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人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人口
西北人口

郭志仪

双月刊

1007-0672

xbrk@lzu.edu.cn

0931-891262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西北人口/Journal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人口学刊物。旨在开拓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工作,探索解决西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宣传我国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交流人口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交流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普及人口学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

    穆怀中姚文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0年以来中国的婚姻支付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在终生预算约束条件下,婚姻支付上升会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选择产生直接影响.文章采用跨期分析方法构建老年劳动参与选择模型,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实证检验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婚姻支付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及劳动参与时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及家庭固定资产水平异质性;(3)婚姻支付与老年劳动参与之间存在平缓的"倒U型"关系,这可能与老年人的财富水平相关;(4)养老金水平、健康状况与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婚姻支付在普遍增加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基础上,还显著促进了"弱势"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包括:农村、女性、高龄、低财富水平及低健康水平的老年人.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防止婚姻支付过快上涨,完善老年劳动力市场,加强兜底性社会保障建设等促进婚姻支付与老年劳动参与双向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婚姻支付老年劳动参与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时长

    城市人口集聚对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于潇王琪汇
    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更为明显.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将集聚理论纳入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结合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与城市宏观数据,研究城市人口集聚对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城市人口集聚通过个人收入、职业匹配与公共服务等集聚收益对劳动者就业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通过工作压力、城市房价与交通拥堵等集聚成本对劳动者就业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城市人口集聚仍能提升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第二,城市人口集聚对城市户籍劳动者、高教育水平劳动者与体制内劳动者的就业满意度提升更大;相比人口高度集聚城市,人口中度集聚城市的规模扩张更可能提升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第三,基于集聚经济理论"空间发展钟形曲线",都市圈空间不平等表现为经济一体化的集聚阶段或分散阶段.相比经济一体化分散阶段的都市圈,处于集聚阶段的都市圈,城市人口规模扩张更可能提升劳动者就业满意度.

    城市规模人口集聚空间不平等就业满意度都市圈

    人工智能渗透、劳动生产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韧性提升

    李怀政田晓宇吴虹
    2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人工智能渗透(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enetration,AIP)是否能够通过劳动生产率的调节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韧性提升颇受关注.文章整合全球工业机器人数据库与中国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库,采用2008~2019年经归并的中国制造业12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基准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并检验了人工智能渗透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渗透对制造业出口韧性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强化人工智能渗透有助于促进制造业出口韧性提升;(2)人工智能渗透对制造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高技术制造业人工智能渗透显著促进了出口韧性提升,中低技术制造业的这一效应尚未显现;(3)劳动生产率负向调节了人工智能渗透对出口韧性的提升作用,对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人工智能渗透对出口韧性的提升作用更弱,但对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行业,人工智能渗透对出口韧性的提升作用更强.进而,建议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研发密度、充分利用技术外溢效应、合理调控外资进入度与出口依存度,以提升制造业出口韧性与劳动生产率,优化劳动就业技能结构,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人工智能渗透劳动生产率出口韧性提升

    产业智能化与区域就业质量——基于中国省域静态面板和空间面板视角

    龙瑞袁冬梅李恒辉
    4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智能技术和产业融合为表征的产业智能化改变了企业生产模式选择,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在分析产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机理基础上,利用中国除西藏外30省份(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产业智能化显著提升了区域劳动力就业质量,且在缓解内生性、替换关键指标及模型误设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分维度考察发现,产业智能化显著提升就业报酬并改善了就业环境,与"素质教育"类就业能力形成互补关系,但对就业保护力度的影响不明显.第三,基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条件,研究发现产业智能化对高技术密集度以及高劳动者维权力度地区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更显著;第四,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就业质量不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但产业智能化对就业质量会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政府应助推产业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发,促进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改革,并加强区域间智能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以期形成产业智能化协同发展机制,助力高质量就业的实现.

    产业智能化就业质量空间溢出效应

    我国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与集聚水平——兼论齐普夫定律检验

    马志越王金营
    6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而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与集聚水平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全面测算我国省级区域中心城市人口与经济首位度,分析中心城市经济与人口的聚集程度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基尼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市体系中人口与经济首位城市绝大部分为省会城市,省域内其他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失常.经济过度集中于省会中心城市,省域内其他中心城市经济承载能力不高,经济聚拢效应较弱.当前,从城市规模基尼系数来看,我国未出现高集聚城市人口规模,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还没有达到较高的集聚水平.我国区域之间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不尽相同,一些区域经济集聚水平整体较高,而人口集聚水平较低.从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来看,大部分区域经济高位序大城市发育不突出,区域人口低位序中小城市发育不健全.我国绝大部分省级空间单元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均符合齐普夫指数的幂律分布,但是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及经济规模的齐普夫指数差异较大,整体上人口规模齐普夫指数大于经济规模齐普夫指数.

