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互联网图像中城市意象的"再现"——以长沙为例

    王雯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图像拓展了城市意象的认知方式与途径.然而,网络媒介不是中性的,互联网图像背后隐喻了构建者的意志,对城市起着"再现"的作用.通过对图像内容的分析,从互联网"再现"的城市意象类型、意象符号和意象结构,探究图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机制与社会关系.以长沙为例,选取官方网站和社交网站上的图像为研究样本,对比与分析发现,两类网站"再现"的城市意象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官方网站对城市形象定位明确,社交网站则更多元.两类网站共同塑造了长沙"湘江风光"与"娱乐与消费"的意象特征.

    互联网图像城市意象再现长沙

    小城镇社区街道空间内老年人驻留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青冈镇为例

    董毓兵袁逸倩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街道是衡量社区环境的重要指标.街道空间的诸多性质,例如形态及特征等都会对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论文着眼于目前关注度较低的北方小城镇这一研究层面,选取典型社区中的街道空间,运用因子分析和描述性统计法,对空间中影响老年人驻留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影响驻留行为的因素为空间的可达性、位置、人流视线及设施.其中,可达性高、邻近住宅建筑、人流量大、视线开阔以及具备完善空间设施的街道空间对老年人驻留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可为小城镇社区户外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老年人驻留行为小城镇社区街道空间量化研究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协调度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基于15个副省级城市的数据

    刘琼郭俊华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构建"市民知识化—技术智能化—治理智慧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及障碍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5个副省级城市的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各城市的子系统障碍因子不同;市民知识化耦合协调效果较差,其指标层障碍因子是市民知识文化水平和信息技术支付能力;技术智能化是影响整体耦合协调关系的重要因素,其指标层障碍因子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技术安全水平;根据指标层障碍因子分布,15个智慧城市可分为治理—技术阻力型、治理—市民阻力型与市民阻力型3种类型.最后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市民、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耦合协调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智慧城市市民信息技术城市治理耦合协调

    宜步行化导向下的伦敦街道治理解析与启示

    周梦茹魏寒宾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步行出行不仅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也可带来经济效益与健康发展,"宜步行化"逐渐成为国内街道治理主要目标之一.伦敦在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宜步行化街道空间治理体系.研究首先梳理了伦敦街道空间的宜步行化转向;其次解析了伦敦宜步行化导向下街道治理的多元—多层级制度体系、需求分析优先的空间措施,以及系统性支撑策略;最后基于我国国情,尝试从体系构建、原则确定、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改善策略.

    宜步行化街道空间行人优先空间治理

    非正规性视角下城市非正规住区与就业研究溯源与辨析

    甘欣悦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新阶段,我国大量城市非正规住区和就业面临包容性治理的诉求;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非正规治理模式的多样性缺乏理论认识.非正规性作为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可对上述问题做出理论和实践的回应,但目前在我国城市研究中还较少探讨.通过对非正规性研究领域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证综述,认为该领域在对非正规住区和就业二元化、边缘化的固有认识提出批判的同时,在其产权、制度和治理3个方面提出了新认识.这对于解释非正规住区和就业治理机制,提出包容性的、可持续的治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要从理论本土化、政府治理、研究对象扩展、创新产权与规划设计思路拓展该领域的中国研究.

    非正规性非正规住区非正规就业治理产权

    准公共产品视角下的经租房空间演变与利用对策——以北京老城为例

    李新建张玉晟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租房是1956-1965年私房改造时期国家经营租赁房屋的简称,后演变成为今日历史街区中直管公房的主要类型,是历史街区中建筑风貌的重要组成成分.文章通过对经租房的相关政策、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将其发展分为分割期(1956-1965年)、破碎期(1966-1978年)、重构期(1979-1991年)和没落期(1992年至今)4个阶段,揭示了经租房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文章认为在保证公众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经租房可为当前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重要抓手,并据此在恢复社会福利属性、清理不合理占用、优化资源分配和配套保障管理4个方面提出相应利用对策,为下一步直管公房的合理利用指明方向.

    经租房私房改造直管公房准公共产品

    基于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的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吕岩威王玲力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动态偏离—份额模型假定国家影响区域而区域之间不相互影响,空间模型考虑了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假设空间权重不随时间变化.文章综合考虑了"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两类因素,构造了基于可变空间权重系数的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山东省2008-2016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将测算结果与传统动态偏离—份额模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无论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产业,空间拓展模型与传统模型测算结果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说明空间拓展模型考虑了空间相关性,揭示了邻近区域对山东省的空间影响.与邻近区域相比,山东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整体上均具有一定的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其中第二产业优势最强,第一产业优势最弱.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提高第一产业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抢占价值链高端"的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传统模型

    城市开放度、资源约束与城市创新行为

    周勇郭烨琳吴海珍
    119-12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各城市创新方式差异化的原因,文章以2008-2017年间城市面板数据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开放度进行综合评价,实证检验城市开放度与城市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分别检验政府创新投入以及教育基础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开放度与两种创新行为的关系均呈倒"U"型;(2)政府创新投入促进了城市开放度与模仿创新行为的关系,但抑制了城市开放度与自主创新行为的关系;(3)教育基础削弱了城市开放度与模仿创新行为的倒"U"型关系,但加强了城市开放度与自主创新行为的倒"U"型关系.研究结论对城市开放度在不同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创新行为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城市开放度自主创新模仿创新资源约束

    城市治理与空间转型背景下上海遗产社区建设和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周详常婧超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当代城市治理与空间转型的现实背景出发,指出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逻辑已从以二维扩张为表征的增量开发转换为以多方参与为特征的存量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将由上海里弄构成的遗产社区选作观察对象,通过剖析遗产社区的基层治理议题和空间发展问题,尝试从社区建设和公众参与两方面探讨遗产社区治理与空间转型的发展方向.首先,将遗产社区置于上海社区建设运动中进行分析,指出遗产社区面临的3大问题并未在这场运动中得以解决.然后,尝试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回应,并通过梳理公共参与理论的演进过程指出,在上海的社区建设过程中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下有限度的公众参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基于此,在对上海基层社会治理情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社区共同利益的公众参与方式.最后,提出面向遗产社区3大问题的公众参与渠道构建方式,认为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治理逻辑需要在均衡各方权益并发挥各方作用的基础上重新组建.

    空间治理遗产社区社区建设公众参与多元利益主体

    文旅融合背景下宜兴丁蜀特色小镇的形象设计研究

    曹君肖一倩
    131-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