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丁万录

双月刊

1674-6627

XBDR@chinajournal.net.cn

0951-2066907;2066918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开辟有民族宗教、民族历史与文化、西夏学、人类学、国际问题、法学、经济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研究等栏目。重点刊登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民族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宗旨:立足民族地区,面向全国,繁荣学术研究。组发有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质量学术论文;组发研究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具有创新价值和理论高度的学术论文。本刊读者定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元嵌入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马伟华张亦弛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回流,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该群体的返乡创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嵌入特征,其创业行为包括创业意愿、创业决策、创业激情和创业模式在内,深受既有政策、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需要有针对性地构建一套更为全面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正式社会支持,以乡村社区为供给主体的准正式社会支持和以社会组织、家庭亲友等社会关系网络为供给主体的非正式社会支持.这三种社会支持各有所长,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套以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为特色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在此社会支持体系的助推下,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创业之路更为顺畅,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更具蓬勃发展之机.

    乡村振兴社会嵌入返乡创业社会支持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小农户多元化发展——一个河西走廊生态移民村的个案考察

    徐黎丽杨立霞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农户生存与发展仍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河西走廊东段生态移民村富民新村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明显,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特征鲜明,生计策略多元和小农户分化多样等特征.乡村振兴阶段性成效则突出表现在产业兴旺带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建设等方面.因此,优化生产要素结构、解决土地流转和劳动力流失问题、按照"纵向一体化"的方式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及重视地方知识激活乡村社会文化资源,是进一步推动小农户发展的关键策略.

    小农经济小农户发展生态移民村乡村振兴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三重维度与实践路向

    丁海涛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现实维度详细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依据、价值导向、任务书和路线图,回答了"乡村文化振兴什么,乡村文化如何振兴"的时代之问,贡献了城乡共创共建共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国智慧,提供了城乡居民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拓宽了文化力量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思路,为把稳乡村文化振兴方向之舵,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指明了实践路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向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现实瓶颈及发展路径

    乌·吴云朱红艳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新质生产力对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多重实施路径,通过技术创新、生态效能、劳动提质、要素流通等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城乡数字鸿沟加剧、乡村经济发展受限、数字基础设施缺失、农村专业人才不足等困境.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应以人为本,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手段,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实施路径包括提升乡村产业技术水平、发挥创新驱动力、培养新质劳动力、普及数字基础设施.

    新质生产力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建设视域下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多维探析——基于重庆主城都市区的调查

    陈永亮李思睿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例,依据三种社区生活模式,对嵌入式社区环境、渐进式文化交流以及互助式社团生活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城市中各族群众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不断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现代化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在人口流动融居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人口流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化发展

    地方知识的传续与再造: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村水文化变迁田野观察

    张欣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西北干旱区而言,有限的水资源制约着区域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活在干旱区的人们,围绕水的生存实践,构筑了关于取水、储水、用水、惜水、爱水的地方知识体系.国家通过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干旱区的人水矛盾."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实施,将宁夏南部山区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100万人口迁往灌区,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问题.基于宁夏红寺堡溪村的田野调查,尝试对这一人群关于水的地方知识的再生产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干旱的山区搬迁至有黄河水浇灌的溪村,关于水的地方知识再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和原来的地方知识体系完全断裂.地方知识随着人群的迁移而动态发展,并且在新的环境中进行传续与再造.在乡村振兴语境下,要关注移民搬迁后科学知识与地方知识有机结合的可能,探索干旱地区乡村社会多元发展的路径,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农民从生存伦理迈向发展自觉的内在逻辑.

    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地方知识水文化

    集体记忆的建构与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记忆之场

    田泽坤苗艳丽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根植于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之中,其集体记忆的形成经历了由共同命运联结到共同话语感知再到集体记忆建构三级递进的建构路径.集体记忆在形成和维持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不仅为个体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叙述,还将集体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最终个体获得了归属感和共同的身份并认同集体文化.集体记忆作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之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根基.通过符号唤醒、情境濡化、仪式操演和媒介赋能等方式,集体记忆能够有效地激活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体记忆文化认同

    新质生产力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机理和推进路径

    张楷芹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新质生产力作为更高水平的生产力,通过释放经济增长效应、激发文化创新效应、促进民生改善效应和发挥生态优化效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物质基础、系牢精神纽带、擦亮幸福底色和构筑绿色屏障.但从目前来看,新质生产力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发展规划尚未明确、区域合作不够紧密、地区资源分配不均和科技鸿沟现象凸显等现实困境.对此,要从顶层设计发展框架、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优化资源空间分布和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以期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综合效能.

    新质生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质量发展

    圐圙之间:河套地区羊肩胛骨卜民俗与地方记忆

    谢珏璇和少英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留存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羊肩胛骨卜民俗,并非游牧文化的专属,而是承载农牧共有的畜牧式记忆和村落百姓生活方法的凝聚性表征.作为历时性的信仰记忆,羊肩胛骨卜是一条"文化血缘纽带",将以畜牧生计为主的各文化群体同农牧相宜的自然地域予以联结,形成人地血缘关系.作为共时性的生活方法,骨卜通过家内仪式及禁忌营造而成为一种生活本能,从家庭到村落社会的共享皆突破民族之别,并作为地方文化叙事而稳固运作于民间.伴随着官方组织的集体节俗活动的增多,相关文化主体亦会借此强调民俗的民族之别.村落百姓于整体日常与集体节俗的交互中呈现出圐圙式认知逻辑,骨卜实为此逻辑的非文本化记忆与表达.

    河套地区圐圙羊肩胛骨卜民俗地方记忆

    从北魏国家认同迭变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

    崔明德胡慧琳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正统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具体表现为:其一,盛乐时代新旧国号的议定及汉族士人对北魏王朝的支持、合作与依附;其二,平城时代寻根炎黄的华夏谱系开列、汉族士人的归附、对国家热爱与忠诚的诠释;其三,洛阳时代自命"中国"与正统建构以及助推汉化改革.北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演变,反映了北魏鲜卑贵族与汉族士人相互交融、心向中华的必然趋势,体现了"大一统"思想的力量.北魏三个时代的国家认同既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和巩固的过程.

    北魏国家认同具体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