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

胡智锋

月刊

1007-8770

journalcuc@163.com

010-65779586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现代传播/Journal Modern Communication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刊物。旨在反映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短视频的围困:"视觉内爆"与观看异化

    刘丹凌陶一晨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媒介性视觉激增的典型样态,短视频正在加速当代社会的"视觉内爆"以及由此引发的观看异化.这种内爆至少发生在三个层面:一是"边界内爆",短小、快捷、灵动的短视频已然成为信息流通、艺术展演、宣传营销、社会交往的基础性范式,荡平了艺术、日常生活和商业的边界,突破了前台与后台的区隔,模糊了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的分化;二是"意义内爆",在短视频的快速流动与不断迭新中,大量信息内容被缩减、遮蔽和湮没,人们的感知、接受、联想和记忆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导致集体记忆和文化留存变得困难重重;三是"社会关系内爆",短视频一方面延展了社会交往的空间和情感连接方式,另一方面也爆裂了传统的社交基础、社交资本和社交语言,制造了交往的幻象和交流的无奈.

    短视频内爆异化焦虑社交

    从"主体性"表述到"他者性"对话:论传媒艺术创作理念的转向

    王普天程樯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体性"表述和"他者性"对话是艺术创作的两种理念,前者倾向于个人化单向度的表达行为,后者则依托"他者性",期待与受众展开积极交流.现代科技、传播媒介、大众文化等要素的共时、历时发展推动着传统艺术与传媒艺术的分流,同时也触发着创作理念由"主体性"表述向"他者性"对话的明确让渡."他者性"的对话理念是在立足自身、尊重不同的基础上与他者达成"美于和"状态的创新理念,该理念的赓续动态运用为本土传媒艺术创作打破地缘与时间的钳制提供了别样的思路.

    传媒艺术主体性他者性表述理念对话理念

    作为媒介符号的丝绸之路"胡"物——兼论丝路物质审美文化

    白文硕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最古老的亲善大使",丝路审美物质资源深厚、形态多样,熔铸而成的物质审美文化并存互渗、交互融合.在众多丝路物质中,"胡"物作为域外文化符号,携带并凝聚丝路物质审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民心相通的根基建构过程中,曾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媒介枢纽作用,这些经过"丝路旅行"的"胡"物从味觉共同体和嗅觉共同体、视觉共同体三个方面印证了丝路审美共同体生成的可能性,并将丝路沿线人民的"歧感"与"共通感"相互融通,推动并完善"不同"而"和"的丝路审美文化建设.

    媒介符号丝绸之路物质审美文化

    身临其境与社交互动:可供性视角下VR使用意愿的影响模式研究

    李本乾姬雁楠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VR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媒介,但目前其面临扩散难的问题.可供性视角为研究VR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内在逻辑一致的抓手.Z世代中对VR临境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存在差异.首先,VR临境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对使用意愿的影响机理不同,前者仅通过感知趣味性影响使用意愿,而后者通过感知趣味性和感知有用性影响使用意愿;其次,临境可供性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力不及社交可供性.

    虚拟现实临境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使用意愿Z世代

    情绪传播研究的历时演进、热点议题与智能转向

    张丽萍张立涛
    13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228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时区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情绪传播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总量占比较小;热点议题集中在传播机制、传播特点、传播效果等方面,同时与突发性事件、社交媒体、舆情治理和媒介技术的相关研究呈现深度互嵌态势;Python-SentiStrength、聚类分析、模型运算成为情绪传播研究方法"主力军",加速了情绪传播研究的智能转向;情绪传播理论拓展呈现缓慢且保守特征,缺少跨学科对话.未来,情绪传播研究应注重研究维度拓展、研究视角立体化及研究范式的动态转向.

    情绪传播情感传播社会情绪CiteSpace

    重拾媒介属性:互联网平台社会责任的构成维度

    高丽华杨新雨
    14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互联网平台功能的增扩与延伸,其自身呈现出多样化的身份定位.然而多样化的属性认知并未消除平台社会责任划分的复杂性,反而加剧了认知难度.从媒介进化的视角出发,以"媒介"作为理解互联网平台的逻辑起点,同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致力于厘清互联网平台的社会责任维度,构建互联网平台社会责任的新理论模型.作为基础设施的媒介和作为组织机构的媒介共同勾画出了平台社会责任之维,前者着眼于普通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不存在较高的身份门槛;后者关注从事平台劳动的生产者,仍然具备深入研究空间.

    媒介属性互联网平台社会责任构成维度

    乡村体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与治理——基于"村超"的田野考察

    王鸣捷白汶龙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介深度嵌入乡村的生产生活,使乡村体育文化的传播发生重大变革,在治理层面出现机制与价值的转向.聚焦贵州"村超"这一媒介化的乡村体育赛事,采用深度访谈法,剖析其媒介传播与治理实践,发现普通村民作为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内生型组织主体的整合与团结效能以及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是"村超"在新媒体环境中赢得广泛关注的重要因素.进而归纳提出媒介化机制影响下内生性乡村文化治理的框架,指出村民个体文化主体性的彰显、村庄共同体组织性的激活以及内生型的地方文化传统是乡村体育文化治理潜能得以发挥的三个关键方面.

    "村超"媒介化文化传播文化治理

    来稿要求

    前插1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