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

胡智锋

月刊

1007-8770

journalcuc@163.com

010-65779586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现代传播/Journal Modern Communication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刊物。旨在反映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空间与社会世界结构:许茨理论再探

    李钧鹏杨太文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许茨的社会理论中,社会世界是探讨行动、互动以及知识生产的重要基础,这种社会世界结构具有非连续性,可以分为面对面情境、同代人世界、前辈世界和后代人世界.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日益渗透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的认知范围、行动逻辑以及主体间性逻辑都会发生改变,许茨语境下的社会世界结构也变得日益复杂.要在这一背景下考察现象学社会学的基础,就必须重新思考数字空间中的社会世界及其结构问题.回顾许茨及其后继学者对社会世界及其结构问题的讨论,有助于辨析区分社会世界结构的依据,包括可理解和可解释范围、可行动范围、主体间性范围以及知识共享范围.考察这些衡量依据在数字空间的变化,可以更清晰地认识数字空间对社会世界结构的深刻影响.

    许茨社会世界生活世界数字空间现象学社会学

    数字社区中的心灵自渡——一个豆瓣小组的自我对话实践

    姜红王穗子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理热"时代人们关注"自我"的精神世界,数字空间中涌现出大量心理自助社区.以豆瓣小组"内在力量研究中心"为个案,借鉴"对话自我""自我叙事"理论,延伸出"自我对话"概念,探讨数字时代个体如何调节自我内部、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小组中的个体将数字社区视为心灵"自修室",通过叙述自我生命故事,在源自过往和当下多重立场的自我对话中,将陌生他者纳入自我心灵社会,从而获得心灵成长.数字时代的自我传播不再是独白式的内省过程,还是向陌生他者敞开的对话过程.在传播学与心理学接榫处,在自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中间地带,一个新的传播实践空间被激活.

    对话自我数字社区自我叙事自我传播

    从物我两望到具身共在:社区媒介演进中的人媒融合

    聂远征孙涵阅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物质形态为视角审视社区媒介的演进与发展程度,可以发现社区媒介实现由实体物向智能物的跨越式演进,经历了"实在之物""无形之物"和虚实相生的"智能之物"三个历时性阶段.在社区内人与媒介交往关系中,呈现出媒介在社区日常生活中关于"物质在场"的嬗变,各阶段由受媒介实物之困的"物我两望"状态、非物隐喻中的"数字可见"状态,以及"物"重新复归于媒介和社区中所形成的"具身共在"的社区深度媒介化交互状态."物"的变化作为社区媒介系统中的动态元素,其存在、隐匿和复现,牵动着居民主体性的逐步递归,对社区传播和"人—媒介"的实践关系进行了形塑、规治及再创造.

    社区媒介物质形态媒介物具身

    "忠实地描述"和"批判地证实":马克思的新闻真实观与《新莱茵报》的事实核查

    夏琪
    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创办且主编的唯一一份报纸,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和实践的源头.该报在信息来源方面注重使用第一手材料,善于根据多方信源多角度交叉验证新闻事实,使用措辞准确和言之有据的新闻语言,设立"更正"栏目纠正前期的印刷和事实错误.办报过程中,马克思并不追求过于理想化的绝对真实,而是把新闻真实看作一个过程,秉持"有机的报刊运动""动态真实""连续报道"的理念,通过"忠实地描述"和"批判地证实"的方式,不断维护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新莱茵报》不仅是洞察马克思新闻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历史见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真实事实核查《新莱茵报》"有机的报刊运动"

    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喉舌:《红色中华》批评性报道研究

    张兰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中华》批评性报道并非偶尔为之,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以及广大的通讯员是报道的主力.《红色中华》不仅是不良现象的揭露者,而且是纠偏匡正的推动者,形成了"发现问题—回应批评—正面宣传"的独特批评机制,为苏维埃成为廉洁政府、动员民众投入参军参战及建设苏维埃作出了积极贡献,将报刊的宣传、鼓动和组织功能发挥到极致.这种源自苏联的党报理论被中共及其领导的党报熟稔运用,体现了中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