    中心城市首位度集聚水平齐普夫定律基尼系数

    人口流动研究进展:测度方法、影响因素与经济社会影响

    刘建国丁杨薛丹阳
    7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流动和迁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重要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户籍限制放松,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大幅增长,以人口流动为核心议题的研究也日趋丰富.文章在阐述人口流动相关概念、理论演进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人口流动的测度方法及数据来源、影响因素及其经济社会影响等维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其研究进展.首先,目前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和流动强度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流动方向发生显著变化,流动特征存在异质性.其次,已有研究主要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大数据资源和利用辅助变量对人口流动规模进行测度.再次,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府、个人、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五个方面,且存在单因素或多因素叠加的影响机制.最后,在区分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基础上,分别从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廓清了人口流动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今后,政府应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学界应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以推动人口合理流动,从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及国内大循环的形成,助益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测度方法影响因素经济社会影响

    学历提升与居民幸福感——来自CFPS微观匹配数据的经验证据

    候永康王婷
    8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幸福是个体价值追求的重要维度,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跨期匹配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工具变量法(2SLS),从辩证统一视角考察了学历提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前学历提升引致的正向激励效果超过了负向抑制作用,使得学历提升总体上增强了居民主观幸福感;(2)机制检验表明,收入增长效应和地位获得效应是学历提升增强居民幸福感的关键路径渠道,但学历提升同时也会通过教育错配效应和健康损害效应降低个体幸福感;(3)进一步检验还发现,在已婚、低信任度人群中学历提升的"致幸福"效应并不明显.此外,学历提升的负向抑制作用在就业正规化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下能够有所缓解.与已有研究不同,文章突破了传统单一视角的逻辑束缚,采用更为科学的因果效应识别方法,从正反两个维度系统探究了学历提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潜在影响,同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收入增长、地位获得、教育错配以及健康损害四大机制路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学界关于该问题的认识.基于此,文章认为,降低教育错配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教育回报率,激发社会性流动活力以及加强就业正规化建设等是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学历提升居民幸福感收入增长效应教育错配效应

    已婚女性流动人口生育两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浙沪的数据分析

    郑雨馨吴玉霞米红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推行后,我国经历了短暂的二孩生育潜能释放期,而后多项生育支持政策遇冷,对提升总和生育率收效甚微.对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生育二孩的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存在高收入女性因高"生育代价"而减少生育二孩的"生存-生育冲突"机制以及女性因乡城流动和家庭化流动同时发生压力更大而减少生育二孩的"双重迁移"机制.为探究已婚女性流动人口生育两孩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选取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流入江浙沪地区的已婚育龄女性(15~49岁),构建核心解释变量为家庭月收入、周工作时间以及亲属幼儿照料的Probit模型.为解决生育二孩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将正规就业、长期居留作为工具变量建立IVProbit模型.对全体样本回归后,发现如果忽视内生性问题,将低估高家庭月收入、低女性周工作时长对生育二孩的激励作用,同时也高估了亲属提供幼儿照料变量的正向作用.从生育旺盛期与非生育旺盛期、乡城与城城流动的分组回归结果来看,发现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分别在引入女性个人月收入与家庭月收入交互项和家庭化迁移与家庭月收入交互项后,发现生育旺盛期女性"生存-生育冲突机制"显著、乡城流动女性"双重迁移机制"显著.由于上述机制的存在,仅仅通过调节家庭收入对生育二孩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在此基础上出台更多降低"生育代价"以及家庭化迁移压力的配套政策,探索建立普惠式、社会性别平等式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

    女性流动人口生育影响因素生育友好型社会家庭支持政策

    生育行为对中国女性健康人力资本维护的影响——来自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的证据

    张闻雷茅倬彦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极低生育率下如何提振人们的生育意愿具有重要意义,更好理解女性在生育过程中所付出的"隐形代价",可以为三孩生育政策下的生育支持措施完善提供研究支持.基于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文章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生育行为对我国女性健康人力资本维护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未生育女性,中国已育女性减少了身体检查和体育锻炼,但在饮食健康方面有所改善.这一结果与女性生育后从生产劳动转向再生产劳动的过程密切相关.其中,生育后退出生产劳动降低了女性身体检查概率,但对促进体育锻炼和改善饮食健康有一定帮助;而生育后再生产劳动参与的增加则会抑制身体检查和体育锻炼行为,但促使女性采取更健康的饮食习惯.此外,与祖辈共同居住加剧了生育行为对女性身体检查和体育锻炼的负面影响,且消除了对健康饮食的改善作用.而女性参加办公室工作也会加剧生育行为对体育锻炼的负面影响,并削弱对健康饮食的促进作用.基于此,从拓展孕产健康服务边界,实施儿童照料和体育锻炼兼容性政策,完善家庭和社会侧生育支持政策,推动健康知识普及工作以及规划女性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维护和发展女性健康人力资本的若干建议.

    生育行为健康资本维护女性健康

    西北人口2023年总目录

    《西北人口》编辑部
    封3,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