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干旱胁迫对多花黄精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曹镥镔曹基武刘佳彭翠英...
    638-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年生多花黄精实生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方式设置对照(80%土壤含水量)、轻度干旱(65%土壤含水量)、中度干旱(50%土壤含水量)和重度干旱(35%土壤含水量)4个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多花黄精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探讨多花黄精光合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多花黄精叶片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b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绿素a含量却逐渐下降,叶绿素a/b值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呈"升高-下降-升高"的变化趋势.(2)多花黄精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正常和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呈"单峰"曲线,而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则表现为"双峰"曲线,且其"光合午休"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非气孔限制.(3)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多花黄精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能利用效率日均值均随之下降,但其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却随之上升.(4)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多花黄精的光补偿点先降低再急剧增加,而光饱和点则呈先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其表观量子效率逐渐降低;同时,其CO2补偿点和CO2饱和点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而其羧化速率却逐渐降低,且它们均在重度干旱胁迫下与其余处理差异显著.(5)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多花黄精叶片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潜在活性(Fv/Fo)和PSⅡ最大光学量子产量(Fv/Fm)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研究发现,多花黄精对轻度干旱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中度干旱胁迫可能是干旱对多花黄精产生伤害的转折点,而重度干旱胁迫则将严重抑制多花黄精的光合能力.

    多花黄精干旱胁迫光合特性

    平茬高度对香椿生长及其光合特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任晓亮黄东晨谷明远田新鑫...
    648-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4年生香椿为试验材料,设置平茬20 cm(T1)、50cm(T2)、80 cm(T3)和不平茬(CK)4种处理,观测察其萌枝和叶片生长情况,以及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平茬高度的生长生理响应差异,以明确平茬措施下香椿植株更新复壮再生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平茬能够显著提高香椿的萌枝能力,促进侧枝和叶片生长,其萌枝数、侧枝长度在T3处理下最高,成枝数、叶长、叶宽、叶面积及侧枝粗度在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2)随着平茬高度的增加,香椿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升后降,并在T2处理达到最大,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 17.33%、10.00%、13.51%和6.98%;平茬也提高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T2处理下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 18.34%、27.07%、21.11%和23.05%.(3)不同平茬高度处理下,香椿叶、枝、根各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均高于CK,且T2和T3处理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平茬处理与未平茬处理下香椿叶、枝、根不同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分配规律一致,NSC含量表现为叶>根>枝.研究发现,平茬能够通过提高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来促进香椿的光合能力,并通过优先储存策略促进不同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分配来适应平茬作业带来的影响,调控香椿萌枝发生及生长,并以平茬50 cm香椿更新恢复生长和光合能力最佳.

    香椿平茬高度生长特征光合特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云南不同栽培区域油梨果实品质差异分析

    代建菊李茂富赵俊慕尧...
    656-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南9个不同栽培区域'哈斯'(Hass)油梨果实为试材,在同一条件下分别观测油梨果实主要内在与外观品质,分析云南不同栽培区域油梨果实主要品质差异,为探索云南油梨栽培适宜生态区域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油梨果实外观品质以单果重、种子重量、可食率变异系数较大,分别达到31.31%、38.09%和8.08%,并以LJ产区的油梨单果重和可食率最大;油梨果肉内在品质中以脂肪、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Vc)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37.57%、22.42%和17.89%,脂肪含量以BS产区最高,可溶性蛋白和Vc含量均以BN产区最高.(2)油梨果实Vc、总黄酮、脂肪含量以及单果果肉重、果实纵径等显著受到树龄和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其中:树龄与脂肪、可溶性固形物、Vc、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单果果肉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经度与脂肪、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纬度与可溶性固形物、果肉密度、种子长度呈正相关关系,与Vc、总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海拔与脂肪、可溶性固形物、Vc、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与果肉密度、单果重、单果果肉重、果实纵径呈正相关关系;年平均降雨量与脂肪、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日照时数与脂肪、Vc、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3)果实外观品质、脂肪、总黄酮和干物质含量等指标是评价云南油梨果实品质的重要因子,这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8.955%;油梨品质因子综合分析得分排名前3位的产地依次是保山市潞江坝镇(LJ)、龙陵县(LL)、保山(BS),分别达到0.833、0.611和0.551.(4)云南9个产地油梨果实可聚类划分为3类,第Ⅰ类为耿马县(GM)、永德县(YD)、元谋县(YM)、芒市遮放镇(ZF)产区,该类油梨果实大小中等、种子偏小、可食率高且干物质、Vc、可溶性蛋白含量高;第Ⅱ类为景洪市(BN)、芒市轩岗乡(XG)产区,该类油梨果实偏小、种子小、可食率高且Vc、可溶性蛋白、总黄酮含量相对较高,而干物质和脂肪含量相对偏低;第Ⅲ类为LJ、LL、BS产区,该类油梨果实大、果肉多、肉质厚、种子大且脂肪、干物质、Vc、可溶性蛋白、总黄酮含量高,综合品质最好.研究认为,云南油梨果实品质在不同产地间存在显著差异,并显著受到树龄与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

