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旅游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旅游
西部旅游
西部旅游/Journal Western Travel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旅游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耦合协调特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韩胜娟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构建旅游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2015-2022年旅游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估,利用耦合协同度模型,测度各年度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同度,分析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表明:2020年江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中断,旅游支撑产业发展已表现出慢于旅游资源开发的特征;江西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但未能实现同步协调,二者的整体效益系数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旅游产业发展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

    "影视+文旅"背景下旅游产品优化的策略与挑战——以海南省为例

    李茜子符茂正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视元素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使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海南省作为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然而,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因此,如何优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成为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影视+文旅"背景下海南省旅游产品优化的策略,以期为海南省及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影视+文旅"深入发展。

    "影视+文旅"旅游产品优化策略海南省

    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兰州白银段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例

    吕艳红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这在一定意义上赋予了黄河流域文旅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无疑给黄河流域各省区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这一背景,文章深入分析了黄河流域兰州白银段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总结了黄河流域各省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沿信息,并以此为参照提出了黄河流域兰州白银段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兰白段

    山东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牛伟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山东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入探究,结果显示,山东省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方面,探索出了多样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模式;在政策支持方面,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整体来看,山东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还提升了社会和生态的整体发展水平,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

    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山东省

    哈尔滨旅游"爆火"背后的逻辑与思考

    吕晓磊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进淄赶烤"到"滨至如归",近日黑龙江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热"出圈",哈尔滨一跃成为冬季最受欢迎的网红城市。这背后反映的是哈尔滨上至政府,下至民众的用心经营,以及这座城市的热情好客为游客带来的巨大精神愉悦与烟火温情。文章基于哈尔滨旅游"出圈"的现状调研,尝试总结哈尔滨旅游"爆火"背后的逻辑,并深度剖析哈尔滨旅游"爆火"的原因,以期为国内其他城市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哈尔滨冰雪旅游底层逻辑

    基于网络游记与文本挖掘的冰雪旅游形象感知策略研究

    朱婉博孙艳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文旅市场逐渐复苏,丰富且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网络游记也成为游客分享旅游经验、感受、人文情怀的重要方式之一。冰雪旅游作为一种备受欢迎的旅游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然而,冰雪旅游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天然的雪景和设施,还与游客的形象感知密切相关。文章旨在借助文本挖掘技术深入研究基于网络游记的冰雪旅游形象感知,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增强冰雪旅游形象感知的策略,以促进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

    网络游记文本挖掘冰雪旅游形象感知

    京津冀乡村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魏园园孙琼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津冀乡村地域一体、文化一脉,非遗资源丰富,既具备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也存在资源同质化竞争的内在属性。因此,文章构建乡村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京津冀乡村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水平,在结合地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策略,以更好地保留非遗的原真性,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乡村非遗旅游深度融合

    基于文化视角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探究

    张艺鹛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基于文化视角的区域旅游发展潮流已经形成,旅游业呈现出了创意性、体验性等特征。从文化创意、文化依托、文化体验等角度分析区域旅游发展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把握当前文化旅游的发展态势。为了进一步地加快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速度,提高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应当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性、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储备、科学设计区域旅游结构、完善区域旅游设施。文章基于文化视角对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展开探究,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文化视角区域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道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曹灵王晓倩郑群明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与风景道协同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当前乡村旅游与风景道交互作用的机理尚不清晰,乡村旅游与风景道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也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缺。鉴于此,文章从风景道自然生态、文化保护、交通运输、旅游开发、休闲游憩五大功能出发,结合乡村旅游活动客源地、目的地、旅游通道三大子系统,探析风景道多重功能赋能乡村旅游活动体系、乡村旅游多重效益作用于风景道多环节的交互作用机理。依据协同理论,从二者共同主体,即各地政府、旅游企业、社区群众出发,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道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风景道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对人均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证据

    陈喆芝高莅洲肖嘉禾
    30-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乡村旅游发展对人均收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检验基本禀赋带来的乡村人均收入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开发乡村旅游效度确实存在"基于个体能力的变化"现象,即在控制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基本禀赋较好的乡村人均收入增长水平显著高于基本禀赋低的个体;在控制个体基本技能变量的情况下,乡村旅游发展对于地势、女性人口比例、人口数量、村支书学历不同的乡村提升效果明显不同。由于学历差异带来村领导决策机制不同,低学历村领导开发乡村旅游的收入效应显著性明显较低,因此如何提高村领导总体学历水平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政策或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乡村旅游人均收入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