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科技大学

伍永平

双月刊

1672-9315

XKXB@xust.edu.cn

029-85583054

710054

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原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9-2004)、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81-1999)),1981年9月创刊,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科技大学期刊中心编辑出版。本刊为季刊,公开发行,大16开,每期144页。本刊是以煤炭科技为主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本校师生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煤炭科学技术服务。本刊已在“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矿业工程类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低氧自燃及其残余物复燃特征试验研究

    侯玉亭肖旸张英超孙计全...
    720-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煤的低氧自燃及其残余物的复燃过程,在氧浓度5%的条件下,分别在200,300,400℃对煤样进行恒温氧化,采用同步热分析法,测试了原煤低氧自燃及残余物复燃过程中的质量及放热量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21%氧浓度,在5%的低氧环境中,煤的自燃进程受到抑制,特征温度均升高,最大反应速率由 5。05%/min 降至3。12%/min,降低了38。22%,净放热量由16 173。73 J/%降至12 647。56 J/%,降低了21。80%;动力学模式由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转变为相边界反应,与21%氧浓度相比,5%氧浓度的煤表观活化能由91。29 kJ/mol降至81。99 kJ/mol,降低了10。19%;相对于原煤,5%的低氧高温残余物的吸氧增重过程明显受到抑制,残余物对的吸氧增重量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经历400℃氧化后,残余物复燃的吸氧增重量相对于原煤降低了65。99%;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质量最大值对应的温度先降低后增大,而燃点温度和燃尽温度降低;放热量均降低,且热分解过程中放热速率的加速趋势逐渐消失;动力学模式由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先转变为反应级数,再转变为相边界反应,表观活化能先由81。99 kJ/mol增大至117。67 kJ/mol后减小至117。77 kJ/mol。研究结果对煤自燃隐患的科学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煤自燃残余物特征温度放热量动力学

    白狼城地区长2辫状河砂体叠置样式与沉积特征

    宁涛白惠文
    730-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白狼城地区延长组长2 砂体叠置样式及沉积特征,利用野外露头、岩芯和测井相分析辫状河沉积相、砂体连通模式、砂体叠置和沉积模式等。结果表明:白狼城地区长2 辫状河主要为河道、泛滥平原亚相,河道亚相可细分为心滩、水道2 种沉积微相,发育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等;辫状河砂体为叠覆泛砂体,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连续性强、物性好、非均质性强,心滩与水道相间分布,具有"滩道相间、宽滩窄道"的特征;辫状河河道亚相是辫状河沉积砂体主要区域,水道砂体与心滩砂体相互叠置,两侧泛滥平原亚相为良好的隔夹层,为油气成藏提供良好的盖层。研究结果对白狼城地区辫状河沉积特征及砂体构型具有指导意义,对不同盆地的辫状河沉积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辫状河沉积河道亚相砂体叠置沉积模式

    湘中北晚二叠世石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张卫国杨建业侯恩科周佳瑞...
    738-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中北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组赋存少量石煤,其属性特征鲜明。为揭示湘中北地区石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集4 个湘中北地区晚二叠世石煤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带能谱的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和逐级化学提取试验,测定了石煤样品的矿物成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分析。结果表明:湘中北地区晚二叠世石煤高灰特征显著,石煤全硫含量差异性大,以硫化铁为主,有机硫次之;石煤矿物种类较少,以石英为主,陆源碎屑输入量极大;石煤高度富集V、Cr、As、Cd、Mo和Sb,其中Cd达到了上地壳丰度的555 倍;石煤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复杂,其中Ni、Zn、Sr、Mo、Cd 赋存状态多样,Li、V、Cr、Cu、Rb、Zr、Ba、U和REEs赋存状态相对简单;根据湘中北晚二叠世石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石煤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区域,接受陆源碎屑输入,沉积物源区以长英质酸性岩为主。石煤具有海相环境沉积物特征,沉积过程受海水影响强烈,相对稳定的缺氧环境,为V、Mo等元素自生富集提供了条件。

    湘中北石煤元素地球化学

    东昆仑大灶火沟北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意义

    赵明福李成福保善东董基恩...
    748-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昆仑造山带矿产资源丰富、岩浆作用复杂,为分析东昆仑大灶火沟北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形成背景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及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岩相学、年代学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大灶火沟北地区花岗岩具有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的特点,轻稀土强烈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呈明显的负铕异常,Ba、Ta、Nb、Ce、P、Ti元素呈负异常,K、Rb、Th、Nd、Zr等元素呈正异常,与壳源花岗岩(S型)特点相似;LA-ICP-MS 锆石U-Pb 测年显示岩体形成于 439±1 Ma,时代为早志留世,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早志留世岩浆活动为区域矿产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形成了与志留纪碰撞型花岗岩有关的二道沟钨矿、万宝沟-昆仑河钨矿。研究成果为东昆仑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约束,也为成矿条件分析和今后的找矿部署研究提供了依据。

