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广播电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广播电视
西部广播电视

石鸣

双月刊

1006-5628

scyingxiang@163.com

028-62023351 62023381

610017

成都市红星中路二段119号

西部广播电视/Journal XIBU GUANGBO DIANSH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内容: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技术标准及科技管理、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输、发送、接收技术;广播电视设备、器材、新产品及市场行情。宗旨:宣传报道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方针政策,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初级、中级技术人员服务,促进西部地区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办刊特色:立足于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优势,以“实用性、科学性、指导性、可读性”为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短视频传播非遗路径探析

    赵海琳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成为承载和展演场景的重要呈现方式,以其立体化、多元化的视听传播特点营造出去中介化的交流场景。"见人、见物、见生活"历来被视为非遗传播的有效方式,短视频的生活场景叙事方式则满足了这一需求。鉴于此,应利用好短视频进行非遗传播,避免"香酒在深巷"的尴尬困境。

    短视频传播非遗故事场景叙事

    《书简阅中国》中书信文化的情感共鸣和集体记忆建构

    李雨格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人文历史纪录片大师金铁木执导的新作《书简阅中国》把握时代热点,将创作关注点回归到书信文化的内容本身。通过对历史书信的回溯与创新性表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历史的魅力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该纪录片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凝练了包括家国、亲情、友情、爱情等众多题材的书信内容,以新颖的视听表达呈现书信私密语境下的真挚情感,在对话体系的远距离传输中体悟"辞若对面"的意蕴深远,在个体记忆附着的封封书简中建构庞大厚重的集体历史文化记忆。

    书信文化《书简阅中国》集体记忆情感共鸣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共情叙事研究——以《乔家的儿女》为例

    刘逸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叙事中促进观众共情的策略,以《乔家的儿女》为例,探讨情感叙事对于现实题材作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情感符号在叙事中的作用,研究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通过角色的情感变化、行为选择和心理冲突,构建情感共鸣和反思现实的桥梁。其次,研究情感符号引起的观众情感起伏,以及媒介文本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变化。再次,文章讨论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通过具象化的时代缩影营造现实感,进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最后,聚焦现实生活,通过刻画典型人物和着眼现实话题,凝聚情感共鸣。文章认为良好的现实叙事不仅要真实反映生活,还要促使观众审视和反思,通过情感共鸣发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社会功能,使电视剧成为艺术与社会交流的桥梁。

    现实题材电视剧情感共鸣社会互动《乔家的儿女》

    以集体记忆讲好中国故事:电视剧《曾少年》的记忆叙事影像策略

    马雅暄
    14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剧《曾少年》将时代故事群像化,通过"80后"的成长视角映射出世纪之交的重大社会变迁以及21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进程与伟大变革,讲述了少年们努力把握时代际遇、勇敢追求自我梦想的青春奋斗故事。该剧采用鲜明的集体记忆叙事路径,将城市空间作为记忆载体,以个人视角实现记忆诉说,使大众媒介达成记忆触发,以此丰富虚构故事文本内的真实记忆表达,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能动情、引共鸣、可认同的记忆叙事影像方法。

    记忆叙事中国故事集体记忆个人记忆

    当代古装电视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与女性成长叙事分析——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盛明兰为例

    拾天一
    14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与同期古装剧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精准再现了时代背景,在人物塑造上更贴近历史,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立体的宋代女性形象。在《知否》中,家庭关系尤其是"精神之父"对盛明兰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知否》还通过角色服饰的变化展现其内心世界与社会地位等的转变。另外,《知否》通过讲述盛明兰的故事,传达了女性独立与坚韧的精神,对当代女性自我认同和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女性形象人物性格成长家庭关系

    电视剧的叙事结构探索——以2015年以来的国产悬疑剧为例

    向燕清
    14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悬疑剧作为近年来火爆的电视剧类型,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该类型剧不仅有着极致的视听追求,还展现出了精湛的故事情节结构。本文以近年来国产悬疑剧的叙事时间的建构作为切入点,从线性和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两方面来探析近年来国产悬疑剧的叙事特征和悬念的制造与呈现,探究其如何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国产悬疑剧叙事结构叙事策略

    慢综艺《你好生活》的叙事特色与价值探析

    薛炜瀚
    15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慢综艺的快速发展,央视制作的体验类慢综艺《你好生活》凭借其创新之处,在同质化、娱乐化的慢综艺市场中脱颖而出。该节目以关注新青年生活为主题,其独特的节目风格和节目内涵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收视率持续提高。慢综艺《你好生活》的叙事特色如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主题、巧妙的嘉宾设置、冲突设计的新角度等,使其成为当前慢综艺的典范。本文以《你好生活》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其叙事特色,并对其蕴含的价值进行探析。

    《你好生活》慢综艺体验

    基于情感诉诸的公益广告分析——以单一恐慌诉诸戒烟公益广告为例

    袁忆如
    156-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控烟宣传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传播行为,各个国家都针对此项活动进行长期研究,其宣传方式以单一的恐慌诉求戒烟广告为主,但出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控烟公益宣传广告的效果未能改变人们吸烟行为的走向和趋势,未达到宣传本应有的效果。因此,本文主要运用亚里士多德"三诉诸"模型,以及保护动机理论、信源可信度、社会学习理论等,分析以单一恐慌诉诸方式为主的戒烟公益广告图景,探索增强单一恐慌诉诸戒烟广告宣传效果的方式。

    劝服传播情感诉诸恐慌诉诸戒烟控烟保护动机理论

    电影对文学文本的影像重构——以《河边的错误》为例

    张松琪
    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河边的错误》,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本文基于《河边的错误》小说文本与电影之间的转化,首先研究导演在影片中使用到的深层次的艺术语言及艺术符号;然后从哲学角度分析电影中对于阿尔贝·加缪荒诞主义的体现,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分析影片中人物设置、剧情情节所体现的哲学意义以及非理性视角和宿命论;最后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角度分析影片对于现实主义的追求,包括镜头语言的真实性、电影制作过程中对细节真实的把握、突出电影的年代感,以期为人们理解荒诞现实主义电影提供参考。

    隐喻弗洛伊德现实主义创作典型人物

    视觉修辞视域下普通人物纪录片的视觉表达与情感传递——以纪录片《四个春天》为例

    赵秋实
    164-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录片《四个春天》以2013年至2016年间四个"春天"作为时间节点,拼贴了导演陆庆屹一家五口人发生于春节期间的生活日常,描绘了普通人在平凡日常中的浓浓深情。本文引入视觉修辞理论,从视觉表征意义、交流意义、构图意义及视觉修辞隐喻、转喻策略入手,探究以普通人作为创作题材的纪录片作品的视觉表达技巧与情感传递逻辑。

    情感建构视觉表达《四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