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乡村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乡村论丛
乡村论丛

2096-9651

乡村论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北京市"三农"演变趋势与首都特点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张英洪刘军萍刘雯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市是一个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其"三农"发展特点、趋势具有明显的超大城市特征.随着市场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北京农村社会形态深入分化,农村经济深度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深刻变革,乡村功能发生剧烈演变.面对"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围绕北京市"国家首都、超大城市、发达地区、首善之区"的鲜明特征,顺应首都农业农村演变趋势规律,本文提出新时代走好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径,以期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北京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路径选择

    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运行机制与模型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赵丰泽胡凤琪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秸秆综合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聚焦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了大量相关政策.本文以2013-2022年J省层面出台的72项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借助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探究J省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运行机制.研究发现,J省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以治理策略为核心,在治理动机的引导下,依托高效的政治工具、选择科学实际的治理模式、以高标准治理目标为激励,实现卓越的治理成效,将秸秆利用方面的治理困境转化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动力,助力J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

    秸秆综合利用扎根理论政策文本

    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陈业强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服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金融作为现代科技与金融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金融动能.本文在梳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金融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建议.

    数字金融基层金融乡村振兴

    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价值逻辑探析

    孟安琪侯玉童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由书斋走向大众.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应对多元价值观挑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获得了社会大众的高度认同,主要体现在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三个层面,这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进程和新发展具有推动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价值逻辑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考

    姜金豆吴文旭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诠释了县域城乡发展差别的产生根源,揭示了县域城乡发展的历史规律,明晰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推动中国特色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南.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视域下,县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要点,具备强化城乡公共管理共鉴的"试验区"、促进城乡经济生活互惠的"激活器"、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前沿地"、加速城乡文化旅游相通的"交流所"和推动城乡生态环境俱荣的"共同体"五大功能定位.在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实践中,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平等发展权益;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弥合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培育发展增收致富新型经营模式;健全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提升农村社会稳定性及农民生活质量:注重城乡环境资源的协调保护,为县域城乡融合提供可持续支撑.

    马克思主义县域城乡融合功能定位实践向路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启示

    张会吉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国"新村运动"为解决乡村贫困问题和促进乡村有序建设开发提供了经验参照,可为我国现有乡村建设提供实践启示.文章基于乡村建设视角,探讨"新村运动"的缘起、内涵及建设变迁,围绕住宅改良、统一稻增产、新村事业指导者和家庭礼仪准则施行等相关举措,系统厘清"新村运动"带来的经验启示.研究发现,韩国"新村运动"改变了其乡村地区长期存在的传统而单一的社会经济结构,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农民自助精神和市场化转型.其成功经验虽不可复制,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让农村成为美丽宜居的生活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等共性部分对我国推进乡村建设有一定借鉴启示作用.

    乡村振兴韩国"新村运动"乡村建设实践启示

    农村现代化对于乡村德治建设的基本要求研究

    马千里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新时代乡村德治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也是乡村德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内在需求.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推进乡村德治,既面临乡村共治格局尚未形成、乡村治理主体能力不足、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等治理难题,也面临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存在短板、移风易俗有待加强、社会治安事件增多等挑战.因此,新时代应通过乡贤治村、健全民约、传承文化等方式,加强乡村德治建设,推动农村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

    乡村德治现代化以德治国

    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新乡贤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

    尹彪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乡贤组织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对乡村治理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新乡贤组织和基层政府掌握的资源不同,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将二者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新乡贤组织主导模式、弱依赖的平衡模式、强依赖的平衡模式和基层政府主导模式.选取四个相应的典型案例,利用变量化思维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发现新乡贤组织供给的资源类型和资源供给量在其与基层政府构建关系的过程中具有显著影响,这为不同地区的新乡贤组织和基层政府找准各自定位、合理塑造二者关系提供了决策参考.

    资源依赖新乡贤组织基层政府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结构何以赋能乡村振兴——基于"资源—结构—效能"的分析框架

    梁丽芝邓文达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的实践推进不仅使国家力量大幅下沉至乡村,同时还带来了规模巨大的下乡资源.但是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着内部资源整合不足、外部资源承接不当、治理效能不高的现实困境.对这些困境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发现是由于权责失衡引起主体错位,主体错位产生结构张力,进而结构张力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效能的提升有限.有鉴于此,需要首先通过权责重塑理顺治理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其次通过多维赋能提升主体的治理能力,最后通过创新性调适治理结构来整合对接内外资源形成治理合力,进而赋能乡村治理有效和乡村振兴.

    治理结构治理效能乡村振兴治理资源

    技术治理视域下的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浙江省Z村的案例考察

    袁欢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时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会公共治理逐渐成为新模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新的技术也逐渐嵌入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鲜有学者深入研究.为此,通过选取运用新技术成功开展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Z村为调研对象,展开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技术治理理论,从技术的工具与价值双重维度探究技术融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特点、挑战和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对该领域的探索研究提供借鉴.

    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治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