    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构造环境成矿作用大灶火沟北

    煤矸石混凝土静态抗压破坏机理及强度预测

    景宏君单俊伟李少平郭美蓉...
    759-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清煤矸石混凝土静态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和破坏机理,采用试验研究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方式,揭示煤矸石混凝土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尺寸效应及水灰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剖析水灰比与抗压强度之间的数理关系,利用灰色理论建立GM(1,1)模型预测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结果表明:煤矸石具有大多数黏土岩的特性,即干燥时强度良好,浸水后易发生崩解;煤矸石混凝土的破坏可分为 3 个阶段(裂缝生成阶段、裂缝发展扩大阶段、混凝土破坏阶段)、3 种形态(粗骨料破坏、黏结破坏、水泥石破坏,且以粗骨料破坏为主);当水灰比由0。60 降至0。25 时,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了2。67%~18。50%,满足C15、C20、C25、C30 4 个强度等级;由于煤矸石物理性质差,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充斥大量微裂缝与孔洞,导致煤矸石混凝土尺寸效应强于普通混凝土;GM(1,1)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预测模型精度等级为 1 级。灰色理论可以有效预测煤矸石混凝土强度增长规律,煤矸石混凝土在实际应用前可采用灰色模型预测抗压强度。

    煤矸石混凝土破坏过程破坏机理尺寸效应GM(1,1)模型

    冻融循环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冲击力学性能预测模型

    李艳何峻宇翟越李昌昊...
    768-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冻融循环下纤维混凝土的劣化规律是寒区服役混凝土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现有服役混凝土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评价的研究具有工作量大、成本高、周期长等特点,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高精度力学性能预测模型已成为本领域研究热点。为探究冻融循环后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冲击力学性能的高精度预测模型,采用SHPB装置对冻融循环后BFRC开展动态冲击压缩力学性能试验,并构建机器学习-Optuna混合预测模型,对 60 组以玄武岩纤维体积掺量、冻融循环次数、动荷载冲击速度为影响因素建立的动态峰值应力样本数据集进行预测。结果表明:k近邻、Lasso、多层感知机、极度梯度提升树和随机森林5 种经典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均较高,说明机器学习算法对于冻融循环后BFRC动态力学性能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其中随机森林算法为最优预测算法;RF-Optuna混合预测模型显示出0。975 4 的拟合优度,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非数据集工况预测表明,该混合模型对于各影响因素均具有良好泛化能力。研究成果可为冻融循环条件下BFRC动态力学性能的快捷精准预测提供参考。

    动态力学性能预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冻融循环随机森林模型Optuna框架优化

    竹纤维预处理对沥青胶浆流变和开裂特性的影响

    盛博晗盛燕萍崔适安段圣涛...
    778-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竹纤维在沥青及混合料使用过程中分散不均、易结团等问题,对竹纤维采用硅烷偶联剂、碱处理、热处理进行预处理,通过对预处理的3 种竹纤维沥青胶浆进行温度扫描和频率扫描等流变性能测试,分析纤维预处理对竹纤维沥青胶浆的复数剪切模量和相位角的影响,计算G-R常数、R参数并构建黑色空间图,对沥青胶浆的开裂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经硅烷偶联剂处理的竹纤维沥青胶浆的改善流变性能最优,复数剪切模量较基质沥青提升了140%,相位角减少了3。6%;热处理方式次之,复数剪切模量提升了49。1%,相位角减少了2。4%,且开裂风险小,但是经硅烷偶联剂处理的竹纤维沥青胶浆其G-R常数达到了306。53,有较大的开裂风险。综合3 种预处理方式对竹纤维沥青胶浆流变性能和开裂性能的影响,在沥青中添加经过热处理的竹纤维能够更好地改善沥青的流变性能并规避较大的开裂风险。

    沥青竹纤维预处理流变性能开裂风险

    余热回收型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的能效优化研究

    王新军蔡艳平李利高磊...
    786-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1 世纪的能源利用领域,随着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和资源紧张,人们不断寻找着一种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方式。面对这样的挑战,能源的回收和高效利用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此,提出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该系统专门用于回收低温能源和工业废热等余热回收。首先,通过使用溴化锂水溶液的状态方程以及水和蒸汽的状态方程,建立了数学模型,以获取系统热力计算所需的状态参数;其次,将最大化性能面积比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设计,明确了不同工作条件下各个热力学参数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计算了系统中各环节热力参数;最后,通过仿真分析的方法,对制冷系统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考察了那些可能对系统性能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吸收剂浓度、循环泵速和热交换器效率等。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将热力系数提高了11。32%,同时总换热面积下降了1。82%。该系统成功地回收了废热并实现了制冷效果,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溴化锂热力计算目标函数余热回收制冷

    煤矿胶带运输巷道综合降尘技术

    陈玉涛
    796-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煤矿运输转载过程中的粉尘污染问题,以曹家滩煤矿主斜井、主运大巷为研究背景,根据主要产尘来源和产尘规律,在传统的喷雾降尘措施基础上,优化实施了"运输胶带密闭喷雾降尘+运输胶带地面快速清洁+巷道断面风流降尘"综合降尘技术,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确定了胶带密闭喷雾水量和喷雾间距,研制了胶带清刮、胶带喷雾冲洗、胶带旋转毛刷等胶带清洁装置,分析了巷道断面喷雾的合理间距。结果表明:胶带密闭喷雾水量为20 L/min、喷雾间距为800 m时,结合胶带清洁装置处理可以从源头上明显地降低胶带运输过程中的产尘量;当巷道断面相邻降尘水幕间距为 900 m时,湿式捕尘网可以有效净化巷道内弥散的粉尘。现场应用表明曹家滩主斜井及主运大巷的呼吸性粉尘均可降至 8 mg/m3 以下,粉尘治理效果良好,为类似条件下的降尘措施制定提供借鉴。

    运输转载喷雾降尘风流净化技术装置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