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外源GA3对紫斑牡丹幼苗叶片解剖结构与光合特性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张瑞张双羽唐红李婉茹...
    450-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年生紫斑牡丹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100、300、500 mg/L)赤霉素(GA3)喷施叶片处理,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观察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光合仪测定幼苗光合参数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叶片内源激素含量,探究外源GA3对紫斑牡丹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光合特性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浓度GA3处理的紫斑牡丹叶肉细胞增大,栅栏组织外层细胞中叶绿体数量增加,高浓度GA3处理则与之相反;GA3处理叶片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比值(P/S)、组织结构紧密度(CTR)均下降,而其组织结构疏松度(SR)增加;GA3处理的幼苗叶片的叶肉细胞内各叶绿体大小显著大于对照,随着GA3处理浓度增加,紫斑牡丹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的体积趋于增大,类囊体垛叠凝聚逐渐松散,叶绿体上淀粉颗粒在300 mg/L GA3处理中较明显;叶片气孔长度、宽度、气孔器大小、气孔开度和气孔密度随着GA3浓度升高先升高后下降,同时叶片上表皮角质层厚度随GA3浓度的升高而增加.(2)紫斑牡丹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在100和300 mg/L GA3处理下大都显著高于对照,且300 mg/L GA3处理显著高于其余处理,而其在500 mg/L GA3处理下显著低于对照.(3)紫斑牡丹叶片脱落酸(ABA)和吲哚乙酸(IAA)含量均在500 mg/L GA3下显著高于对照,而在其余浓度处理下不同程度低于对照,叶片内源玉米素核苷(ZR)和GA3含量均在300 mg/L GA3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和对照,而其余处理相比对照均无显著变化;叶片的ZR/ABA、ZR/IAA、ZR/GA3和(IAA+GA3+ZR)/ABA比值都在300 mg/L GA3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叶片的IAA/ABA和ABA/GA3比值均在500 mg/L GA3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发现,适宜浓度外源GA3处理,能显著提高紫斑牡丹幼苗叶片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蒸腾速率,调节植物体内源激素的含量及平衡,从而使叶片能合成较多有机物,促进幼苗生长.

    紫斑牡丹赤霉素解剖结构超微结构光合特性内源激素

    年龄效应对香樟古树程序性衰老的影响

    薛光宇魏茂胜陈新艳许会敏...
    461-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建省三明市6个树龄阶段(0~49、50~149、150~349、350~549、550~749和750~900 a)香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生长发育规律、形态学和生理特征的变化,结合曲线拟合与遗传算法筛选表征衰老的相关指标,评价树龄与衰老的相关性,探讨香樟古树衰老机制,为香樟年龄预测、古树复壮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年龄极显著地影响着古香樟的植株形态、叶片解剖结构及生理机能等生长发育指标,并以生理指标的年龄效应最大,其次为植株形态指标,最小的是解剖结构指标.(2)香樟呈现出程序性衰老的特征为:叶片细胞在130 a、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代谢在400 a、树皮厚度和新梢粗度在450 a先后进入衰老阶段,但香樟树体的离心生长(梢长、冠幅和胸径)在0~900 a内仍一直处于旺盛生长,还未进入衰老阶段.(3)冠幅和新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作为单指标来评价香樟独立木的衰老程度,树皮厚度、冠幅、新叶S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为参数构成的模型可作为古香樟年龄预测模型.研究认为,古香樟的保护和复壮,应先从叶片细胞着手,提高其生理功能,特别是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保护叶细胞结构完整,以保障叶片处在持续高效的光合状态.

