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

胡智锋

月刊

1007-8770

journalcuc@163.com

010-65779586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现代传播/Journal Modern Communication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刊物。旨在反映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庆《新华日报》践行"群众路线"的缘由、路径与价值

    孙江刘岳麓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重庆《新华日报》有着明确的"群众路线"办报方针,其践行路径可归纳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论框架之下.在践行"群众路线"后,重庆《新华日报》不仅助推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观念的形成,而且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良好形象.重庆《新华日报》对于"群众路线"的践行和相关理论的成形有着时间上的同步性,因其并未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传统模式,而是按照不同时期党对"群众路线"的理解进行实践,最终形成了"群众路线"的办报方针.

    《新华日报》办报方针群众路线实践

    作为关系拓扑的手机地图:技术、空间与文化三重维度的透视

    赵红勋王飞
    12-2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移动互联技术深度嵌入日常交往结构的过程中,手机地图经由地理信息、遥感技术以及定位系统的多元组接,重塑了主体间的拓扑关系网络.手机地图的关系拓扑网络主要通过技术、空间与文化等三重维度进行体现:搜索、导航、个性推荐等技术物语构建了手机地图的拓扑基质,为人际交往实践的生发铺设了基本座架;科学空间、类型空间以及心理空间合力搭建了手机地图的拓扑结构,促进社会关系的多维延展;社区、地方和消费的文化想象激活了手机地图的关系拓扑意义,加速了媒介化关系生产的当代转向.手机地图的关系拓扑所展陈的社会关系图示,映射着资本话语的无形渗透.

    手机地图关系拓扑技术空间文化

    纸媒依恋:物质性与像似性观照下的纸书阅读价值分析

    谢妍妍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纸质图书作为一种既有身体又有思想的象征物,将无形的意义蕴藏在有形的物质形式之中,借助具有特殊情感价值的审美外表,通过"物的力量"透过"像似"主动发挥了作用,让读者通过触摸、审美和感受的方式从表层美学直抵文本的深层意义,并最终对纸书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媒介的依恋与偏爱.

    物质性像似纸质图书数字出版阅读价值

    来华留学生中国社交媒体使用与文化适应研究

    杨凤娇蒋欣雨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外交流持续增长,留学人员往来频繁,文化适应成为来华留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如今多元媒体环境下,来华留学生拥有了更多主动选择的权力,还能以社交平台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呈现出新媒体时代文化适应的新特点.从整体媒介环境出发,探究来华留学生中国社交媒体使用与文化适应的关系,并基于新的发现拓展补充传播与适应的双向过程.社交媒体对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均有积极影响,但由于留学生自我定位、语言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中国社交媒体使用侧重点不同,适应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时,社交媒体并非全然只有积极影响,来华留学生在使用中国社交媒体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数字鸿沟与社交媒体倦怠等问题.

    来华留学生社交媒体文化适应

    "自主性"的再审视:流动老人互联网代理使用机制及其影响

    熊慧柴旭
    41-4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使用研究多聚焦"自主使用",忽略了通过他人访问互联网的代理形式.基于对数字融入理论预设的反思,考察流动老人互联网代理使用的机制及其影响.对厦门市28名流动老人的深度访谈表明,因与子女居住距离的远近,受访者分别通过完美代理人主导模式、临时代理人互补模式和社交圈代理人响应模式实现互联网的间接使用;除核心家庭成员完全代理会引发负面生活体验外,采取部分代理形式的受访者,无论其来源如何,均能导向积极影响.

    流动老人互联网代理使用数字融入社会融入

    中华文化短视频国际传播效果的组态效应研究——基于YouTube平台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陈刚刘灿威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短视频的国际传播效果,已成为我国实现精准国际传播的重要议题.基于海外头部媒体平台YouTube上的138条中华文化短视频,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短视频内容主题、标题长度、内容时长、语言表达及标签个数5个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传播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泛生活类内容柔性传播以及泛知识类内容隐性传播两种组态路径,揭示了中华文化短视频实现良好国际传播效果的内在机制.

