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肥对2个杨树品种碳氮代谢的影响

    杜常健张敏张磊胡建军...
    98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以'丹红'杨(美洲黑杨)和'通辽 1 号'杨(小叶杨)为材料,在田间进行施氮肥和不施氮肥处理,分析 2个杨树品种的生长性状、碳氮相关代谢物和发育木质部转录组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杨树品种氮肥利用的生理机制,为杨树的氮高效利用遗传育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丹红'杨和'通辽 1 号'杨的总生物量在施氮处理后分别比不施氮处理提高了 1.69 倍和 1.10 倍;'丹红'杨的总生物量在施氮肥和不施氮肥条件下分别是'通辽 1 号'杨的 13 倍和 10 倍.(2)施氮处理显著抑制'丹红'杨和'通辽 1 号'杨树皮和木质部中总氮和多种水解氨基酸的含量,但是没有明显影响木质部的总碳、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3)施氮处理显著影响了 2 个杨树品种发育木质部碳固定、糖代谢、氨基酸合成等碳氮代谢途径的基因的高表达,从而促进了植株生物量的积累.研究发现,施氮处理可以显著促进杨树发育木质部碳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高表达,从而促进了杨树生物量的积累和生长;'丹红'杨的木材产量在不同的氮素环境下都远远高于'通辽 1 号'杨,更加适合人工林的大面积推广和种植.

    杨树氨基酸氮肥生长性状碳氮代谢

    外源ABA对楸树幼苗NaCl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生长生理响应特征

    张钰陈慧王改萍
    996-1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2 年生楸树(苏楸 1 号和 008-1)扦插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法,分析盐胁迫(0.5%NaCl)处理下楸树幼苗生长、生理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浓度外源ABA(15、25、35 mg/L)对盐胁迫(30 d)楸树幼苗的缓解效应及其生理生化特性,以探索重度盐胁迫下适合楸树幼苗生长的适宜外源 ABA 浓度,为增强盐碱地楸树的耐盐性、提高盐碱地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0.5%NaCl胁迫下,两品种楸树幼苗叶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盐害症状,且'苏楸 1 号'叶片盐害症状较'008-1'严重;随胁迫时间延长,两品种楸树幼苗的相对电导率(REC)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绿素(Chl)、相对含水量(RWC)均呈降低趋势,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008-1'的 REC显著低于'苏楸 1 号',Chl、RWC、SS、SP、Pro、SOD均显著高于苏楸 1 号,表明'008-1'的耐盐性较'苏楸 1 号'更强.(2)喷施外源 ABA 使得盐胁迫下'008-1'楸树的苗高显著增加、新叶提前萌发,表明外源 ABA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盐胁迫对楸树生长的影响;喷施外源ABA降低了盐胁迫下'008-1'楸树幼苗叶片的 REC,提高了 Chl、RWC、SS、SP、Pro、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促进了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以及玉米素核苷(ZR)的积累.研究表明,楸树品种'008-1'的耐盐性更强;外源喷施适宜浓度 ABA能够缓解盐胁迫对楸树幼苗生长的影响,降低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促进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增强渗透调节能力,并提高盐胁迫下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植物对内源激素含量的调节,从而提高楸树的耐盐性,且以 25 mg/L ABA处理的效果最好.

    楸树盐胁迫外源脱落酸

    遮光对红果榆幼苗光合作用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金雅琴李冬林
    1006-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不同光照条件下红果榆幼苗光合生理及叶片结构的变化,推测其耐荫性,设置 L0(辐射光强100%)、L1(辐射光强 45%)、L2(辐射光强 25%)和 L3(辐射光强 18%)4 种不同的光环境,研究了遮光对红果榆幼苗光合作用参数、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遮光处理下Pn 呈现出不对称的凸型变化.L1 处理下Pn 变幅较大,最大值出现在午时,午后Pn 开始急剧下降.而遮光处理下光合有效辐射(PAR)显著不足,各时点Pn 绝对值显著减小,峰值降低.相应地,Gs 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而Ci 呈现先降后升的凹形变化.不同遮光条件下Pn 的日均大小序列为 L0>L1>L2>L3.遮光显著影响红果榆幼苗的光响应参数.弱光条件下红果榆幼苗 LCP、LSP显著降低,Pnmax、Rd 均明显变小.遮光影响叶片的形态发育.随着遮光强度的加大,单叶面积(SLA)增加,比叶重(LMA)减小,比叶面积(LAM)增大,并与对照相比呈现显著差异(P<0.05).遮光条件下红果榆叶片厚度变小,表皮细胞(EP)厚度变薄,栅栏组织(PT)和海绵组织(ST)厚度均明显降低.红果榆苗期表现出一定的喜光性,对弱光具有一定的生理调节能力,但是重度郁闭将导致幼苗营养不良.光照条件不足可能是影响红果榆种实成苗、种群更新的重要外因.生产实践中,建议对密度过大的自然林实施适度疏伐,增进通风透光,适度清理林内凋落物,为野生种群的更新繁衍创造条件.

