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王跃军

双月刊

1007-8622

xbgybjb@163.com

0931-8994616

730050

兰州市南滨河中路333号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Journal Medical Journal of National Defending Forces in Northwest China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性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也被美国化学文摘(CA)和俄罗斯文摘杂志(JA)收录,刊出省部级以上各类基金资助论文及获奖论文占有较高比例,多次在军内外期刊质量评比中获奖。主要刊登军内外医务工作者有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文献综述、讲座、护理、卫生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学术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亚高原训练对高原驻训新兵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刘涛波
    318-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亚高原训练对高原驻训新兵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探讨加快高原习服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抽取2018-09-07~09-27驻平原某部队40名新兵,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亚高原进行中等强度适应性训练,2周后两组同时进入高原.检测两组新兵在平原、亚高原、高原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平原比较,两组新兵在亚高原和高原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在亚高原2周后,实验组的中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高原2 d后,实验组的中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刚性指数和聚集指数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高原2 d后与亚高原相比,对照组的所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只是血浆黏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定强度的亚高原训练能促进机体血液流变学发生更明显的代偿适应性变化,降低进入更高海拔地区的低氧应激,对于加快军人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有积极作用.

    亚高原训练新兵血液流变学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进高原失眠官兵血清中神经递质的影响

    张晓燕张玥董利萍陈思...
    323-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急进高原失眠官兵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及其对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收集60名急进高原失眠官兵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rTMS治疗组和对照组,rTMS组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连续治疗7 d,对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指标、血清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多巴胺(dopamine,DA)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进行对比.结果:rTMS治疗后PSQI指数显著下降(P<0.05),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总觉醒时间显著减少(P<0.05),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显著增加(P<0.05),Ⅰ期睡眠减少,Ⅲ+Ⅳ期和REM期有所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中5-HT、Glu的表达在rTMS治疗后显著增加(P<0.05),DA、NE显著减少(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能通过调整睡眠节律,提高血清中5-HT、Glu,减少DA、NE的表达,发挥改善急进高原官兵失眠的作用.

    重复经颅磁刺激高原失眠神经递质

    高海拔地区部队驻训官兵心理弹性和注意偏向对心理应激的影响分析

    井丽君陶慧安花花唐玉彬...
    328-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高海拔部队驻训人员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和注意偏向的相关性,为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心理弹性(坚韧性、力量、乐观性)量表、注意偏向量表,对211名高海拔部队驻训人员进行测试.结果:高海拔部队驻训人员心理应激总分(15.89±3.51)分,与心理坚韧性、力量、乐观性、正性注意偏向呈负相关(P<0.05);与负性注意偏向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部队驻训人员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和注意偏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前往高海拔部队驻训人员应提前加强心理弹性的训练,引导正性注意偏向,可降低官兵心理应激水平,从而高质量完成驻训任务.

    高海拔部队驻训人员心理弹性注意偏向调查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及血乳酸值对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吴舒沁顾增辉吴倩杨箬箬...
    33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及血乳酸(lactic acid,Lac)水平对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7-01~2019-12收治的低血容量休克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容量负荷试验前后的心指数(cardiac index,CI)变化评价患者容量反应性,并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n=65)和无反应组(n=59).对两组一般临床资料、ScvO2、血Lac及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容量反应阳性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各因素的预测能力.结果:有反应组平均动脉压(mean aterial pressure,MAP)和ScvO2水平显著高于无反应组,而Lac水平显著低于无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cvO2(OR=1.158,95%CI:1.086~1.234)与容量反应阳性呈正相关,而血Lac(OR=0.190,95%CI:0.086~0.422)则与容量反应阳性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发现,ScvO2和Lac水平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59和0.794,而两者联合预测概率AUC为0.917,相较于单个指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vO2和血Lac水平对低血容量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后的容量反应性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合该两项指标进行个体化的液体复苏治疗,可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预测价值容量反应性

    人体成分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周梦洁张洁李娜王宁...
    336-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人体成分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5-01~2020-07-16我院干部保健中心综合内二科住院患者269例,分为MS组(n=132)和非代谢综合征(non-metabolic syndrome,NMS)组(n=137),比较两组脂肪、肌肉等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MS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体脂肪测量值、体肌肉测量值均高于NMS组(P<0.05).MS组肌肉量/体质量、躯干肌肉量/体质量均低于NMS组(P<0.05).结论:MS组体质量超标,主要是脂肪增加,特别是内脏脂肪,而肌肉量反而少于NMS组.与内脏脂肪水平相比,内脏脂肪面积与MS相关性较好.

