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AS理论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其周边公共设施的相互适应关系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宋会访屠正伟彭然杨永兰...
    1-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基于CAS理论,以武汉市主城区28个典型公共空间的居民拜访热度与周边8类公共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分析在城市公共空间复杂适应性系统中公共空间及其周边公共设施的相互适应性特征,提出"主体自我优化、适应关系优化、多单元协调优化"的适应性提升策略,并为所研究的28个典型公共空间中活力欠佳的公共空间提出适应性提升策略的运用方案.

    城市更新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设施CAS理论大数据

    北京垃圾处理场站的空间结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张舒怡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垃圾处理场站从边缘飞地逐步融入中心城区域,因此急需从城市空间总体性视角对垃圾处理设施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论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城市垃圾处理场站的空间演变,并进一步探究其与其他重要城市要素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垃圾处理场站的处理范围由城区近郊向远郊扩展,场站空间布局由单一功能的分散布局向综合功能的集聚布局转变;近郊圈的六环路周边成为北京大型垃圾处理设施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同时,垃圾处理场站与一级公路、居民点等城市要素在空间位置上临近,而远离城市治理中心.论文所研究的垃圾处理场站分布及发展演变规律对未来城市垃圾处理场站的空间位置布局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垃圾处理场站空间结构演变城市要素北京

    西安城市文化设施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赵璐张中华于国栋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文化设施布局是城市更新时期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现有研究主要围绕特定区域或特定类型的文化设施布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追求使用基于大样本数据的量化分析方法.但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是要创造一种基于文化认同与文化活动的混合使用模式,以实现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标.鉴于此,文化设施布局的研究应当深入探讨文化认同的影响,要以实现城市设施空间和功能复合为目标研究文化设施与其他设施的空间相关性.文章以西安市为例,以GIS技术、POI数据为支撑,研究城市文化设施布局特征,从文化认同和相关设施因素等方面研究其布局机理,发现文化认同是影响经营性文化设施布局的主要因素,商贸娱乐设施较易与文化设施形成多样化集聚.

    西安市文化设施布局特征影响因素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水平及与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陈玉娟周启俊瞿建平刘雪琴...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区域层面实现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均等化供给事关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文章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空间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浙江省89个区县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水平展开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总体上浙江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为橄榄形状分布,呈现"市辖区>县级市>一般县"的特征;不同等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水平分布具有协同性,并呈现多中心极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不同类型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水平空间分布差异化显著;各区县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水平在全局上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水平扩散区域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地区,中西部地区多为发展起步区域.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水平与人口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空间特征.

    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水平空间格局耦合协调浙江省

    近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服务设施配套与职住人口增长关系探究——基于多源数据的武汉实证分析

    牛强王思远周婕严雪心...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近郊区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受区域功能分化的影响,不同站点周边服务设施配套与职住人口增长情况存在差异,科学分析二者的匹配关系有助于提升近郊区轨道交通建设的开发效益和对人口的吸引力.文章以武汉市近郊区109个轨道交通站点为例,首先基于POI和手机信令数据构建站点分类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聚类法对所选站点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型站点的关系特征与空间分布情况;最后结合分类结果建立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站域内服务设施对不同类型站点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根据服务设施配套与职住人口增长的特征,可将武汉市近郊区站点划分为高配套高密度居住高增长、中配套中密度就业中增长、低配套低密度职住低增长、低配套低密度就业低增长、低配套低密度职住低减少、低配套中密度职住高减少6种关系类型,其中低配套低密度职住低增长型为主导类型.②大部分站点周边服务设施与人口增长为正向关系,站域内完善的服务设施、适当的职住密度能够促进人口的快速增长.轨道交通的发展提高了通勤可达性,靠近市中心的大部分站点周边人口处于增长态势而郊区外围站点周边人口则处于流失状态.③商务设施密度对就业型站点有正向影响而文化设施密度对就业型站点有负向影响,医疗设施密度对职住减少型站点有负向影响.基于此,文章从人本视角对武汉市近郊区轨道交通站点的服务设施差异化配置提出策略.

    轨道交通服务设施职住人口聚类分析近郊区武汉

    基于知—信—行模型的城镇居民环境感知效应研究

    李欣卢烨鑫夏凤彭建东...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保护夫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公众意识的觉醒和王动参与对推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论文基于2010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建立了环境保护的知—信—行理论模型,探讨了环保态度如何在危机感的中介作用下对环保意愿、自感健康、环保行动产生影响,揭示了其作用路径和机制,并分析了人口特征、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当前时代背景下对相关环境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综合社会调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宜居城镇

    研学旅行视角下南粤古驿道活化保护研究——以西京古道为例

    李小琦赵建华卢丹梅蔡健婷...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粤古驿道是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和活化发展.从研学旅行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南粤古驿道研学现状,构建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互动机制模型,探讨二者内部互动机制与外部动力机制的因素及规律.依据互动关系模型以西京古道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从构建线性文化遗产研学空间体系、建立特色研学主题功能单元、开设"承旧引新"的研学体验形式3个方面提出南粤古驿道的活化保护路径,以增强南粤古驿道与研学旅行的互动融合.以研学旅行触发古驿道遗产活化,为南粤古驿道文化传承及沿线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活化保护西京古道

    批判性遗产研究视角下校园建筑遗产学生感知与保护态度研究

    曾娟熊诗琴刘原希林琳...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关注到传统遗产研究中社区主体失语问题,批判性遗产研究聚焦于多元主体价值挖掘与意义重构,尤其是为社区参与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现存大量城市校园社区,在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决策制定与保护实践过程中,忽视学生关键主体的价值,使得两者割裂无法"双利共生".以中山大学康乐园为例,从学生感知入手,探究学生遗产感知对遗产保护态度的作用过程及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特定遗产感知路径对价值感知有正向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参与意愿.遗产知识普及、入校时长、遗产特征等显著影响学生遗产感知与保护态度.据此为校园遗产保护与管理实践提供建议.

    校园建筑遗产批判性遗产研究感知价值认同中山大学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古镇环境风貌要素对游人活动影响研究——以乌镇西栅为例

    徐孟远兰静超
    62-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析古镇环境风貌要素与游人时空行为的关联,对古镇旅游目的地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研究选取乌镇西栅景区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百度大数据解析游人时空行为分布特征,综合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深入揭示游人时空活动强度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强度和交互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古镇环境设计和改造提出了建议.

    古镇环境风貌时空行为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广州市专业批发市场空间演化机制研究

    许世光李箭飞赖舒琳廖顺意...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业批发市场是枢纽型城市特有的商业业态.广州的专业批发市场在广州特殊城市地位和特有营商环境下,经过了复杂作用形成目前的空间形态,虽提供就业岗位但影响了城市的正常功能.厘清专业批发市场空间演进机制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转型升级政策.论文以区位、交通、人口、地价、公服、产业等作为影响因子,借助多元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广州专业批发市场在改革开放40年来空间演进背后的驱动机制,进而提出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广州市专业批发市场空间演化转型升级枢纽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