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西安工程大学

姚穆

双月刊

1674-649X

xuebao699@163.com

029-82330074

710048

西安市金花南路19号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原《西北纺织工学学院学报》)是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部署批准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中国工程院院士,本院名誉院长姚穆教授任主编。它以繁荣科学文化,发现、培养人才,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现代化建设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纺织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机械工程、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管理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以及基础学科等方面具有创见性或实用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及文献综述等。读者对象为自然科学工作者,高等院校教师及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故障关联矩阵下弹性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李宁胡佳乐詹晓暄申盼盼...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配电网弹性是指系统受到干扰后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而自然灾害的频发要求配电网不仅在正常条件下能够可靠运行,而且还能够在极端灾害出现时保持必要能力.据此,提出一种基于故障关联矩阵(fault incidence matrix,FIM)的弹性配电网可靠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FIM,使用简化的矩阵代数、布尔运算即可实现配电系统可靠性、弹性和供电能力的显式解析计算,避免了评估过程中故障枚举的重复性搜索工作,节省了计算时间,并且可适用于结构复杂的配电网,易于扩展.最后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方法的计算时间仅为约0.055 s,相较于故障扩散算法和分块算法分别减少87%和75%的时间.

    故障关联矩阵弹性配电网可靠性供电能力

    改进巴氏距离算法下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纵联阻抗保护优化

    王书征李沛林杨军炜张金华...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纵联保护在LCC-MMC混合级联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鲁棒性,提出一种基于纵联阻抗和改进巴氏距离算法的高压直流输电纵联保护方案.该方案将巴氏距离算法与纵联阻抗保护相结合,对被保护线路首末两端电气量的差异进行量化,并通过量化后的数据,进行区内外故障的判定,然后基于能量函数构建了故障选极判据,保证了保护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形维数构建了改进的自适应滑窗,提高了保护的速动性.最后,基于Matlab与PSCAD/EMTDC平台建立了"白江工程"±800 kV LCC-MMC混合级联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模型,并对所提改进后的保护方案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保护方案能够快速可靠地判别区内外故障并正确完成故障选极,且有着较好的耐受过渡电阻能力.

    混合级联直流输电故障特性纵联保护纵联阻抗巴氏距离算法分形理论

    基于EPSA-YOLOv5电力高空作业安全带佩戴检测

    李永福陈立斌惠君伟袁润枞...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力工作人员在高空作业中,安全带佩戴仍存在漏检和检测速度较慢等现象,利用EPSA-YOLOv5算法,给出了一种新的电力高空作业安全带佩戴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EPSANet的主干抽取网络,在保持良好特征抽取性能的前提下,减少了网络中的参数,加快了模型的辨识速度.通过对空间金字塔池化结构的改进,提高了模型的检测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Soft-NMS的改进算法,以减少对目标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PSA-YOLOv5网络模型的高空作业安全带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等方面均比原YOLOv5模型提高了 2.34%,具有实用性和高效性.

    安全带检测YOLOv5模型EPSANetSoft-NMS金字塔池化结构

    基于余弦相似度算法的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线路保护新方案

    任旭超王业杜云龙崔玉...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保护的速动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基于余弦相似度算法的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原理.当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线路故障时,电流和电压会发生变化,因此利用输电线路首末单端的电压和电流暂态分量,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通过余弦相似度算法比较电流和电压故障分量差异,完成区内外故障准确识别.采用PSCAD/EMTDC软件搭建特高压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仿真模型,利用Matlab验证保护策略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当发生区内外故障时,保护原理均可在3 ms内完成故障识别,保护方案可靠且速动.在区内分别设置不同过渡电阻情况下,仍可准确识别故障,该保护方案具有较强的耐受过渡电阻能力.

    混合级联直流系统余弦相似度故障分量输电线路保护故障识别

    柔性互联装备中零序电压注入的相间功率均衡控制

    王波季子越汪万兴肖朝民...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级联全桥加双有源桥结构的多端柔性互联装备可连接交流电网与多个直流电网,直流电网瞬时功率差异、子模块故障等问题均会导致并网电流不均衡与直流电容电压不均分.针对三相星型互联结构,采用注入零序电压的控制策略均衡相间功率,推导出不同功率需求下零序电压分量具体表达式,并量化分析注入零序电压的限制范围.最后搭建仿真实验平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在现有控制架构的基础上加入零序电压注入环节能够调配相间的功率以保证并网电流均衡,将不平衡度从6%降为1%,同时维持直流电容电压均分.