    香樟古树衰老机制年龄效应树龄预测

    不同年代梭梭同化枝解剖结构特征及其对土壤条件的响应

    王飞郭树江张卫星王方琳...
    473-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片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水气交换的主要器官,对环境变化较敏感且可塑性较大.该研究以民勤不同年代梭梭同化枝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分析不同年代梭梭同化枝解剖结构变异特点及其与土壤条件的关系,旨在探讨梭梭同化枝在干旱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除角质层和导管孔径,不同年代梭梭同化枝解剖结构指标差异显著(P<0.05),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5.19%~21.53%.(2)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梭梭同化枝直径变小,其他解剖结构指标占半径比例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土壤养分含量随年代的增加表现为不断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率则因地点不同表现出较大差异.(4)角质层、栅栏组织与速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维管柱直径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认为,梭梭同化枝解剖结构与土壤条件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改变叶片结构更好地适应干旱荒漠环境,以期为该区梭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梭梭同化枝解剖结构土壤条件民勤

    219份枣种质资源果实三萜酸含量分析

    薛晓芳赵爱玲王永康任海燕...
    480-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19份枣种质脆熟期果实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检测不同枣种质果实中的山楂酸、桦木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4种三萜酸组分含量,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而筛选三萜酸含量较高的优特异种质.结果表明:(1)枣果中总三萜酸(TTA)含量的变化范围95.72~737.82μg·g-1,平均值306.83μg·g-1,变异系数为29.02%,含量最高的为'大荔小圆枣'.4种组分以山楂酸含量最高,其次为桦木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较低,各组分在不同枣种质中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熊果酸变异系数最高(60.75%).(2)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各种质的山楂酸、桦木酸和总三萜酸含量服从正态分布,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不服从正态分布.(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三萜酸含量与4个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组分间也存在相关性,山楂酸含量与桦木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桦木酸含量与齐墩果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齐墩果酸含量与熊果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聚类分析将219份枣种质划分为4大类群,分别为熊果酸含量最高的类群,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较高类群,各组分中低含量类群以及山楂酸、桦木酸和总三萜酸含量较高类群.(5)筛选出13份各组分或总三萜酸含量较高的优特异种质,为枣三萜酸相关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原料选择.

    种质资源果实三萜酸组分

    基于孢粉记录研究长白山最近两次火山爆发后的植被演替特征

    王妙雪刘琪璟秦立厚
    493-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不同时期土壤孢粉组成推断长白山火山爆发后的植被演替规律,还原该区域植被群落变化过程,对于揭示该研究区不同时期植被演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长白山最近两次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土壤剖面所含的孢粉组成进行分析,揭示火山爆发后高山带的植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两次火山爆发后的植被演替具有相似的过程,即孢子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及木本植物阶段.(2)最近一次火山爆发后的海拔1800 m处演替过程为:苔藓蕨类群落→草本群落→岳桦(Betula ermanii)群落.(3)较早一次火山爆发后的海拔2050 m处演替过程为:苔藓蕨类群落→草本群落→岳桦群落;海拔2160 m处演替过程为:苔藓蕨类群落→草本群落→偃松(Pi-nus pumila)群落.研究认为,火山爆发对植被产生重大破坏作用,使高山林线下降、偃松群落消失;最后一次火山爆发后经历1000多年,高山林线仍未恢复到火山爆发前的水平.

    长白山火山爆发演替孢粉

    唇形科苣叶鼠尾草的新分布及适生分布区预测

    罗广令顾丽廖海民胡国雄...
    501-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报道了苣叶鼠尾草在贵州和广西的省级新分布.基于苣叶鼠尾草16个分布数据和11个环境因子参数,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其适生分布区进行预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值为0.999,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适合苣叶鼠尾草的潜在适生区预测.苣叶鼠尾草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与中国南部相邻国家的部分地区.核心适宜区集中在中国滇黔桂、四川东部和滇东南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山区.(2)刀切法(Jackknife)检测结果表明,影响苣叶鼠尾草适生分布区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最暖季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平均气温日较差以及最冷季降水量等.适生区环境因子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苣叶鼠尾草适宜生长在最暖季降水量650~1500 mm、最冷月最低温0~10℃、平均气温日较差6.5~8.5℃、最冷季降水量0~250 mm的地区.研究结果可为苣叶鼠尾草的资源调查和相关研究提供有利依据.

