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姚远

双月刊

1000-274X

XCXB@NWV.Edu.cN

029-88302822

710069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理工类科研成果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办刊宗旨为:立足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科技文化风采;兼顾理论与应用开发,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本刊主要发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和科学技术史等基础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现在,该学术期刊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综合性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最高学术论坛之一,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夜间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刘益滕梦秦
    279-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Python网络爬虫技术采集的广州市夜间旅游数字足迹样本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讨论得出广州市夜间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内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夜间旅游流网络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分层,网络结构的不均衡问题突出.夜间旅游流整体上呈空间近域性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同时,核心旅游节点的非替代性优势明显,边缘节点在承接和转移夜间旅游流的效率上存在短板.由此,广州市夜间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对于一线大城市发展夜间旅游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进而提出以整体协同发展为目标,以片区联动为路径的管理启示,助力城市夜间旅游优质化发展.

    旅游数字足迹夜间旅游旅游流网络结构广州市

    绞股蓝蜜膏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小鼠的影响机制研究

    刘新艳赵浩安杨二林程妮...
    287-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绞股蓝蜜膏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小鼠的影响机制,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模型组、绞股蓝蜂蜜组,持续喂养16周后,进行基本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相关蛋白和基因水平的分析.结果 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绞股蓝蜜膏组小鼠的疾病指数、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减少(P<0.05),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降低(P<0.05),丙二醛(MDA)含量增加(P<0.05);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脂肪因子(adipokine)、瘦素(leptin)水平显著下降(P<0.05),同时显著下调了肝脏组织IL-6,TNF-α,γ-干扰素(IFN-γ)mRNA表达水平(P<0.05),并上调了核转录因子κB的抑制剂α(IKB-α)mRNA表达水平(P<0.05).该研究说明绞股蓝蜜膏对高脂血症小鼠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为绞股蓝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依据.

    绞股蓝蜂蜜高脂血症血脂代谢氧化应激

    CUR-SS-PEG-HA前药胶束制备及其还原敏感控释性能评价

    彭佳佳黄赛朋闫宇斌蒋萌...
    296-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肿瘤细胞内的高水平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环境特征,该文将抗肿瘤药物姜黄素(CUR)通过二硫键连接到亲水性透明质酸(HA)和聚乙二醇(PEG)分子上,构建了对GSH具有还原敏感刺激响应的CUR-SS-PEG-HA前药纳米胶束.FT-IR和1H-NMR分析结果证明疏水性CUR分子被成功键合在亲水聚合物骨架上.CUR-SS-PEG-HA前药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98 mg/mL,载药量达到19.74% (w/w);动态光散射法测得胶束平均水合粒径为438 nm,Zeta电位为-23.5 mV;透射电镜观测到尺寸均一且单分散性良好的球形纳米胶束.模拟肿瘤细胞内高浓度GSH环境,在10 mmol/L GSH溶液中观测到前药胶束尺寸显著增大和溶液荧光强度显著增强,CUR从胶束中释放的速率比不合GSH的对照样品快7倍左右.因此,还原敏感聚合物前药胶束可以为设计肿瘤治疗新方案提供有益借鉴.

    姜黄素前药胶束还原敏感响应药物释放

    3种蜂花粉酚类化合物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徐元元王悦杨二林王小超...
    303-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茶花、玫瑰、油菜蜂花粉为对象,测定其游离态、酯键合态、甲醇不溶态和糖苷键合态酚类物质的组成与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其对pBR322质粒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表明:3种蜂花粉中不同存在形态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游离态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多,含量高,酯键合态次之,甲醇不溶态最少;3种蜂花粉中游离态的总酚含量为8.77 ~ 11.26 mg GAE(gallic acid equivalents)/g,总黄酮含量为9.48~11.05 mg RE(rutin equivalents)/g,且Fe2+络合力、Fe3+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茶花蜂花粉游离态酚类物质对DNA的保护高达97.58%,酯键合态、糖苷键合态、甲醇不溶态依次降低,分别为85.89%、79.29%、51.14% (P <0.05),这可能与茶花蜂花粉游离态酚类提取物中高含量的没食子酸、丁香酸、槲皮素和山奈酚有关.该研究为蜂花粉抗氧化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蜂花粉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DNA损伤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庞军刚李文厚国吉安阮昱...
    314-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的研究成果,结合大量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利用沉积相及古地理恢复技术,从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古地理演化等方面,对研究区白垩纪的古地理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研究后认为,研究区白垩纪发育的沉积体系有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及沙漠沉积体系.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宜君期仅在南缘的宜君—彬州一带发育有冲积扇;洛河期气候干旱,沉积范围大,主要发育沙漠相沉积,其次发育冲积扇、河流、滨浅湖及丘间(沙漠湖);环河—华池期,沉积范围较早期要小,以辫状河、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是湖泊发育的鼎盛期;罗汉洞期,盆地再次抬升,气候又转向干旱.边部发育冲积扇、河流相,向盆地西南中心逐渐过渡为沙漠相、河流及湖泊相;泾川期,地层分布范围非常局限,残留厚度也不大.气候转向温润,主要发育湖泊相,其次为河流相.同时,本研究绘制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各期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为白垩纪鄂尔多斯盆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古沙漠风成沉积水成沉积沉积体系古地理演化志丹群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沉积特征研究

    冯娟萍欧阳征健李文厚
    325-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野外剖面考察、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蓟县系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蓟县系岩石类型主要为各种白云岩,可见厚层块状泥晶-微晶、粉晶、细晶白云岩,层状、纹层状叠层石白云岩,硅质条带团块白云岩,内碎屑白云岩和球(团)粒白云岩等几种类型;其沉积主要发育在研究区南缘、西南缘和西缘,在西北缘及北缘等地区仅有小面积分布,东缘基本缺失;其沉积环境主要为潮坪沉积,可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3种类型.研究认为,研究区自古陆向外缘依次分为砂坪、云坪、燧石云坪、开阔台地和开阔海等5个相区,具典型的陆表海沉积特征;其沉积时的水体较浅,并向西、向南逐渐变深,沉积厚度也随之逐渐增大.

    鄂尔多斯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沉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