    代谢综合征肥胖人体成分分析肌肉含量脂肪含量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张伟党晨珀姚彦斌邵宏斌...
    341-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10~2019-03采用UBE技术治疗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80例,均存在腰腿痛症状,并经CT、MRI检查证实为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X线辅助下建立内镜通道及操作通道,内镜监视下经操作通道完成髓核摘除术.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acNab评分等评价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 min,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3 d佩戴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8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2个月MacNab评分为优67例、良11例、中2例,优良率为97.5%,且无一例复发.结论:UB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椎间盘切除术疗效评价

    立体定向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头颈部癌的疗效研究

    田种泽温晋刘茗露
    346-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灌注化疗(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AIC)联合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治疗局部晚期胰腺头颈部癌(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head and neck cancer,LAPHNC)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本院2012-03-01~2020-04-30收治的LAPHNC患者82例,结合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意愿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9).观察组采用AIC联合SBRT治疗,对照组采用全身系统化疗(systemic chemotherapy,SC)联合SBRT治疗.比较两组的疾病相关生存(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情况、局部控制(local control,LC)情况、无远转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情况、最主要转移器官.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平均DSS分别为17.01个月、39.63个月,中位DSS分别为13.00个月、27.00个月.1年、2年的DSS:对照组分别为52.60%、13.02%;观察组分别为76.80%、56.70%(x2=9.074,P=0.003).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平均LC分别为24.74个月、47.29个月,中位LC对照组为14.00个月,观察组未达到.对照组1年、2年LC分别为53.31%、38.74%;观察组分别为61.68%、53.42%(x2=1.144,P=0.28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平均DMFS分别为15.69个月、40.66个月,中位DMFS分别为11.00个月、17.00个月.对照组1年、2年 DMFS分别为29.07%、14.53%;观察组分别为57.64%、42.17%(x2=6.125,P=0.013).对照组最主要转移器官为肝脏,观察组为腹腔淋巴结.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支架置入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ic biliary stenting,ERCPBS)患者胆胰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结论:AIC联合SBRT治疗LAPHNC,可显著提高患者的1年、2年DSS、DMFS,其胃肠道毒性反应轻,耐受性好.

    胰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动脉灌注化疗预后

    同步放化疗中晚期宫颈癌预后因素分析

    傅华李莎张超任正华...
    352-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中晚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01~2013-12采取同步放化疗治疗的145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同步放化疗中晚期宫颈癌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患者因宫颈癌死亡64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6%、80.0%、66.9%,中位生存时间6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生存率与年龄、FIGO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绝经情况、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均有相关性.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IGO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绝经情况、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是影响中晚期同步放化疗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FIGO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绝经情况、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可能是影响中晚期同步放化疗宫颈癌预后的因素.

    宫颈癌预后生存分析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的分析

    付振东上官建营肖毅党政...
    356-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统计我院2016-02-01~2020-02-01行LCBDE一期缝合术146例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胆管缝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者手术经验及胆漏的发生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并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6例行LCBDE一期缝合术的患者中,胆漏发生率为9.6%.单因素卡方检验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选择连续缝合方式(OR=4.169,95%CI=1.189~14.620,P=0.026)、手术时间≥2 h(OR=6.308,95%CI=1.619~24.588,P=0.008)及术者手术经验<30例(OR=0.137,95%CI=0.027~0.687,P=0.016)是术后胆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具有临床经验(操作例数≥30例)的外科医生行LCBDE一期缝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术中选择间断或间断及8字缝合,将降低术后胆漏的发生率.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漏危险因素防治

    养胃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朱斌钱洋洋杨洁李娜...
    360-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养胃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02~04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确诊为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学药物治疗,试验组在采用与对照组相似的常规治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胃颗粒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检查患者病情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评价患者胃部疼痛程度;判定临床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胃部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复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普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养胃颗粒能够抑制慢性胃炎胃部疼痛,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慢性胃炎养胃颗粒脾胃虚寒型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