人员轨迹的预测结果,提前对移动轨迹可能经过危险支架位置的人员进行提醒,提高对工作面区域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首先,提出了基于AMG-TSMixer支架群组的压力值预测方法,通过AMG算法充分挖掘同一工作面不同支架的时空关系,利用TSMixer来预测支架群组的压力值,结合矿方现有的矿压监测预警系统和方法,对支架所处区域的安全状态进行超前分析;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GRU-Transformer网络的人员轨迹预测方法,通过GRU网络对时空特征进行捕捉,从而增强Transformer模型的记忆能力,把人员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更详细的挖掘。通过人员轨迹和支架安全区域的分析判断结果,给人员安全保障提供未来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所提出的AMG-TSMixer方法在RMSE和MAPE两项指标上相比于同类代表性方法提升了 5。9%,10。7%;GRU-Transformer方法在ADE和FDE两项指标上相比于同类代表性方法提升了 14%和19%。支架群组的压力值预测和人员轨迹预测方法相互结合,不仅能有效预测出支架群组的压力值,还能预测出更真实的人员运动轨迹,对煤矿综采工作面上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支架压力预测人员轨迹预测人员安全GRU-Transformer

    S135钻杆接头螺纹三维参数化建模及力学特性分析

    赵宽崔强李金平彭腊梅...
    39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S135钢级钻杆在矿井勘探、探放水、瓦斯抽采等钻孔施工中得到了广泛使用。然而,由于钻杆接头螺纹承受轴向拉压、扭转、弯曲及其复合载荷的循环作用,导致接头螺纹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其设计寿命,是整个钻杆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通过万能拉伸试验获得钻杆接头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经计算转化得到其本构参数,对钻杆接头进行有限元分析。为了提高有限元分析效率,推导垂直于钻杆接头轴线的螺纹截面轮廓几何表达式,基于旋转、抬升、缩径和连接节点的设计思路,提出了一种考虑钻杆接头锥度和台肩的三维螺纹参数化建模方法,并根据单元和节点之间的关系开发了钻杆接头连接的参数化三维六面体网格建模程序,通过与交互式建模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此外,对上扣扭矩、压扭及压弯扭复合载荷作用下接头外螺纹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工况下钻杆接头外螺纹上的应力近似呈现"浴盆"形态,第1螺纹牙上的应力最大;随着圈次的增加,螺纹牙上的应力迅速下降,最后一圈螺纹牙上的应力呈现上升趋势;在弯矩的作用下,螺纹牙上的应力具有非对称特征。在接头螺纹设计时,必须考虑井眼曲率的影响并且需要重点关注接头压缩边第1螺纹牙上的应力。

    钻杆接头螺纹参数化建模力学特性井眼曲率

    行人重识别模型的多任务损失设计

    白宗文张哲
    400-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人重识别是一项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特定行人的任务。为研究Re-ID模型使用身份标签不能有效地学习不同行人之间的相似局部外观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任务损失的Re-ID方法。首先,通过主干网络提取全局特征以及局部特征,借助姿态估计算法检测行人身体部位,将身体部位的特征与局部特征组进行融合形成人体姿态引导特征;其次,通过多任务损失方法指导模型对人体姿态引导特征以及全局特征进行优化,从而增强模型对遮挡以及不具有区分性局部外观的鲁棒性。结果表明:多任务损失方法在Occluded-Duke、Market 1501 和 DukeMTMC-reID 数据集上的 mAP/Rank-1 的精度分别达到了 59。7%/67。9%,88。4%/94。9%和80。6%/89。9%。为避免训练集与测试集数据之间分布的差异性导致预训练模型产生次优检索结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卷积网络的重排序方法,该方法利用图卷积算子在图上将行人的最近邻特征传播,从而优化了每个图像的表示,以获得更优的检索结果。

    行人重识别姿态估计算法多任务损失图卷积算子重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