    中压配电网多端柔性互联装备电流均衡控制直流电容电压平衡控制零序电压

    秦岭北麓生态安全性时空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侯康唐豪杰马丽霞刘佳薇...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秦岭北麓地区生态状况,利用高分遥感数据,借助模糊层次法构建生态安全演变评估模型,并结合时空变异及其驱动因子分析,探讨秦岭北麓的生态安全现状.研究发现:秦岭北麓地区的生态安全性整体呈增长趋势,生态安全中级以上区域面积占比从67.5%增长到71.9%;生态安全性在南部整体高于北部,并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生态安全演化呈先下降后增长的态势,其中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PM2.5被确认为主要的驱动因素,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86和0.79,说明城市化进程的人为活动和生态保护政策对秦岭北麓地区的生态安全性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不仅为秦岭北麓地区的生态安全性提供了科学评估,还为区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

    秦岭北麓生态安全性模糊层次分析法时空分析生态保护

    城市内湖藻源污染及生态风险控制研究

    高婷婷蔡传尊陈洋洋刘成国...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市内湖富营养化频发,导致水体生态安全遭到严重危害的问题,以西安市汉城湖为例,通过水动力和富营养化模型,借助边界条件的情景模拟,分析水质恶化原因并提出水质改善方案.结果表明:参数率定后模型拟合度高于0.8,较好地模拟了湖体水质的演变规律,湖体藻类生长受外界环境和营养物质影响,且无机磷对其生长起到重要作用;对水质改善措施效果较好的分别为净化补水水质、加大补水量、增加大型植物种植和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捕获.结合实际情况,可通过调节补水水量、采取引水渠道的生态净化措施和生物操纵组合方案,保障汉城湖水质目标.当补水量不充足时,可将其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35 d为最优.

    城市内湖藻类生长生态风险MIKE3模型

    煤矸石/黄土基陶瓷膜支撑体的制备及烧结特性

    吴魁同帜陈维星王琳涵...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陶瓷膜成本过高的问题,以煤矸石和黄土为原料,CaCO3为造孔剂,羧甲基纤维素(CMC)为黏结剂制备煤矸石/黄土基陶瓷膜支撑体,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及压汞法等方法对陶瓷膜支撑体的物化性质、表面微观形貌、物相组成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支撑体内部形成新的晶相,导致支撑体的纯水通量和抗折强度增加.同时,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颗粒熔融现象更加显著,进而降低支撑体的纯水通量但增加其抗折强度.在烧结温度为1 125 ℃、保温时间为2 h条件下,制得的煤矸石/黄土基陶瓷膜支撑体综合性能较好.此时支撑体的纯水通量为9 102.44 L/(m2·h·MPa),抗折强度为12.317 MPa,酸/碱质量损失率分别为6.64%/0.35%,显气孔率为38.26%,孔隙率为49%.

    煤矸石陶瓷膜支撑体烧结温度保温时间

    (NH4)2S2O8/AC电极制备及其电吸附性能

    裴盼盼李海红吴沁如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制备电化学性能更优的活性炭电极,利用(NH4)2S2O8浸渍得到改性后的APS-AC,运用EST技术筛选石墨烯微片、导电炭黑、碳纳米管中更佳的导电剂,制备电化学性能更优的APS-AC电极;通过CV、EIS、GCD和CA等测试手段比较APS-AC电化学性能,并结合吸附行动力学分析电吸附性能和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导电炭黑制备的APS-AC电极性能更佳,比电容为275.208 F/g;表征发现APS-AC电极的接触角变小,亲水性提高;充放电周期大,充放电性能和电荷储存能力更好.溶液中不同阴阳离子的吸附效果不同,离子去除率为K+>Na+、Cl->SO42-,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

    活性炭活性炭改性电极制备吸附动力学电吸附性能

    "菌剂+分子膜"发酵工艺改善秸秆与畜粪共堆肥效率

    王涛常小箭李方向李海杰...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合理利用,提高堆肥产品营养效率,采用新型"菌剂+分子膜"发酵工艺对改善秸秆与畜粪共堆肥过程中的理化性质、腐熟度、腐殖化和磷组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含水率(MC)、C/N和黄腐酸(FA)均呈下降趋势,总氮(TN)、腐殖酸(HA)、总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明显增加(p<0.05),这说明共堆肥产品的腐熟度和营养水平都得到了改善.此外,腐殖化指数分析和液相磷31核磁共振波普(31P-NMR)测定分别表明了共堆肥腐殖化程度的提高和磷组分的变化.根据NY/T 525-2021,除水分外,最终堆肥产品的性能符合法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菌剂+分子膜"发酵工艺在提高堆肥效率方面提供全面的认识,为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提供科学可行的策略.

    生物+分子膜好氧堆肥有机肥腐殖化磷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