    油梨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青藏高原青稞品质评价体系构建及生态区划分析

    陈鲁鹏姚晓华姚有华李新...
    66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青藏高原地区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品种品质间的差异,建立青稞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对青稞品质生态适应性进行区划.该研究以15个青藏高原主栽青稞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两年种植于青藏高原具有代表性的8个生态区,测定了籽粒总淀粉、粗蛋白、粗脂肪、β-葡聚糖等13个品质指标,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被测指标进行分析排序.结果表明:(1)13个品质指标中有11个指标在15个参试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有12个指标在8个种植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品质指标总黄酮含量与总多酚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β-葡聚糖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表现,确定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总黄酮、β-葡聚糖和总多酚含量为对青稞综合品质影响最大的指标.(2)聚类分析将15个参试品种分成4类,将8个种植地区聚类成3个生态区,各生态区品质表现较好的品种为'昆仑18号'、'昆仑19号'、'昆仑15号'、'甘青8号'和'甘青4号'.(3)对所测品质指标在品种水平和地区水平上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将13个品质指标均划分为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5.16%和94.40%;籽粒品质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品种为'昆仑18号',品质最优生态地区为青海省贵南县.

    青稞品质指标品质评价生态区划

    带状采伐对毛竹地下构件养分含量的影响

    蔡宗明邓智文李士坤荣俊冬...
    679-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纯林,分别设置宽度为6 m、8 m、10 m,垂直长度为30 m的样地进行条带式采伐,在采伐带相邻的位置设置相同宽度的保留带,另随机选取3块不进行采伐的常规经营毛竹林作为对照,测定不同宽度带状采伐毛竹竹鞭、鞭根、竹篼和篼根的养分情况,分析毛竹地下构件在不同宽度采伐后的恢复潜力,探寻合理的带状采伐宽度,为毛竹林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采伐带毛竹地下竹鞭、鞭根和篼根有机碳含量均随采伐带宽的增加先增后降,竹篼有机碳含量则持续上升;3种宽度采伐带篼根、8 m采伐带鞭根和10 m采伐带竹篼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保留带(P<0.05),8 m采伐带鞭根、3种带宽采伐带竹篼和篼根有机碳含量均与对照差异显著;6 m和10 m采伐带篼根、8 m采伐带鞭根有机碳含量所占地下构件有机碳比例较保留带有大幅提升.(2)3种采伐带宽中竹鞭、鞭根和竹篼全氮含量均表现为8 m>6 m>10 m,篼根全氮含量则随着带宽的增加持续上升;8 m采伐带鞭根和10 m采伐带竹篼与保留带有显著差异,3种带宽鞭根、竹篼和篼根全氮含量均与对照有差异;各构件总氮含量所占比例均基本表现为竹鞭>竹篼>鞭根>篼根,8 m采伐带鞭根和10 m采伐带竹鞭、鞭根、篼根总氮所占比例显著增加.(3)采伐带毛竹竹鞭、竹篼和篼根全磷含量均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而鞭根全磷含量持续上升;8 m采伐带竹鞭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竹篼全磷含量显著高于相应保留带和对照;8 m和10 m采伐带均以竹篼全磷含量所占比例最高,6 m采伐带则是竹鞭全磷占比最高.(4)采伐带毛竹地下构件全钾含量均以8 m带宽最高,8 m采伐带的竹篼和篼根全钾含量分别显著高于6 m采伐带17.69%和106.90%,显著高于10 m采伐带102.87%和121.12%;8 m采伐带竹鞭、鞭根和篼根全钾含量均显著高于保留带和对照;随着带宽的增加,全钾含量占比在采伐带竹鞭和竹篼中呈下降趋势,在鞭根中则呈上升趋势,在篼根中则先上升后降低.研究认为,带状采伐处理能促进毛竹地下构件的发育,且8 m采伐带毛竹地下构件对养分的吸收效率显著增加,养分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可以为竹林恢复生长提供大量能量和生长潜力,有利于采伐后毛竹林的快速恢复,是较为合理的采伐带宽度.