    遮光红果榆光合特性解剖结构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安永梅杜维波周晓雷张晓玮...
    1017-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收集,依据海拔梯度将保护区划分为 6 个植被垂直带[草原带(1 800~2 000 m)、山地灌丛带(2 000~2 200 m)、亚高山针叶林带(2 200~2 900 m)、亚高山矮林带(2 900~3 000 m)、高山灌丛带(3 000~3 500 m)、高山草甸带(>3 500 m)],在整理 6 个植被垂直带植物名录的基础上,以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各植被垂直带的种子植物丰富度、生活型、区系成分和系统发育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植物多样性沿植被垂直带海拔升高的垂直变化规律,以揭示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为山地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按最新的分类系统划分,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隶属于 87 科 387 属 889 种,植物科、属、种丰富度随植被垂直带海拔升高呈单峰分布格局,在亚高山针叶林带达到峰值(81 科 304 属 661 种);各植被垂直带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呈中等不相似和极不相似水平,海拔越靠近的植被垂直带间相似性系数越高.(2)保护区内种子植物不同生活型的垂直变化格局存在差异,木本植物所占比例沿植被垂直带海拔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草本植物呈相反的变化格局,且各植被垂直带中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始终高于木本植物.(3)保护区植物在属水平上,热带成分所占比例随植被带海拔升高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温带成分占比呈上升的变化趋势.(4)系统发育结构在中低海拔区域的亚高山针叶林带呈发散型,在高海拔区域(>2 900 m)的 3 个植被带中呈聚集型,说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非随机分布格局在群落构建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

    兴隆山植物区系植被垂直带系统发育结构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沙米群落分布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姜生秀赵鹏徐高兴段晓峰...
    1026-1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野外样地调查资料,运用数量分类与排序的方法,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沙米群落分布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沙米人工驯化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沙米群落共包括植物种 21 个,其中苋科 8 个种,禾本科、菊科各 3 个种,柽柳科 2 个植物种,蒺藜科、豆科、茄科、蓼科、白花丹科各 1 个植物种.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将沙米群落分为 7 个群丛.群丛Ⅰ到群丛Ⅶ的变化过程中,土壤水分由 5.12%逐渐降低至 1.01%;土壤粘粒含量由 6.32%逐渐降低至 2.53%.群丛Ⅰ土壤砂粒含量由 78.25%逐渐增大至群丛Ⅵ的 89.84%和群丛Ⅶ的 87.78%.各群丛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pH、电导率呈波动变化.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土壤因子解释 30.8%的沙米群丛总变差,解释贡献率大小排序为土壤水分(6.8%)>pH(5.3%)>速效磷(4.4%)>有机质(4.4%)>全氮(3.6%)>土壤粉粒(2.3%)>土壤电导率(2.2%)>土壤砂粒(1.9%).其中,土壤水分、pH、有机质、速效磷是影响沙米群落分布的重要环境调控因子.沙米人工栽培过程除了保证正常的水分供应外,还应注重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的补充.

    沙米分类排序土壤因子巴丹吉林沙漠

    干旱砾漠区露天采煤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稳定性影响

    韩勇姜凯升杜华栋毕银丽...
    1035-1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露天煤炭开采对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循环和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产生了较大干扰,但干旱砾漠区露天开采对周边植物群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仍有待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探明才能为矿区植被恢复的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该文通过定量比较距露天开采区不同距离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生产力和稳定性变化特征,分析干旱砾漠区露天采煤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结合土壤性状和微气象因子的测量,探究影响干旱矿区植物群落特征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干旱砾漠区露天开采排土场原始植被消失殆尽,开采区外围 0~500 m范围内原优势物种重要值降低,伴生物种重要值增加,500 m 后随着距开采区距离的增加优势植物重要值逐渐增加,至开采区 800 m外植物群落组成趋于稳定;(2)开采区外围 0~500 m范围内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较 5 000 m处分别平均下降了 53%、70%和 37%,开采区 500 m以外上述群落指标整体上变化不明显,而植被覆盖度在开采区外围不同距离并未表现出显著变化趋势;(3)土壤水分、有机质、有效氮磷钾、可溶性盐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多样性和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壤 pH、光照强度和地表温度与上述植物群落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干旱砾漠区露天开采排土场及开采区外围 0~500 m 范围是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重点考虑区域,同时研究表明干旱砾漠区植被主要分布在砾漠戈壁浅沟和季节性河道等生境相对良好的凹陷微地形条件下,综合可得出干旱砾漠区植被修复过程中可通过微地形塑造、土壤改良和乡土物种繁殖促进,以实现干旱矿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露天开采干旱砾漠区植物群落结构群落稳定性生态修复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珙桐萌蘖繁殖在种群数量中的作用

