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周绪红

季刊

1673-2049

jzxb@chd.edu.cn

029-82334397

710064

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内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其前身为《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4年创刊,200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为季刊,大16开本,96个页码,每期定价10.00元,全年共40.00元。该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多种国内权威数据库固定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化工固废混凝土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吕生华折佳龙杨居辉李超...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煤化工固废替代砂石制备混凝土时由于自身孔隙多导致的吸水量大、流动性差及强度低等问题,从固废粗渣表面封堵涂层处理及水泥水化产物形貌调控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首先制备了一种含有三嗪环、氨基及醛基的固废粗渣表面处理用黏附固化剂(ACA),将其与水泥混合,在固废粗渣表面形成填充封堵涂层,从而解决煤化工固废粗渣制备混凝土时吸水量大及流动性差的问题.其次,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并将其与聚羧酸减水剂(PC)混合形成插层复合物(PC-GO),通过掺入PC-GO实现超低掺量GO在水泥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及对水泥水化产物形貌结构的调控.在表面封堵涂层及水泥水化产物结构调控的协同作用下制备了高含量煤化工固废混凝土,表征了ACA的结构及其形成封堵涂层的作用原理,提出了超低掺量 GO 的吸附式分散机理及调控水泥水化产物形貌的晶核效应和模板效应.结果表明:含有 60%和 80%(质量分数)煤化工固废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分别大于 40 MPa和 30 MPa,抗折强度分别大于 6MPa和 4.5 MPa,同时高含量煤化工固废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干缩性能;研究成果对于制备高含量煤化工固废混凝土及煤化工固废的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煤化工固废混凝土黏附固化剂氧化石墨烯力学性能干缩性能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短线匹配法的抗差估计方法

    孟俊苗贾菁林刘永健刘江...
    11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短线匹配法线形控制问题,充分考虑节段梁控制点测量值中可能出现的随机误差与粗差,提出一种附有条件限制的总体最小二乘抗差估计方法,适用于短线匹配法线形控制;推导了解算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解算步骤;以黄茅海跨海通道工程 6×60 m连续刚构中的某一跨为基准进行了数据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时地修正施工中各类误差导致的预制线形变化,有效地阻止了施工误差与测量误差在后续节段梁中的不断积累;与既有算法相比,所提算法的计算结果准确度最高,不仅在终端节段末端与基准线形的差值均值最小,而且在代表整体线形连续性的偏差平方和均值上与最小二乘法的结果相近,优于传统的选点控制方法.

    装配式梁桥抗差估计总体最小二乘法短线匹配法坐标转换

    基坑开挖导致邻近既有隧道变形的主动控制研究

    苏栋张小妹张国涛雷国平...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新型支撑轴力主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支撑轴力设计方法;在对支撑不施加主动轴力的情况下,研究了花岗岩残积土地层中基坑开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根据基坑侧边不同位置隧道在基坑开挖作用下的位移划分了基坑开挖影响区;基于提出的轴力设计方法,研究了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撑轴力主动控制对既有隧道位移的影响规律;获得了隧道位移控制到预警值 10mm以下的临界控制比,分析了其在不同隧道位置时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层中的影响区范围相对已有研究的影响区更小;隧道位移与地连墙位移的控制比近似呈正比关系;基坑腰部 0.6 倍挖深位置附近隧道的水平位移需进行最严格的控制,靠近基坑且深度较深的区域通过水平位移控制得到的临界控制比更小,应以隧道水平位移控制为主,而远离基坑且深度较浅的区域应以隧道竖向位移控制为主;花岗岩残积土中的基坑开挖影响区以及对临界控制比的量化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基坑隧道位移支撑轴力主动控制系统

    高温作用后层状复合岩石单轴压缩试验损伤机理研究

    付鹏亓宪寅王胜伟耿殿栋...
    13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深部环境中高温对层状复合岩石物理特性、变形破坏机制及损伤演化规律的影响,在层状复合岩石经过 30、60、90、120、150、180℃高温后开展单轴压缩试验,同时采用声发射仪器监测岩石的破坏过程;以累计振铃计数为损伤变量,考虑高温引入初始损伤,利用复合等效方法得到层状复合岩石的弹性模量,依据裂纹轴向应变、累计振铃计数推导得到全过程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结果表明:层状复合岩石经历高温后,在岩石的初始压密阶段,温度越高,岩石的延性越强;层状复合岩石峰值强度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声发射中的振铃计数与岩石损伤破坏过程中裂纹的萌生、延伸、扩展到贯通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层状复合岩石由脆性向弹塑性转化,破坏模式由垂直劈裂破坏过渡为Y型剪切破坏;建立的全过程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层状复合岩石的损伤演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高温环境下的岩体工程研究提供参考.

