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

胡智锋

月刊

1007-8770

journalcuc@163.com

010-65779586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现代传播/Journal Modern Communication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刊物。旨在反映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被中介的真理":Sora对媒介相合性的追问

    曾白凌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Sora的虚拟(模拟)并非要制造虚假和非真实,亦非对人的智能与言行的仿真;相反,它具有"数学因素",借助数据,以非人类(机器)的视角,揭示物理世界真实性被表征的另外一种可能.它表现为机器的知识生成性,影响和改变的却是人的认知能力与认知世界.Sora对媒介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出人不再是认知世界唯一的、不可或缺的中介."数字域"将独立于人这个中介,融合并超越人类经验,以另一种形式表征物理世界.它不仅延伸、侵蚀、融和人类通过语言建构的认知世界,也在建立一个以物的数据化和数据的物化为基础的新世界.Sora重现了柏拉图"洞穴寓言"的困境,重申了海德格尔对媒介"相合性"的追问.人类对真实性与正确性的追问,被数字召唤出来,人类认知面临数字技术的洗礼和检验.数字建构的认知世界将与人类已有认知世界相对应、相冲突、相验证、相独立、相形塑.这场对媒介真实性与正确性的追问即是世界性的,又是地域性的,更是人类个体性的;它将全面引爆人类认知向数据转向的革命,带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广泛、最深刻、最持久的认知战,重塑人类整体认知和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

    媒介数字域生成性相合性

    赛博格身体何以成为我们的本体?

    石涎蔚
    11-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体在历史上长期受到贬抑,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身体要么被看作低下和累赘,要么被视为一部可以拆卸的机器.直到尼采、德勒兹、福柯,身体才获得前所未有的力量,身体成为力、精神、知识的来源,成为我们的本体.进入20世纪晚期,哈拉维继续推进身体的本体地位,并且注入了技术的成分,使得原本纯粹的肉身变成赛博格身体.赛博格身体成为我们的本体,并且带着跨界、去起源、去二元论、去统一身份和符号/隐喻的色彩.

    身体赛博格本体论理性主义

    赛博格读写:数智时代的人技交融与媒体生成——基于软件实践的经验视角

    杜丹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如今由不断升级的软件定义,并决定赛博格读写与媒体内容的生成.以软件的数字模拟、算法扩展和概率生成为出发点,借助后现象学理论审视这一现象,赛博格读写体现为人与软件的三重交融."人—软件"的中介化读写以界面隐喻的方式开启单一媒体的数字化,为媒体内容铭刻上数据结构;"人+软件"的复合行动数据化海量多媒体,动摇了内容生产与分发中人的主宰地位;"人/软件"混合体用数据驱动媒体内容的深度杂交与概率文本的涌现,形塑自动运行的超媒体.数智时代的赛博格读写彰显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交织,不仅塑造信息幻象,更会导致无限关联与有限认知之悖论.

    赛博格读写超媒体数据主义

    量身定制的记忆:平台年度报告的数字记忆实践

    曾娅妮徐杭艳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技术的更迭带动着记忆构建方式的变迁.数字时代,互联网应用平台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生产的年度报告成为用户的独特记忆实践,为个体带来了凸显个性化和仪式感的多元体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变革,平台年度报告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点.在内容生产中,平台以记忆共同体的身份,为用户盘点过往的使用痕迹和社交记忆,并通过个性化数据和形象标签为用户搭建起共通的情感价值.在年度报告的数字记忆实践中,用户唤起与回填了过往记忆,但也在量化数据形塑的压力之下,陷入了自我量化与层层比较的困境.面对记忆的偏离与错位,用户进行了自我归因,并尝试完成记忆主体的自我回归,找寻与平台技术协商和对话的空间.

    平台年度报告记忆数字记忆算法自我量化

    习近平国际传播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面向

    董小玉王雯雯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报告、致中国主流媒体的贺信中发表了一系列国际传播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当下的国际传播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论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历史经验,科学回应了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问题,形成了以激活中华文化因子为起点,以媒体融合为根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为目标等三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在这些论述的指导下,中国当下的国际传播须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构建"五位一体"的国际传播框架,并建立起"数字技术+中国理念"的驱动机制.