    带状采伐根系养分竹鞭竹篼鞭根篼根

    黄土丘陵区代表性乔灌草植物凋落物关键代谢产物释放的室内模拟研究

    张晓曦胡嘉伟胡漫黄琰莹...
    68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源代谢产物在植物-土壤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生态作用,该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刺槐、油松、沙棘、狗尾草和达乌里胡枝子等5种代表性乔灌草植物的凋落物为研究对象,以土壤混水振荡沉淀后收集上清液的方式提取客土微生物,通过均匀喷施上清液对凋落物进行接种,并在室温(25℃)恒湿(凋落物持水率维持在约100%)条件下进行室内分解模拟,研究该过程中7种代谢产物的降解和释放特征,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可能的后续生态学效应,为林草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150 d的分解过程中,5种凋落物的木质素均呈分解前期(0~60 d)少部分降解(<30%)、后期趋于停滞的趋势;水溶性酚、凝缩单宁和黄酮呈分解前期(0~30 d)快速释放大部分(>80%)、后期显著减缓的趋势;萜类呈持续释放、甚至在试验后期明显加速的趋势;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释放均呈现在短时间内快速释放、随后缓慢释放的趋势.总体而言,除木质素呈慢速降解状态外,其他代谢产物均呈超速释放状态.(2)7种代谢产物的年降解或释放速率总体均呈现沙棘和刺槐凋落物显著高于达乌里胡枝子、狗尾草和油松凋落物的规律(P<0.05).(3)木质素、凝缩单宁、萜类和黄酮的年降解或释放速率与其初始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水溶性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释放速率与其初始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表明,凋落物模拟分解过程中,除木质素呈慢速降解状态外,其他代谢产物均呈超速释放状态;7种代谢产物的年降解或释放速率普遍与凋落物初始氮和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凋落物分解代谢产物释放特征黄土丘陵区

    喜马拉雅山脉种子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分布格局

    卢子欣卢晓琳余鸿君叶敏俐...
    698-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喜马拉雅山脉是全球著名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该研究对以往收集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植物物种名录及其分布数据进行整合,借助在线数据库对分布数据进行补充与修订,最后整理并汇总了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4国境内的种子植物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科属特征、物种组成相似性、区系成分以及海拔梯度上物种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保护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喜马拉雅山脉共分布有种子植物11 875种,隶属223科2 086属,其中包含7 906种草本植物(66.6%),2 583种灌木(21.8%)和1 386种乔木(11.7%).(2)研究区涵盖物种数量位于前20的科有菊科(Asteraceae)、兰科(Orchidace-ae)、禾本科(Poaceae)、豆科(Fab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等科,共包含物种7 456种,约占喜马拉雅山脉植物种的62.8%;涵盖物种数量位于前20的属有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报春花属(Primula)、马先蒿属(Pedicu-laris)、虎耳草属(Saxifraga)、薹草属(Carex)等属,共有物种2 235种,约占喜马拉雅山脉总植物种的18.8%.(3)研究区科和属的区系成分均以热带成分为主(占比分别为51.6%和54.2%).(4)喜马拉雅山脉范围内的中国、印度、尼泊尔和不丹分别有种子植物8 571、5 306、5 304和5 613种,且尼泊尔与不丹两国的物种相似性最高(科、属、种水平相似性依次为92.7%、75.0%和54.9%),而中国与印度两国的物种相似性最低(科、属、种水平相似性依次为83.7%、61.9%和31.1%).(5)研究区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上升后水平波动且最后快速下降的变化趋势,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为1 500~3 500 m的范围内,当海拔超过4 000 m后仅有少数草本植物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种子植物物种分布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格局

    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变迁

    郭雯雯王文婷
    708-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且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物种的潜在分布影响,对于该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一级濒危藏药植物全缘叶绿绒蒿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平均算法(weighted average algorithm,WAA)构建随机森林(RF)、灵活判别分析(FDA)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的集成模型,同时对比分析了 WAA模型和不同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利用WAA模型预测了全缘叶绿绒蒿在当前(1970~2000年平均)和未来(2041~2060年平均)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其中未来气候考虑了 2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2-45和SSP5-85).结果显示:(1)WAA模型的预测表明,基于RF、FDA和ANN的集成模型的AUC值为0.926,在AUC值最高RF模型的基础上提高了 3%,在FDA和ANN模型的AUC值的基础上均提高了 5%.(2)WAA模型确定,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对年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最为敏感,其次是最热月份最高气温,同时对最湿月份降水量以及等温性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3)当前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部至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西藏东部.(4)未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预测表明,在2050年SSP2-4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大小与当前潜在分布区大小基本相同,但整体向西北方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迁移;在SSP5-8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明显收缩,且向西北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延伸的趋势更加明显.

    RF模型FDA模型ANN模型加权平均算法气候变化全缘叶绿绒蒿

    石蕊属地衣2中国新记录种

    陈雨欣魏双奇郭光艳郭守玉...
    717-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蕊属地衣初生地衣体鳞片状、次生果柄圆柱形,世界上报道了 500多种,是地衣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深入研究中国石蕊属地衣过程中,基于形态学特征、化学特征和n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从采集于河北省和云南省的地衣标本中发现了石蕊属地衣2个中国新记录种——喀麦隆石蕊(Cla-donia camerunensis)和覆瓦石蕊(C.imbricata).该文提供了 2种石蕊属地衣特征的详细描述和图片并与相近种类进行比较.

    石蕊科ITS序列分类河北省云南省

    人物介绍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