    层状复合岩石高温单轴压缩试验声发射本构模型

    不同溶洞处治措施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

    冯忠居徐博熙陈慧芸夏承明...
    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溶洞处治措施对岩溶发育区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溶洞-桩-岩土体耦合作用模型,对比分析溶洞高度变化情况下,2 种不同的溶洞处治措施(回填法和钢护筒跟进法)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溶洞高度增加,2 种处治措施下桩基竖向承载力都呈降低趋势;溶洞高度小于 10m时,不同处治措施对桩基竖向承载力影响可忽略,溶洞高度大于 10m则需考虑处治措施对桩基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在回填法处治的溶洞范围内,桩身轴力降幅较大,桩侧摩阻力增加显著,在钢护筒跟进法处治的溶洞中桩身轴力与桩侧摩阻力则基本不变;与钢护筒跟进法相比,回填法更有利于发挥桩侧摩阻力;溶洞高度增加时,2 种处治措施下桩侧摩阻力比重均逐渐减小,桩端阻力比重逐渐增大,达到桩基极限承载力时,回填法处治后的溶洞较钢护筒跟进法桩端阻力占整体比例更小.

    岩土工程岩溶区桩基竖向承载特性回填法钢护筒跟进法

    开挖宽度对异形基坑L形转角区支护结构变形影响研究

    李吉林尹爱月魏焕卫郑晓...
    159-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开挖宽度对基坑 L 形转角区支护结构变形规律的影响,基于滨州市某异形深基坑工程项目的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 L 形转角区阴阳角位置处支护结构变形规律的差异性;建立了不同基坑宽深比(B/H,B和H 分别为基坑宽度和深度)的 L 形转角基坑模型,研究了不同宽深比条件下转角位置处阴阳角相互作用条件下支护桩水平变形的空间分布规律,进一步明确基坑L形转角区支护桩不同深度处水平变形受影响范围.结果表明:当B/H<1.0 时,阳角侧支护桩浅部水平变形受转角效应影响的范围随B/H 的增加呈现出明显减小的趋势,其值近似满足 2.4H-B;当B/H>1.0 时,阳角侧支护桩浅部水平变形受转角效应影响的范围约为1.5H;坑内底部支护桩水平变形受基坑宽深比影响不明显,受转角效应影响的范围约为 0.6H;当B/H<1.0 时阴角侧支护桩浅部水平变形受影响范围约为 1.6H,当B/H>1.0 时其水平变形受影响范围约为 0.6H+B;坑内开挖底面位置处阴角侧支护桩水平变形受影响范围约为 0.6H+B,受宽深比变化影响不明显.

    异形基坑变形规律数值模拟转角效应

    火灾与爆炸耦合作用对RC板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覃幼辙黄楷铅原小兰吴优...
    17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火灾下钢筋混凝土(RC)板抗爆性能,利用 ABAQUS 有限元软件对已有试验进行模拟并验证火灾下RC板高温模型以及 RC 板常温爆炸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火灾下RC板的爆炸工作机理,研究了受火时间、不同方位角以及不同爆炸位置对 RC 板在火灾下抗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灾下的RC板受爆炸荷载作用时,板中部首先发生剪切破坏,随后楼板整体发生受弯破坏;随着受火时长增加,混凝土受高温劣化,钢筋强度下降,RC板的抗爆性能下降严重;在受火时长 120 min 工况下,板角爆炸相比板边、板中爆炸的峰值位移分别增加了 134.4%、150.9%;在受火时长 180 min 工况下,板角爆炸相比板边、板中爆炸的峰值位移分别增加了138.4%、159.9%;不同位置爆炸对RC板影响较明显,其中板中爆炸对 RC 板的破坏程度最高,且RC板破坏越严重,其动力响应持续时间越长;在受火时长 120 min工况下,爆炸方位角为 60°和 90°的RC板峰值位移相比爆炸方位角 30°的RC板峰值位移分别减小了 4.4%、2.4%,不同方位角爆炸对RC板的影响不明显.

    火灾动力响应数值模拟RC板爆炸荷载

    基于改进JMA烈度的脉冲型地震强度预测方法研究

    洪志湖邹德旭朱龙昌周仿荣...
    18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中国强震观测台网布设稀疏、脉冲型地震记录少、难以评估某一地区脉冲地震烈度大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预测脉冲型地震烈度的方法,根据历史地震情况、场地条件、地质情况,采取人工合成的方法生成脉冲型地震,研究日本气象厅计测烈度(JMA 烈度)与脉冲地震的相关性,并利用中国地震仪器烈度滤波器对JMA 烈度方法进行修正.通过算例计算了鲁甸地震 53QQC 台站的JMA烈度,并绘制了鲁甸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烈度分布云图;选取汶川地震部分台站,对比分析改进JMA烈度与典型烈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从历史地震数据中提取的高频成分与根据场地、地质情况等生成的低频脉冲成分相叠加,可实现脉冲型地震动的人工合成;随着脉冲速度不断增大,JMA烈度呈增大趋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JMA 烈度与脉冲速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随着脉冲周期的不断增大,JMA烈度呈上升趋势,回归分析结果同样显示为线性关系,可见JMA 烈度与脉冲地震有较强的关联性,可以用来衡量脉冲型地震动强度;相较于原滤波器,改进后的滤波器有效频带明显更宽,有效频带在 0.3~3 Hz之间,能够涵盖中国绝大部分工程结构的卓越频率,有效频带内部更加平坦,而在有效频带外部则呈现更陡峭的响应,更接近理想滤波器的特性.

    仪器烈度带通滤波器脉冲型地震地震强度地震动合成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