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外源亚精胺对盐胁迫下马铃薯幼苗生长和抗逆生理特征的影响

    刘易江应红王亚玲杨茹薇...
    2079-2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亚精胺(Spd)增强马铃薯幼苗耐盐性的生理调节机制,了解不同耐盐性马铃薯品种对Spd的响应差异,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以100,200,300 mmol/L NaCl溶液模拟不同盐胁迫程度,选择中度耐盐品种'晋薯16号'、轻度耐盐品种'冀张薯12号'脱毒幼苗为试材,在幼苗长至4~5片真叶时,连续叶面喷施0.9 mmol/L外源Spd 7 d,每天2次,分析叶面喷施Spd对不同盐胁迫程度下马铃薯幼苗生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Spd缓解了盐胁迫对马铃薯幼苗生长的抑制,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增强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了氧化物质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了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在200 mmol/L NaCl胁迫条件下,Spd对'晋薯16号'缓解作用最显著.可见,外源Spd能通过提高马铃薯幼苗根系活力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能力,增强马铃薯幼苗对盐胁迫的适应性和耐受性,从而促进马铃薯幼苗生长.

    马铃薯NaCl胁迫亚精胺幼苗生长抗逆生理

    不同温度处理对珠芽魔芋球茎休眠调控的影响

    王蕊嘉李文涵赵青青谢雨琪...
    2088-2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温度处理对珠芽魔芋球茎休眠调控的影响,以珠芽魔芋叶面球茎为材料,在球茎休眠期设置昼/夜变温(24 ℃/9 ℃、24 ℃/13 ℃、24 ℃/17 ℃)、恒温(9 ℃、13 ℃、17 ℃、21 ℃)及室温处理,萌发期设置 26 ℃、33 ℃催芽处理,分析不同温度处理后珠芽魔芋球茎在休眠Ⅰ期、休眠Ⅱ期以及萌发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生物表型变化、内源生理变化规律及其休眠调控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休眠期恒温处理有利于提高珠芽魔芋球茎的出芽比,其中13 ℃恒温打破休眠和萌发期33 ℃催芽处理球茎的发芽率最先达到峰值,且其出芽比最高.(2)休眠Ⅱ期的球茎淀粉含量低于休眠Ⅰ期,而其可溶性糖含量高于休眠Ⅰ期,13 ℃恒温处理球茎淀粉含量下降最快,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前期恒温处理球茎淀粉、可溶性糖含量在萌发前期和萌发后期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前期昼夜变温处理球茎仅可溶性糖含量在萌发前期和萌发后期间差异显著.(3)珠芽魔芋球茎ABA含量在休眠Ⅰ期和休眠Ⅱ期逐渐增多,而其GA3含量逐渐减少,萌发期ABA含量均先升后降,同期GA3含量在26 ℃催芽处理下先升后降,在33 ℃催芽处理下整体上升.(4)珠芽魔芋NCED基因表达量随着休眠程度的加深逐渐增加,而在萌发期逐渐减少,CYP707A基因表达量随着休眠的加深逐渐减少,而在萌发期增加.研究发现,珠芽魔芋打破休眠的最佳温度为恒温13 ℃,促进萌发的最佳温度为33 ℃;随着珠芽魔芋打破休眠,球茎中的淀粉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ABA含量先升后降,GA3含量先降后升;NCED和CYP707A基因可能是珠芽魔芋休眠调控中的关键基因.

    珠芽魔芋温度休眠NCEDCYP707A

    河西干旱区白芍养分吸收规律及其与药效成分积累的关系

    张英英吴之涛杨宪忠魏玉杰...
    210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河西干旱区白芍干物质积累及营养元素吸收特征和药效成分累积规律,明确影响药效成分积累的营养元素种类,科学制定白芍施肥方案和规范化种植,以甘肃省古浪县古丰镇芍药产业基地4年生白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测定白芍不同生长期干物质积累特征以及根中9个营养元素含量和3类药效成分含量,并分析白芍根中有效成分含量与营养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延续,白芍根部干物质积累先下降后上升,全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出苗后90~130 d是白芍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占总积累量的79.29%,是白芍生长的关键时期.(2)白芍地上部氮、钾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磷素含量总体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根部氮、磷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地上部和根氮累积总量分别在出苗后130 d和150 d达到最高,地上部磷积累量在出苗后150 d达到最大,根部磷积累量分别在出苗后30 d、150 d达到高峰,地上部和根部钾积累量分别在出苗后70 d和150 d达到高峰.地上部氮、钾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均高于根部,其磷含量则在出苗后90 d前低于根部,在出苗后110 d后高于根部.(3)白芍根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积累量均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多糖积累量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4)芍药苷含量与氮、钙、铜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芍药内脂苷含量与氮、钾、钙、铜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芍药多糖与各营养元素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可见,白芍氮、磷、钾营养最大效率期在出苗后110~150 d,适时追加氮、钾肥有利于根部生物量的积累,施肥中添加Ca、Cu元素能有效促进白芍药效成分的积累;河西冷凉山区白芍宜在9月中下旬(9月16日以后)采挖.