    卢志宏漆江代松谭廷鸿...
    1044-1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的繁殖策略,揭示萌蘖苗和实生苗在维持种群数量中的作用.采用每木调查法调查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标水岩珙桐种群,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径级结构图.以珙桐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匀滑技术分别编制了萌蘖苗和实生苗种群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及 4 个生存函数曲线.结果显示:(1)珙桐种群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按萌蘖苗统计则幼龄个体占 78.78%,按实生苗统计则幼龄个体占 21.45%,两种统计的珙桐种群的生存曲线接近于 DeeveyⅡ型.(2)珙桐种群整体是增长的,萌蘖苗Vspi 高于Vsepi(6.50%>2.30%).(3)珙桐种群生存率呈单调下降趋势,萌蘖苗较明显.(4)珙桐种群累计死亡率呈单调上升的趋势,萌蘖苗更明显.(5)珙桐种群生存率和消失率曲线呈单调上升趋势,萌蘖苗和实生苗基本一致.标水岩珙桐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存活曲线为 DeeveyⅡ型,后期种群保持稳定,萌蘖繁殖有利于维持种群数量,在维持种群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珙桐萌蘖苗静态生命表存活分析

    中国母草科植物分类及地理分布

    晏融融安明态胡国雄
    1052-1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国内外关于母草科(Linderniaceae Borsch,Kai Müller&Eberhard Fischer)系统分类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整理和总结了中国母草科植物的分类学变动情况.通过收集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国国家标本资源平台、《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 及《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分布信息,分析了中国母草科植物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母草科主要由传统玄参科母草族、腭母草族的类群及原苦苣苔科的侧母草属所构成,共 22 属 220 余种,中国分布有 8 属 43 种,其中 15 种为中国特有种.在中国,广西与广东分布的母草科植物最为丰富,新疆、青海和宁夏无母草科植物分布.研究更正了中国母草科植物属的范围及地理分布,以期为母草科植物未来的分类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母草族母草属玄参科苦苣苔科分类学地理分布

    地卷属地衣1中国新记录种——栗色地卷(新拟)

    张浩郭守玉韩留福
    1063-1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采集于河北省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地卷属地衣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解剖学、地衣次生代谢产物和 nrDNA的 ITS分子系统学分析,对地卷属地衣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发现小五台山分布的地卷属 1 中国地衣新记录种——栗色地卷(新拟)(Peltigera castanea Goward,Goffinet&Miᶏdl.).(2)该种的识别特征为:地衣体上表面灰褐色至暗褐色,中部稍具光泽;裂片顶端边缘稍具绒毛;粉芽颗粒状,褐色,并聚集成不规则圆形;下表面脉纹扁平,淡白色、淡褐色至淡黑色;假根密集,束状、丛生,上部呈柔毛状.(3)该种标本 ITS序列与已经提交的栗色地卷序列的一致性为 98.3%~99.1%,且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该种 ITS序列与 GenBank中Peltigera casta-nea的 ITS序列聚为一支,并具有 95%/99%的支持强度,故确定为地卷属地衣栗色地卷(新拟).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地衣标本室(HMAS-L).

    栗色地卷茶渍纲河北省ITS序列分类

    表观遗传调控植物叶片衰老的研究进展

    陈烨刘平丽
    1068-1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叶片衰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育过程,涉及大分子的有序分解从而将营养物质从叶片转移到其他器官,对植物的生存和适应至关重要.叶片衰老主要受植物的发育调控,但同时也受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涉及高度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和多层级的调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是调控植物叶片衰老的一种重要调控方式.该研究综述了植物叶片衰老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包括组蛋白修饰、DNA 甲基化、ATP 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 RNA介导的调控,并对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叶片衰老表观遗传调控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