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胡小鹏

双月刊

1001-9162

sdxbs@nwnu.edu.cn

0931-7971692

730070

甘肃兰州安宁东路967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获得社会各界的较高评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1999年首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期刊,并被评为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理论来源和主要内容

    岳天明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成长和发展在实践和理论等方面都有过巨大贡献.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主要来源于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有关国家和政党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恩格斯强调,要制定和完善充分而广泛的行动纲领,通过批判错误思潮坚守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突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必须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增强政党凝聚力;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注重作风建设.探究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对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对中国共产党强化全局意识、增强斗争本领和统筹社会革命以及带领全国人民持续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和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理论来源

    社会生产本体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哲学

    张起梁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界定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的"元理论"和"前结构".从总体上看,理论界存在着一种回避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问题的态度.如果不能科学地界定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并在此基础上深刻阐明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马克思哲学,那么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应该遵循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在逻辑即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将其本体论界定和确立为生成论意义上的"社会生产本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观与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变革本体论范式社会生产本体论

    因"果"相连:葡萄沿丝路中国化的亚欧文明互鉴启示

    徐黎丽黄嫚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起源的葡萄沿丝绸之路向西传到欧洲、向东传至中国的历史表明,葡萄成为亚欧大陆通用食品、饮品、药品及艺术创作原型是亚欧文明相互传播、学习、互鉴与创新的结果.通过葡萄东传中国可以发现,葡萄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为:产出适应中国不同区域的葡萄品种;以中国酿酒之法酿制葡萄酒;葡萄果实、籽、叶、根入药治疗不同疾病;葡萄成为中国各种艺术创作的原型.葡萄沿丝路东传给现代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亚欧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启示是:尊重和崇尚自然是因"果"相连的前提;因地制宜是因"果"相连的基础;与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交融、创新体现出因"果"相连的特色;在相互欣赏与互鉴中促进亚欧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因"果"相连的目标.

    葡萄中国化亚欧文明互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学理阐释

    孟凡丽周贝贝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具有"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性、"有形有感有效"的综合性、"共建共治共享"的系统性等典型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支撑、"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导向和应对现存挑战的客观需要分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生成的理论依据、价值依据和现实依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构建,要以完善常态化领导机制为根本前提、以建立常态化叙事机制为中心环节、以打造常态化联动机制为必要条件、以健全常态化激励机制为内驱动力、以创新常态化评价机制为优化举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学理阐释

    大语言模型"数据为王":训练数据的价值、迷思与数字传播的未来挑战

    胡泳刘纯懿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ChatGPT的问世和流行,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涵和影响迅速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焦点.在这场由大语言模型引领的非监督性深度学习浪潮中,一个核心议题就是训练数据.对训练数据的规模和质量的追求,演绎了"万模大战"形势下的"数据为王"法则.而在训练数据的价值、功能和误读的背后,是对数据概念的改写、对数据可供性的迷信和对数据所有权的争夺.训练数据的具体架构和内部机制引发了智能传播生态的重建和信息生产秩序的重构,在这一变革之中也蕴藏着大语言模型时代的数字危机,其具体体现为蒸馏式传播的偏见再生产、过滤式传播的信息保守化和随机性传播的意义之消散.大语言模型及其训练数据急需破除规模迷思,着重思考如何让数据切实成为社会技术系统的一部分.

    大语言模型训练数据生成式AIChatGPT智能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重要论述的五维意蕴

    姜联众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立足国内和国际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充分因应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要求,着力加强和深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际传播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蕴含着丰富和完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意蕴、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总体效能的价值意蕴、充分展现国际传播工作当代特征的时代意蕴、科学提供国际传播创新策略的方法意蕴、确立并指明国际传播具体路径的实践意蕴,为我国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劲的精神动力.

    国际传播习近平重要论述五维意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化自信

    受教育人权理念的嬗变:基于国际组织的经验

    祁占勇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对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奠基作用.20世纪中叶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发布了有关受教育人权的系列报告,受教育人权理念经历了从"注重学会生存技能""赋能学习化社会"到"增进全球共同利益""重新构想教育社会契约"的嬗变,凸显了受教育人权理念内涵不断深化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与文化逻辑、教育逻辑,充分体现了受教育人权理念对个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关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在制定教育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吸纳不断发展变化的受教育人权理念的丰富内涵,以真正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潜能与价值.

    受教育人权生存权学习化社会共同利益社会契约

    生涯教育的国家行动:国际经验及我国战略应对

    索桂芳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加强生涯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培养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真正有用人才的需要,是促进入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保障育人方式转变和新高考改革顺利推进的需要,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产业竞争的需要.成功推行生涯教育,需要国家层面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国外将发展生涯教育上升为国家行动,强化立法保障与政策支持,强化组织保障与经费支持,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指导,强化平台建设与公共服务提供,强化机制建立与环境氛围营造,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从而推动生涯教育在本国蓬勃有效地开展.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为使我国生涯教育走出当前困境,应从战略上提升对生涯教育的认识,增强社会认同;坚持立法先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为推进生涯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建立长效机制,破解学校生涯教育面对的缺乏经费、师资以及职业体验机会等难题;强化战略指导,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对学校的考核评价.

    生涯教育国家行动国际经验战略应对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探析

    赵轩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中国式现代化使命任务,确立青年工作战略性地位,明确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中的价值遵循、目标遵循、内容遵循和方法遵循必然是一体化建设的根本遵照,以此确立实践路向,即要坚持全局视野,扎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主体整合与责任落实;坚持教育规律,科学制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规划与内容结构;坚持课堂为主,统筹规划校园爱国主义文化建设与氛围营造;坚持问题导向,竭力确保一体化建设高效运转与稳定持久.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

    中国法上比例责任适用的裁判依据

    吴国喆王作慧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事实因果关系不明侵权中的比例责任,是以侵权行为造成特定损害的可能性比例作为因果关系成立的标准进而按比例分配责任.尽管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适用比例责任理念进行裁判的做法,但因欠缺明确的法律依据,导致法律规范适用不统一、无法可依等现象较为普遍.比例责任体现对社会风险的合理分配,其核心价值与《民法典》内外体系契合,通过法律解释的途径将其引入我国私法体系具有可行性.具言之,若属于事实因果关系不明的数人污染环境致损侵权,则适用《民法典》第1231条;其它类型的数人侵权则适用《民法典》第1172条;其它事实因果关系不明的单独侵权案件,应当适用《民法典》第1165条.

    事实因果关系不明侵权比例责任裁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