    习近平重要论述国际传播文化传播动力驱动机制

    中美主流媒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分析——基于《中国日报》《纽约时报》的报道

    宁海林常誉维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型为理论框架,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新闻标题方面,《中国日报》突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性价值,而《纽约时报》刻画强势中国形象;在主题内容方面,《中国日报》表现中国式现代化维度广泛,《纽约时报》则以中国军事现代化贯穿于其中;在话语形式方面,《纽约时报》影像信息远多于《中国日报》,但多呈现欠发达地区的百姓生活样态;在报道框架方面,《中国日报》广泛采用发展成就与合作交流的报道框架,《纽约时报》则以冲突质疑框架为主导.分析导致中美主流媒体报道中国式现代化呈现明显差异的原因,并基于三维话语分析模型对我国主流媒体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效能提出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三维话语分析模型国际传播《中国日报》《纽约时报》

    海湾阿拉伯国家对全球安全倡议的认知图景分析

    江璐其乐木格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面向世界提供的一大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为有效化解世界安全困局,构建集体安全提供了创新视角和务实方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海湾国家在广泛引用中国官方信源的基础上,从倡议所体现的中国大国责任、阐发的安全治理新模式、具有的对维护地区安全的意义以及倡议的实现路径四个方面充分把握其科学内涵,总体对其持客观中立和正面积极态度,体现了中国与地区国家共同面临的全球安全挑战、海湾国家对安全自主的探索和治理观的调整、中海深厚的合作基础以及倡议与海湾各国综合安全需求的契合度.全面勾画和剖析地区国家对倡议的认知图景有助于双方形成更多安全共识、加强中国在该地区话语权建设,而围绕倡议展开的多项合作则可成为促进中国同该地区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新锚点.在深入推进倡议在海湾国家的接受度、加深海湾民众对倡议理解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倡议与各国的具体对接情况,也要加强差异化、分众化、精准化的对外传播.

    全球安全倡议海湾国家中阿关系涉华舆情安全治理

    美国媒介认知竞争实践与中国应对

    沈浩任天知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武器化时代,信息载荷与舆论角力共同塑造认知竞争环境,不同价值体系国家驾驭人群思维干扰社会认知以达到战略传播制胜的目的,美国借此占据优势地位.国际关系变动影响认知竞争格局,多元社会文化拓展认知竞争题域,传播技术迭代重塑认知竞争形态,新媒体重构多样化认知竞争方式.为使认知竞争致效,中国还需以认知测绘驱动精准传播战略实践,健全高效传播链路,强化认知塑造投放策略,基于区域国别传播生态构建立体传播矩阵.

    新形势媒介武器化认知竞争战略传播

    从全球问题到议题政治:全球性议题的脉络、谱系与议程设置

    陈薇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性议题是一种全球化空间与社会化议题的交叠,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既是多国协同的跨国行动,也是基于议程设置的社会建构与话语实践.最早进入研究领域的学理概念是全球性"问题"而非"议题",探讨议题设置的内生逻辑实为研究"作为问题的议题"是如何被识别、被凸显,直至在跨国协作中成为"议题政治".研究尝试在全球学的溯源中勾勒全球性议题的知识谱系与学理地图,从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取径来探究"成为议题"的脉络和逻辑,在此基础上,将议题设置视作跨国情境下关联建构与共识导向的全球治理实践,并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提出议题设置的可能途径.

    全球性议题社会建构全球治理议程设置

    中国奇幻电影的发展与空间意识的拓展

    周星方力
    88-9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奇幻电影的概念与类型历来众说纷纭,但其影像中的空间意识与幻觉境象却值得探索,其所展示的异于现实的奇幻影像始终伴随空间意识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艺术创生.尽管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奇幻电影受到好莱坞奇幻大片的极大影响,但在不断地探索、演化、实践中,也开始形成有别于西方模式而独具中国特色的空间建构.一方面,它不断运用大量电脑虚拟数字特效进行内部空间的场景搭建;另一方面,它又在叙事空间的呈现上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和民族风格,承托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历史与神话传奇等主题,内蕴于故事的幻境空间之中.因此,中国奇幻电影发展至今已经需要对其空间及幻境的建造发展和意义进行深度分析.

    奇幻电影空间美学幻觉境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