    河西干旱区白芍干物质积累特征养分吸收中微量元素药效成分

    石松类卷柏科地史时期和现代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

    秦逸飞何小元向巧萍王士俊...
    2110-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卷柏科仅含1属,全球分布,具有宽幅生态适应性,属于维管植物基部类群石松类植物,现生约700种.卷柏科起源于泥盆纪,化石记录遍布自石炭纪至今的各地质时期.目前,现代卷柏属亚属的分类方案基本稳定,但对化石卷柏的亚属分类、以及地质历史时期的时空分布问题缺乏相关研究.本文全面总结了卷柏科化石记录的时代和地理分布,并结合分子系统学探讨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化,为该科植物的分类与进化研究提供参考.根据现有研究基础,结合最新的卷柏科系统分类研究成果和化石记录,对该类群化石的系统分类进行归纳和厘定,并对化石类群的卷柏亚属Selaginella、Hexaphyllum亚属及rhizophoric clade物种的分化和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进行讨论.研究认为,卷柏科起源于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不晚于二叠纪,其后伴随着泛大陆解体扩散至华夏植物区及冈瓦纳植物区.化石亚属Hexaphyllum是rhizophoric clade的基部类群,在石炭纪末灭绝.化石证据表明,从古生代末期起,rhizophoric clade已成为卷柏科的优势类群,并在中生代形成了全球分布的格局.

    卷柏科地理分布植物化石系统分类

    不同展叶物候期胡杨离子分布、吸收和运输特征及其与土壤盐分关系

    姚诗雨王杰黄文娟彭承志...
    2118-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胡杨的离子分布、吸收和运输规律,探讨胡杨适应盐渍环境的生理机制,以不同展叶物候期(萌芽期、展叶期、叶片快速发育期、叶片成熟期)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研究对象,测定各器官中的可溶性盐离子并分析离子吸收、运输和分配特征,结合林下土壤盐分,探讨胡杨离子分布与土壤盐分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展叶物候的变化,胡杨通过对离子吸收、运输和分布规律的差异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及对环境的适应.(1)根系选择性吸收K+、Ca2+和Mg2+的能力随展叶物候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以叶片快速发育期为最高,与土壤中总盐及Na+、Cl-含量变化趋势相反;(2)离子从根系-主干及幼枝-叶片的运输能力随展叶物候的变化表现为先降后升的相反趋势,且以叶片快速发育期为最低;(3)各器官中Na+和K+含量在展叶过程中变化不大,在叶片成熟期有显著升高,且Na+以根中含量最高,K+以叶片中含量最高,叶片和根系中Ca2+、Mg2+含量随展叶物候变化整体呈升高趋势;(4)展叶物候期胡杨器官离子与土壤离子相关性表现为:萌芽期,各器官离子含量受土壤盐分影响较小,指标间相关性多不显著;展叶期,根中Na+与土壤离子呈正相关,幼枝和主干K+与土壤多呈负相关;叶片快速发育期,幼枝Mg2+、根中Na+均与土壤离子呈正相关;叶片成熟期,各器官离子含量受土壤离子影响较小.

    胡杨离子吸收离子运输展叶物候期土壤

    环境因子对橡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曾润娟王群杨小波李东海...
    2130-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因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立,园内部分人工林停止经营进入次生自然演替状态,使其林下植物较往年更为丰盛,亟待研究.为了摸清人工林的次生自然演替状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在海南热带雨林公园橡胶林中设置390个10 m×10 m的样方,在对海南岛公园内植被分布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该区域林下植物组成以及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维管束植物共有123科455属808种,其中蕨类植物共有21科31属62种、裸子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有99科421属742种(含单子叶植物15科69属120种、双子叶植物84科352属622种);(2)通过对研究区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进行RDA分析,共解释橡胶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的18.5%.通过蒙特卡罗随机置换检验,有9个环境因素对橡胶林下物种多样性的解释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为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最湿季度平均温度、平均气温日较差,而混交、胸径、海拔、年降水量和最干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研究表明,林下植物的多样性受多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其中,温度和降水是综合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高温、高湿和干旱等因素对橡胶林下植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海拔的水热条件也是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人工林的状态,如胸径、混交也对林下植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物种多样性林下植物橡胶林海南岛热带雨林演替群落结构恢复

    CSCD-JRC 2022年生物学期刊引证指标(2023年版)

    裴阿卫
    2139页

    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口地下森林苔藓植物区系

    朱婷婷丛明旸李永坤阳文静...
    2140-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口孕育罕见的原始地下森林,研究为完善中国火山生态系统苔藓植物区系地理起源提供重要资料.基于前期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物种鉴定数据,已知苔藓植物53科126属292种,采用分层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区系地理特点.结果表明,(1)镜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苔藓植物单种属和寡种属占绝对优势,共106属(占总属数84.13%)152种(占总种数52.05%);(2)区系地理成分共11种,北温带分布占主体(49.12%),东亚分布次之(21.55%),中国特有分布第三(8.48%);(3)地下森林中国特有苔藓植物主要沿"北线"以山脉为通道进行传播;(4)镜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与镜泊湖火山熔岩台地苔藓植物区系相似性最高.此外,发现受威胁苔藓植物7种.总之,镜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苔藓植物区系的主要特点为起源古老,组成复杂,北温带性质明显,与东亚苔藓植物区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凭火山锥内部优越的微生境成为中国特有和珍稀濒危苔藓植物的避难所.

    苔藓植物区系地理火山口地下森林中国特有分布

    植物中甜菜色素的研究进展

    黄晨张威任红旭
    2149-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甜菜色素是一类水溶性含氮色素,与花青素在功能和器官分布上具有很多相似性.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在甜菜色素研究中的相关进展,以期为更好地理解甜菜色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甜菜色素主要存在于石竹目植物中,分为甜菜红素和甜菜黄素,它不仅具有吸引昆虫授粉的作用,还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和非酶促抗氧化剂帮助植物抵抗逆境,维持植物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甜菜色素生物合成途径独特,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价值,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和化妆品中.文章从理化性质、合成代谢调控、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对甜菜色素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在甜菜色素和花青素的关系以及光对甜菜色素生物合成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甜菜色素花青素生物合成光照

    《西北植物学报》征稿简则

    《西北植物学报》编辑部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