    苣叶鼠尾草新记录潜在适生区MaxEnt模型东亚鼠尾草亚属

    3种农杆菌对茶树发状根诱导的影响

    林彩容张冬敏张文静宋时奎...
    509-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茶树'福云6号'和'铁观音'成熟种子下胚轴、未成熟种子下胚轴和愈伤组织为材料,以发状根诱导率为指标,探究菌液浓度、农杆菌菌株、外植体类型和预培养时间对发状根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1)菌液浓度OD600在0.4~1.2范围内,'福云6号'成熟种子下胚轴发状根诱导率先升高后降低,ATCC15834在OD 600为0.6时发状根诱导率最高为23.96%,A4和K599在OD 600为0.8时,发状根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0.51%和13.11%.(2)3种发根农杆菌致根能力不同,ATCC15834侵染力最强,致根能力大小依次为ATCC15834>K599>A4.(3)发状根诱导率与外植体有关,茶树成熟种子下胚轴可被诱导产生发状根,诱导率'福云6号'大于'铁观音',未成熟种子下胚轴和愈伤组织难以产生发状根.(4)不经预培养和预培养时间为1~2 d的愈伤组织易褐变,无法产生发状根;预培养3 d的愈伤组织经侵染可产生发状根,诱导率为1.85%('福云6号')和0.59%('铁观音').(5)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GUS组织化学染色证实GUS基因已被整合进'福云6号'和'铁观音'愈伤组织和成熟种子下胚轴发状根基因组中并表达.研究发现,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在OD 600为0.6时,对茶树'福云6号'成熟种子下胚轴发状根诱导率最高.该研究结果对改进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茶树遗传转化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对茶树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和新型受体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发根农杆菌发状根下胚轴菌液浓度效率茶树

    科技论文中线条图的优化编辑

    裴阿卫潘新社刘枫南红梅...
    517-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条图已在科技论文中得到广泛应用,良好的线条图可以将复杂的数据资料直观、简洁、明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更有利于读者阅读和获取信息,更有助于作者思想的表达和科技信息的传播.以科技论文作者使用线条图中存在的问题为例,着重介绍了科技论文中线条图的几种优化方法.作者根据多年的编辑加工经验,通过对图类型选择、横纵坐标和图例的调整、图的合并拆分、图表转换、代码应用等方面的优化实例,为科技论文的合理加工提供信息和方法.通过线条图的优化,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和科学研究结果,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

    科技论文线条图图形优化方法

    重庆荨麻科一新种——缙云赤车

    熊驰陈锋吕信运邓洪平...
    523-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野外植物调查过程中,于海拔500~800 m的溪边阴湿沟谷中发现一种荨麻科植物,虽然该物种雌花序具花序托,但因其雌花花被片5枚,外面先端具角状突起,瘦果只具瘤状突起,更符合赤车属的特征,且结合分子系统学证据,该物种明显属于赤车属.该物种的特征在于其具花序托和总苞的雌花序,根据这一特征可将其置于头序赤车组(Sect.Elatostematopsis W.T.Wang),与头序赤车(Pellionia cephaloidea W.T.Wang)相似,但与后者区别在于其为草本,叶为羽状脉,侧脉在狭侧2~3条,宽侧3~4条,外层苞片2枚,无毛,背面具1绿色龙骨状突起,内层苞片8~12枚,无毛,背面具1绿色龙骨状突起,雌花花被片背面顶端具角状突起,瘦果椭圆形,具瘤状突起.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证据,特将它描述为赤车属一新种,命名为缙云赤车(Pellionia j inyunensis C.Xiong,F.Chen&H.P.Deng).

    荨麻科赤车属新种重庆

    甘肃省杓兰属植物资源调查及2新记录种

    刘喜龙毛王选田青孙学刚...
    53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甘肃省杓兰属植物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资料整理,共发现甘肃省杓兰属植物15种,占中国杓兰属植物种类的39.47%,其中9种为中国特有种.调查发现2种甘肃省杓兰属植物分布新记录种——巴郎山杓兰(Cypripedium palangshanense T.Tang et F.T.Wang)和离萼杓兰(Cypripedium plectrochilum Franch.).通过整理重新编制了甘肃省杓兰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甘肃省杓兰属新记录种巴郎山杓兰离萼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