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士宏

双月刊

1001-5140

xbmz0931@sina.com

0931-2938091

730030

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开展民族学、宗教学以及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讨论,为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为西北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本刊以西北、民族为立足点,保持西北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为浓厚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张梧顾超一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全新范式.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优势,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与优越性,破解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若干重大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内凝聚——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马英杰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富有启发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秦汉到清中期部分,以各民族政权"争治"中原的史料史实为基础,阐释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体现了"大一统"理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文化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秦汉到清中期内容上承夏商周时期奠基的中华文化,下启近代以来探索形成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理论联系实际,历史注解现实,以强有力的中国国情史料支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一统中华民族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熊威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传统节日延续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公共文化属性,可以提升中华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公共文化属性,通过礼俗互动的方式,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助推自下而上的民间文化实践,着力推动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也有效增强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传统节日创造性转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礼俗互动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云南边疆农场社会融入研究

    欧阳洁
    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三个历史阶段梳理了云南国营农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融入过程,即农场建立伊始以民族工作队和"场带群"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嵌入阶段;市场经济背景下,以橡胶为媒有效联结农场和边疆共同利益,农场职工与边疆少数民族个体间频繁交往交流,社会融入由浅入深阶段;最后随着语言、饮食、通婚等进一步的心理层面交融,形成多元文化互嵌与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深度融合阶段.边疆农场七十余年的社会融入过程,不仅是内地政策性移民与云南边疆各族人民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贡献一个典型个案.

    边疆农场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往交流交融

    《燕行录》与清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域外形象的生成和认同

    姚晓娟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的建立为多民族统一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凝聚历程中的重要时期,民族融合是有清一代最显著的政治成就,在多元共治,和合共生的基础上,各民族展示了非凡的文化兼容性与创造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突出特征,与我们有着同源文化背景的朝鲜在连续不断的燕行之旅中,目睹了这个由多民族聚合而成的共同体的成长与壮大.《燕行录》的价值不仅体现为时间上作为清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历史书写者,而且体现为空间上以"他者"身份对话民族共同体的域外见证人,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域外形象的重要维度,《燕行录》生动再现了清代多民族从自我存在到自觉共生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燕行录》形象域外

    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的图像研究——以大同沙岭七号墓乐舞图像为中心

    孙天慧程金城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3-6世纪期间,我国中原音乐文化经历了先向周围传播而后又回流到中原的过程,而在此期间河西走廊一带是保存中原文化与接纳西域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枢纽.通过对大同沙岭七号墓中以乐舞图像为中心的相关历史事实的具体考证,并将其与同时期丝绸之路出现的相似图像进行对比,可知大同沙岭七号北魏墓中的乐舞图像的具体内容应是来源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这进一步体现了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

    多元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大同沙岭七号墓乐舞图像

    包容性治理: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社区治理机制

    黄雪芹唐鸣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变迁、文化赓续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组织结构、群体结构、利益结构不断分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异质性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乡村社会公共事务中,乡村社区治理面临主体分散、利益多元化等实践困境.研究发现基于包容性治理的视角,以"主体—结构—利益"为主线,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横纵结构互动以及利益共容共享的集聚包容性的社区治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包容性治理共同体,成为完善民族社区治理、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出路.包容性治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治理途径.

    乡村振兴民族社区包容性治理治理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部"小个专"法人互嵌式发展的武汉实践——基于空间正义视角的研究

    郭俊李安辉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义的城市空间是流动人口互嵌式发展的客观条件,城市空间正义的持续发展也是互嵌式发展的结果.以武汉市西部"小个专"法人的互嵌式发展实践为例,城市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开放、接纳、支持其发展的城市空间,同时也随着群众发展的需求而逐渐完善着城市的发展规划.在正义的城市空间,西部"小个专"法人的发展能够互嵌于社区生活、居民结构与城市现代化发展之中.然而,流动人口所派生出的深化互嵌式发展需求,对城市规划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者间发展节奏的差距形成张力,解构着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夯实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客观基础,发挥流动人口互嵌式发展的主体能动性,在完善城市空间正义中将满足群众更高的互嵌式发展需求.

    西部流动人口"小个专"空间正义城市民族工作互嵌式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民族互嵌社区的空间生产与社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尹广文
    7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以空间换生存发展的扶贫举措.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民族社区从原有的传统村落转移至新的移民集中安置点,面对与原有社区不同的新空间,社区各民族通过不断地调整与适应,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空间结构、互动关系、社会秩序、表象认知和网络社会形态,进而再生产出一个新空间.在新的移民社区,各族群众空间上交错杂居,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生产上的合作共事、生活中的相互往来、人际关系中的交流互动、社区公共事务的共同参与等,形成各族群众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全方位的社区互嵌,进而在易地扶贫搬迁民族社区构建起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治理实践中,社区通过合理规划经营物理空间,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积极培育型塑社会空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引导构建表象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加强创新网络空间,建设民族社区治理共同体.

    易地扶贫搬迁民族互嵌社区空间生产社会结构优化

    人工智能参与数字政府建设的范式革新——基于行政领域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GovGPT)的交互性敏捷治理

    白文静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政府建设的范式革新与技术变迁紧密相关.传统人工智能参与政府治理存在诸多短板,主要体现在数据质量和开放共享有待优化、算法透明度和解释性有待增强、行政决策和执行效率有待提升几个方面.行政领域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GovG-PT)为交互性敏捷治理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建构行政领域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得以克服传统人工智能参与行政治理的诸多难题,从而促进数字政府建设走向交互式与敏捷性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首先要树立"数智服务"的行政生态观,其次完善基于GovGPT的交互性敏捷治理的基础机制,最后防范GovGPT大模型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将人工智能参与数字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政府通用大模型交互性敏捷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