    中华文化短视频国际传播fsQCA

    信息地缘政治博弈中跨国数字平台舆论风险的成因与应对——以TikTok遭遇的多起国际制裁事件为例

    陆泓承郑苏晖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跨国数字平台面临的舆论风险越发频繁、复杂,仅凭传统的商业、文化框架已经较难解释其风险来源,也难以帮助平台真正走出危机.从TikTok在各国所遭遇的多起事件来看,各国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对TikTok开展制裁的核心诉求主要聚焦于立场表达、控制与制衡平台权力等政治原因,这也决定了解读和分析跨国数字平台国际风险的基本框架.在信息地缘政治理论的视野之下,舆论手段之所以在制裁中会受到如此重视,一是因为其与传统制裁手段相比能更有效地打击平台的信任基础,二是因为其对于多方主体也更具可用性和便利性.然而,在信任博弈背后,事件反映的实质是平台模式垄断性和公共性的二元对立矛盾在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背景下的进一步激化.未来应对风险需要充分认知风险来源,重视和巩固平台信任资源,革新跨国数字平台的所有制形式,积极推动跨国数字平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机融合.

    跨国数字平台信息地缘政治科技制裁TikTok事件

    戏剧中的共和观念:"布鲁图斯"在16-18世纪英国与法国的政治传播研究

    苏颖田央央
    6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传播通过传播形式达成政治性目标,即形成政治权力的观念之维——意识形态.戏剧,不仅是剧作家个人观念的表达,亦是社会中民众观念的集中体现.在英国现代国家建构前期,莎士比亚对布鲁图斯的戏剧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性的政治洞察.光荣革命前的一个世纪,英国社会已经初步生成了后世意识形态的内核理念.在法国现代国家建构之际,伏尔泰对布鲁图斯戏剧的改编呈现出法国独有的反抗性与悲愤感,并以颇具法国趣味的父权叙事、伦理冲突框架进行故事编排,这些传播特性在法国大革命中进一步激进化.英国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政治之公民服从目标的达成,具备大众生成的性质.意识形态的形成需要辨认事先存在于社会之中的观念,观念影响智识性的政治思想,进而可能简化为意识形态表达.如此,政治传播才能实现自发传播.法国案例则表明,政治传播有必要克服现代性政治中因传播泛化而可能导致的阴暗面.

    政治传播意识形态布鲁图斯共和

    文生视频技术如何影响影视创作与审美接受——以皮尔士三元模型为框架

    张蓝姗方格格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生视频大语言模型Sora带来了 一个"泛视听"时代,也开启了影视领域人机协同的新质生产力实现路径.文生视频具有"矢量化"再生产特征,具有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创作水平.作为一个开放的艺术文本,它有助于启发创意,降低视听创作、审美的门槛,但也带来了虚拟与现实的混淆、"拟像"环境下真实性的缺失以及内容同质化等风险.在厘清文生视频技术认知逻辑的基础上,重新规制AI创作的伦理边界与人的主体性责任成为数智时代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皮尔士三元模型Sora文生视频AIGC

    从1到N:中国电视节目演化博弈论

    陶冶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境外电视节目模式大面积依托国际节目交易体系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成为长期困扰学界和业界的难题,而近年来我国研发出一些能够反哺全球市场的原创节目,令人欣喜.从演化博弈的视角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进行观察,核心是将电视节目视为生命体,其通过大量试错的反复博弈,最终达到演化博弈均衡状态.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发现,中国电视节目出现了内容与版权、制作与播出、节目与互联网三重关系的演化博弈,并最终呈现出一种"从1到N"的创新.这种中国式创新的模式,依托于类型节目物种演化、跨类型节目基因杂交演化和族群式演化三种方式,实现中国媒介生态下的"自然选择",并突破固有体系的束缚,从而进一步为中国节目模式反哺国际收视市场提供中国方案.

    电视节目模式演化博弈国际节目交易体系从1到N中国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