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广播电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广播电视
西部广播电视

石鸣

双月刊

1006-5628

scyingxiang@163.com

028-62023351 62023381

610017

成都市红星中路二段119号

西部广播电视/Journal XIBU GUANGBO DIANSH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内容: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技术标准及科技管理、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输、发送、接收技术;广播电视设备、器材、新产品及市场行情。宗旨:宣传报道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方针政策,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初级、中级技术人员服务,促进西部地区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办刊特色:立足于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优势,以“实用性、科学性、指导性、可读性”为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享和互动:网络圈群背景下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传播现象研究

    刘旸段玉曹朋朋刘语林...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传播在技术层面的"去中心化"和强交互性的突出特点是理解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出发点。传播文化理论则揭示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存在的核心,而传播是文化的基础。本文从文化理论的视角考察网络舆论极化的技术和互动性特征,进而聚焦于文化传播视域下,以共享和互动的方式分析舆论群体极化的破解之道。

    网络圈群群体极化文化理论共享互动性

    加快的视界:网络视频倍速播放现象的动因及其影响探究

    乔琳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起初,倍速播放是网络视频平台为了帮助用户提高观看效率而推出的一项新型功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用户的观看习惯。本文针对此现象的成因及其对内容生态与用户体验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具体来说,首先分析倍速播放兴起的原因,其次阐述倍速播放对用户和内容生产的影响,最后针对倍速播放现象的长期效应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网络视频倍速播放用户体验内容创作

    "电影新基建"背景下影视后期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蔡洁明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解释"电影新基建"一词的由来以及概念,然后阐述许多高校的影视后期类课程的现状,最后通过改革思路、问题研究、实践方法三个层次来探讨"新基建"背景下影视后期类课程的改革方向以及有效实现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此让影视后期类课程更加符合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为培养出国家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影视后期类课程"电影新基建"教学改革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看青年网络自嘲现象

    刚柔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自嘲热词频出,青年人网络自嘲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自嘲,既是青年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调适与自我保护的方式,也是在数字化交往过程中获得群体归属感的途径,更是一种内卷化冲击下的情绪宣泄和意见表达的手段。网络自嘲在帮助青年人表达自我、缓解压力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自我认知危险、社会认可危险和政治认同危险。因此,人们必须加以重视,预防其潜在的风险。青年人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视挫折,持续加强学习;媒体应传播主流文化,强化价值引领;各组织应加强协同,推进改革,以消解网络自嘲现象流行所带来的风险。

    "使用与满足"理论网络自嘲情感共鸣

    泛娱乐化短视频对高职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

    蔡杰余婷孙诗琪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泛娱乐化短视频在给高职学生带来一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不仅对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产生消极影响,而且淡化了他们的学习和阅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诱发高职学生非理智消费行为。对此,各相关主体应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拓展网络育人新阵地;强化短视频平台管理和监督,营造优质的网络生态;加强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泛娱乐化短视频高职学生消极影响对策

    沉浸式剧本杀教学在高校传播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吴佳妮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剧本杀游戏在青年群体中风靡,为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从应用角度看,剧本杀的交互逻辑和沉浸体验是寓教于乐的新手段,也是解决一些课程边缘化问题的新尝试。传播学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学科交叉等特点,以剧本杀游戏教学为依托,利用其复调叙事的文本特质,引导学生沉浸剧情、交互、还原真相,能够提高课堂知识的留存率以及培养学生"非认知学习"的能力。为推动剧本杀与高校传播学课堂有效融合,教师可从聚焦迁移价值、搭建知识联系、掌握认知策略出发,建立游戏和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传播学教育效能的最优化。

    剧本杀教学沉浸交互

    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创新研究

    游登华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媒体融合深入发展,新闻传播的内容、方式、平台和受众发生了深刻变化。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新闻类型,是广大群众愿意关注的内容,也是传统媒体较容易把握的领域。在新时代,民生新闻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基于此,本文在分析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创新意义的基础上,指出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现存问题,并提出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创新策略。

    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创新策略

    智能媒体技术赋能黄河文化传播研究

    耿婉玥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媒体形态发生转变,为黄河文化在智媒时代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当下,黄河文化传播面临大众认识不足、传播效度不足、转化困难等问题,探究智能媒体技术如何赋能黄河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转型,对于焕发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利用智能媒体技术推进黄河文化传播,用数字技术优化传播内容,用多媒体形态赋能传播形式,用算法推荐提升传播效能,以期推动黄河文化与智能媒体技术深度融合,为黄河文化在智媒时代的传播提供参考。

    智能媒体黄河文化传播路径

    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李道顺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文章首先分析融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其次分析信息技术对新闻传播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更新传播者的观念、优化传播平台结构、创新传播手段、丰富传播内容、提升新闻传播互动效果。文章重点探讨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虚拟化技术在促进新闻播出系统现代化升级中的应用,4K超高清技术在提高新闻视觉品质中的应用,高清播控平台在新闻质量把控中的应用,以及多元信息技术在传播模式优化中的应用。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率,也拉近了新闻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使新闻传播更加贴近受众群体。

    融媒体信息技术新闻传播

    人工智能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应用探索

    李晶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活态传承方面的创新应用,旨在探索这些技术如何有效支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对山西省丰富的非遗及其保护现状的分析,本文指出当前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研究还重点讨论自然语言处理(NLP)、数据分析与模式识别、图像生成模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活态传承中的应用场景,分析这些技术在促进非遗数字化和创新性表达方面的潜力。

    人工智能非遗活态传承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