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景志明

季刊

1673-1883

xccxbrwsh@163.com

0834-2580091

615013

四川省西昌市马坪坝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chang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繁荣学术、求实创新、融理论性、实践性、知识性和科研性于一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青团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贡献及经验启示

    蒋欣昊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青团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发挥了突出作用.共青团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围绕主责主业,发挥在共青团员和青年中的组织动员优势;突出青年特性,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共青团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必须坚持党旗引领,保证共青团和青年正确的前进方向;加强思想引领,筑牢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信仰之基;永葆青春活力,激发青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激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中国式现代化共青团青年

    比较视域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维审视

    刘畅王安平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创的现代化道路在生态建设领域存在着内源性局限,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性转变需同时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革命性变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生态理念在价值基点、思维模式、目标诉求方面都有所区别,在思维维度上实现了从"二元对立"到"辩证统一"的生态思维模式的转化;在价值维度上实现了从"利益至上"到"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的扬弃;在共同体维度上实现了从"单边主义"到"共建共享"的生态治理格局的超越;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了从资本主义逻辑到社会主义逻辑的生态建设路径的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全球繁荣发展相统一的中国良治,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之治的现代化生态文明道路,是中国反馈给世界的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化生态理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资本主义比较视域

    新乡贤参与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路径抉择

    董洪清杨春晨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新型社区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标志和缩影,建立社区治理体系、提高社区现代化治理能力是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新任务.新乡贤是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新型主体,具有品德至上、贤达众归、效能拓展等时代特征.因宣传引导不足,治理赋能不够,方法创新缺乏,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等原因,目前参与社区治理尚处于自发、零星、盲目的状态,作用发挥极不充分.结合新时代社区治理的目标和任务,应对新乡贤进行有效激能、增能、理能、赋能和督能,让新乡贤全程、全域、全覆盖嵌入农村新型社区治理之中,以加快社区城镇化进程,实现社区高质量发展.

    新乡贤农村新型社区社区治理

    西南民族地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与路径优化研究——基于沧源县L村的案例分析

    茶志强曾少鸣祁玉斌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农民参与不足的困境,要破解此问题,不仅要从政策、制度等外部方面给予农民保障,更要从农民自身发展入手,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西南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参与不足的困境.因此,基于沧源县L村乡村振兴的两个案例,用善治理论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出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六个因素,并提出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责任感;拓宽农民参与渠道,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个方面的路径优化策略.

    乡村振兴农民参与主体作用善治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产业经营模式研究——基于N市典型村庄的考察

    杜华勇何佳珈杨胜美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进行乡村产业布局,选择适配的产业经营模式,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成效的重要方式.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产业经营,基于N市典型村庄的产业经营实践,归纳出项目招引型、业主带动型、资源改造型和党建引领型四种典型产业经营模式,并从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两方面分析不同经营模式的适配情境.研究发现,强区位优势和强资源优势的乡村适合采用项目招引型产业经营模式,强区位优势和弱资源优势的乡村适合采用业主带动型产业经营模式,弱区位优势和强资源优势的乡村适合采用资源改造型产业经营模式,弱区位优势和弱资源优势的乡村适合采用党建引领型产业经营模式.

    乡村振兴产业经营路径选择模式适配

    道路人类学视角下"慢火车"与"复兴号"在凉山彝区的互惠共生

    吕静
    45-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速社会"的发展加剧了时间压缩、空间消弭,对较少接触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慢节奏社会空间造成强烈冲击,结合新时代"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遍布全国的新态势,拉开"复兴号"的发展序幕,延续普速"慢火车"的历史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成为当下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一项关键工作.5633/5634次"慢火车"在凉山彝族地区运行52年的经验实践,全面呈现了在极具"断裂"意味的现代社会和快捷的高铁动车时代,"慢火车"与"复兴号"同国家、社会、农民、市场和技术等多元主体的互动实践助力边远地方社会取得"快发展".借助国际"路学"、道路人类学、民族地区"走廊"与"通道"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探讨"慢火车"与当地彝族老乡互嵌式的互惠共生关系,明晰"慢火车"在彝区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社会价值,反思现代性转型过程中,地方的发展变革也能从自己的节奏中走出"快发展"的步调.

    乡村振兴"慢火车"农村贸易社会价值

    彝族选美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沙马打各徐伟彦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彝族选美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彝族选美的起源和类型,分析传统选美标准、选美形式和选美的社会功能,在外来选美文化和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理念的影响下,选美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弱化而逐渐失去特色.火把节选美应尊重传统选美文化、借鉴现代选美方式,同时政府给予相应的扶持.

    彝族选美火把节传承与变迁

    彝族"都火舞"的身体表述与文化内涵

    李晓鸥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火舞"是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一种节庆性舞蹈,它始发于原始社会时期,体现了彝族人民"尚火"的观念."都火舞"以"逆时行走"为主要动作特征,展现了彝族女性庄重、矜持的气质.这一动作特征和气质是彝族发展史中女性形象、地位转变的文化内涵在身体表述中的呈现.

    彝族"都火舞"身体实践文化内涵

    身份书写与多元文化互构——以彝族女作家为中心的考察

    张耀丹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彝族女作家由于空间的移动呈现出一种文化多样的身份,从中体现出一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态势,并在情感上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有着深度认同.她们的创作主要在文化身份的耦合和再生、对边缘群体的观照以及文化空间的转移三方面进行实践,每个部分都逐步反映其生成的原因和潜在困境.彝族女作家在继承原有的民族身份和性别身份的基础上,将其在流动经验中的边缘观照融合在创作中,并以文化空间的转移为新的探索,从而寻求新的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可能性.

    多元文化互构彝族女作家文化身份文化空间

    结构化理论视域下空巢青年孤独现象的形成与调适——以安徽省合肥市H小区为例

    何承圆徐华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巢青年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群体,空巢青年群体的研究对个体精进、社会发展、国家强盛都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构建"个体行动——社会结构——结构二重性"的分析框架,通过个体行动的例行化、区域化与社会结构中资源(配置型资源与权威性资源)的缺失、规则(支配型规则与表意型规则)的缺失以及相互作用解释空巢青年孤独现象的形成逻辑,并在此基础上从磨砺内力增强个体行动能力、借助外力强化社会关联及社会工作介入的相互接力促进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正向互动三个方面尝试性提出调适孤独的建议.

    结构化理论空巢青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