    《红色中华》批评报道党报理论中央苏区

    国际精准传播的内涵特征、方向立场与能力塑造

    周建新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传播任务日益繁重,对于国际精准传播的语境梳理、内涵探析、路径选择应及时跟进,在国家战略实施、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等多个层面都显得日益紧迫.在建设国家战略传播体系的大框架下,国际精准传播应始终将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基础,以能力提升为核心要义,使得国际传播工作目标更明确、传播方式更先进、传播效果更有力.在此基础上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精准传播体系,一方面要以明确的行动立场为方向标,站稳国家立场、人民立场、人类立场;另一方面要以能力锻造为落脚点,着重提升多主体协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共情传播能力、故事讲述能力、议程设置能力和潮流引导能力.

    国际精准传播内涵特征方向立场能力塑造

    从博尔丁到安霍尔特:国家形象的非竞争性理论研究——兼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的建构

    郭毅宋昕怡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形象研究与实践长期被现实主义的竞争性话语主导.然而当博尔丁发明"国家形象"概念时,它却是非竞争性的概念.博尔丁将对国家形象的分析引入国际政治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和平的可能性.尽管国家形象理论与实践一度背离了博尔丁的本意,但安霍尔特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实践困境中走向对非竞争性理论的复归.非竞争性理论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提供了中西对话和想象空间.

    形象宣传国际关系全球化

    当人工智能拥有想象力:从后人类媒介到新文艺复兴

    常江王鸿坤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进化出"想象力",媒介文化也拥有了新的演进方向.从技术原理来看,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的自动化视频生成机制包括人机对话、自主涌现和叙事转化三个层次,建立起同时涵盖对客观世界进行模仿、仿真和拟像的完整媒介再现体系,这意味着它已经获得了与一种人类想象力极为相近的文化势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关键技术类行动者使数字媒体生态发生感官转向,通过将人类经验结构剥离其原始参照系的方式制造了全球媒介文化的后人类状况.不过,后人类媒介文化的离身性和自我指涉性特征也为人本主义的媒介行动和艺术生产预留了空间,呼唤旨在反拨机器逻辑、激活人类在各个思想范畴创造力的"新文艺复兴".

    生成式人工智能后人类Sora传媒艺术人本主义

    话语框架与话语操控:论印度主流媒体对华舆情建构策略

    刘倩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破解印度对华舆情传播的内在逻辑,需要重点从话语框架与话语操控两个维度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分析印度主流媒体的话语建构策略,助力中国有针对性地提升国际话语权,进而走出形象传播困境.印媒对华舆情建构的话语框架和话语操控分别为压力框架、解释框架、友好框架、对立框架以及"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脱钩论",通过物质性结构的表层推理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观念规则共同构造合法化的"自我"与非法化的"他者"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

    印度主流媒体话语框架话语操控舆情建构中国形象

    加速社会中的减速地带:综艺怀旧的记忆生产与文化景观

    胡智锋祝明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加速背景下,智能视听时代各种新事物及文化产品也随之加速更新迭代.而与之相悖的对过去和历史"重返"的呼唤不仅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存在,相关主题及元素近年来在众多综艺节目的频现也标示着具有"诗意栖居"和"减速逻辑"意味的怀旧情结,业已成为当代传媒艺术与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的重要景观.于内容生产而言,综艺怀旧从"旧"材料中做出"新"开掘,实现"素材增殖"效应,在调动公众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同时体现出其景观价值和消费价值.于观众而言,怀旧作为一种文化时态和社会心理串联着过去和当下两种视野,在"发思古之幽情"的文化调试中凸显其社会安抚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而如何把握怀旧在综艺视听节目中的实践尺度并处理怀旧与创新的关系,推动"旧"材料的"新"创造,是当下乃至未来创作的重点所在.

    加速社会怀旧素材增殖文化记忆综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