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许昌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许昌学院学报
许昌学院学报

李俊恒

双月刊

1671-9824

xcxy.xb@263.net

0374-4369217

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八一路88号

许昌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为提高本校教学质量服务,同时与兄弟院校开展学术交流。栏目有魏晋史研究、建安文学研究、中原春秋、中学教学研究、大学生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魏僧官制度的渊源、发展及特点

    崔佳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道武帝时期,初设监福曹为中央一级僧务机构.面对僧团扩大、僧务渐繁的趋势,文成帝改僧官道人统为沙门统.孝文帝改监福曹为昭玄寺,并增设副职都维那,标志着北魏僧官制度的最终定型.北魏僧官制度的机构沿革、人员增改等历程,使其形成了机构设置完备、皇帝直接敕任、管理简朴化的特点.

    北魏僧官制度

    《晋书》校勘商兑六则

    李建华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出版于1974年,在当下通行的《晋书》版本中校勘最为精良,对于书中存在的问题,校勘者以"校勘记"的方式附于每卷的末尾.然"校勘记"中所涉地名、人名亦有可商兑之处.

    《晋书》校勘记

    钧窑考古与研究述论(下)

    徐华烽秦大树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文献记载的缺失与混乱,造成对钧窑认知的一些误区,特别是有些不合实际的年代认定,成为20世纪以来人们对钧窑概念、性质、年代多有异见的重要原因.近百年来钧窑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前半叶以对钧窑瓷器的鉴定鉴赏为主,兼有一些初步的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依据考古资料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讨论,但其缺陷也比较明显,从收藏角度出发的明清时期文献记载仍然主导着人们对钧窑的认识,同时考古发掘的不规范也误导了学界的判断.进入21世纪,开展了更多更规范的考古发掘,在钧窑的产地、分期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于钧窑的争议仍集中于钧瓷花器,即"官钧"瓷器的年代问题,学界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讨,钧窑的分期和年代研究日渐达成共识.现存的分歧主要是一些陈旧观念和非理性所致.

    钧窑文献学考古学学术史

    东汉中后期诔文与碑文的交叉互渗

    赵俊玲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汉时期,诔文与碑文在施用对象、文体功能、语言特征等方面都非常接近,这是两种文体能够发生互渗的重要原因.东汉中后期,碑文创作更为兴盛,诔文向碑文渗透,并逐渐消融在碑文中.表现为碑上所刻明言乃诔文,而实兼有碑、诔两种文体的特征;所刻虽未言是诔文,而实借鉴了诔文的因素;最重要的则是碑文中述哀成分的增加,不仅像东汉一般诔文那样以概括形容的方式写群体之哀,还随着诔文述哀的发展,写哀内容更为丰富,更为真切感人.诔文向碑文渗透,促进了碑文的发展.

    东汉中后期诔文碑文互渗

    "太子畏之"究竟畏何?——兼论"白虹贯 日"在荆轲故事中的内涵

    张文东韩钦羽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一句,历代注家对"太子畏之"究竟畏"何"有较大分歧:一者认为太子畏的是"荆轲不去刺秦",另者则认为畏的是"荆轲刺秦不能成功".联系荆轲故事文本和邹阳上书全文,"太子畏荆轲不去刺秦"才是邹阳用典的本意.而"太子畏刺秦不能成功"这一错误理解的盛行,主要是受"白虹贯日"星占学内涵的影响.

    太子畏之白虹贯日荆轲故事

    潘岳早期赋文四篇初探

    李晓风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登虎牢山赋》《沧海赋》《射雉赋》和《吊孟尝君文》是潘岳早期的四篇作品,这四篇作品虽然没有他后期的作品那么有名气,但却自然天成,意趣盎然,超凡脱俗,表现出极高的文采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是西晋文坛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少年纯美的情感、高洁的志向、意气风发的情怀更是令人向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潘岳《登虎牢山赋》《射雉赋》

    "黄昏"里的沈从文——以风景描写为切口

    陈广通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自踏上文坛伊始就将自然风景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重要材料.由于处于特殊时间位置的黄昏具有生活总结的潜在条件和易于引发人的思索的特性,所以成为沈从文进行思考和叙述的重要意象.他笔下的黄昏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表现情绪的符号、思考世界的手段和人文情怀的载体.沈从文在诗意指向的寻求中实现了黄昏在小说创作中的独立审美价值,他在"黄昏"里欣赏自然之美,孕育艺术之思,确认个体存在.

    沈从文黄昏寂静虚静人文情怀

    工业题材小说(1949-1966)中的"人民文艺"内涵探究

    孙佳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1966年间的工业题材小说既从人民中来,也为人民而写,体现了人民文艺的基本价值.作为从人民中来的文学实践,工业题材小说塑造了新的"文学形象",建构了新的"文学空间",图绘了新的"文学图景";小说体现了为人民而写的文学创作风格,作家采取了"走入人民"的文学体验方式,同时采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方法,展现和歌颂了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作为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密切勾连的文学书写,所体现出的人民情怀与工匠精神历经了岁月的考验而显得弥足珍贵,已成为当代文学实践重要的精神资源.

    工业题材小说工人阶级人民

    《冬天的故事》:女性权力的消解、再生与王权焦虑

    王钢遇美娜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冬天的故事》以王室女性命运为核心的叙事安排与"前悲后喜"的情节特征,隐含着莎士比亚对英国詹姆斯一世时期女性权力发展状况的关注.从性别权力与空间角度考察可以发现,剧中主要上演悲剧的西西里和主要上演喜剧的波希米亚实质上都是詹姆斯一世男性政治形象的隐喻投射.剧中男性对女性权力建构的限制与排斥,影射了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男权复辟过程中性别秩序的毁灭、女性权力在夹缝与隐蔽状态中的消解.剧中女性的回归与复活则暗示了女性权力的再生产.将戏剧文本置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可以见出,通过对女性权力消解与再生的艺术化展现,莎士比亚隐喻地表达了对詹姆斯一世王权的思考与焦虑.

    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女性权力王权焦虑

    汉语意愿动词演变为无条件连词的路径与机制

    韩启振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方言中新发现一类由意愿动词演变而来的无条件连词.由于意愿动词经常出现在含有任凭义的复句环境中,加上高频使用,使得隐性的主观的任凭意义逐渐外显,在语境吸收机制下意愿动词吸收了句式的任凭义演变为无条件连词.由意愿词演变为无条件连词不是汉语的个性,而是无条件连词来源语言共性的表现.欧洲语言也有类似演变路径,但汉语也有部分意愿动词没有向无条件连词发展,而是所在结构整体趋于构式化.

    无条件连词意愿动词语法化语言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