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轨道交通对旅游景点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李升朝黄花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西安市旅游景点、客运枢纽站、居民小区数据及公路网、公交线网、轨道交通线网数据,运用GIS网络分析法和ESDA空间关联性分析法,从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两个角度,探讨散客化背景下轨道交通在旅游景点公共交通可达性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铁显著压缩了城市的地理时空,景点可达性优化效果显著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以主城区为中心沿地铁线路方向轴向延伸的特点;机场及北客站的景点可达性受地铁影响最大,西安南站景点可达性最低且优化最少;地铁促使城六区所有街道升级为景点可达热点区域,对较偏远地区蓝田县和临潼区的优化效果有限,对于极偏远地区周至县难起到优化作用.

    轨道交通空间可达性GIS旅游景点

    "空间修复"视角下的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特征解读

    王一名
    82-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公共空间出现以来便经历着不断的变化.早期西方公共空间主要作为特权阶级开展"政治性"活动的场所.到了工业时代初期,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开始形成.而1970年代末以来,由于新自由主义和资本全球化的兴起,政府在公共空间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弱化.这些趋势造成了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特征的变化.文章讨论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特征的发展和转变,在此基础上透过大卫·哈维构建的"空间修复"理论视角,分析资本在城市空间中的扩张和固定过程对当代西方城市公共空间所产生的影响,并归纳出当代西方公共空间公共性所表现出的模糊性、复杂性和相对性特征,为我国转型期的公共空间治理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公共空间公共性特征空间修复大卫·哈维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品质居民满意度研究——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王勇崔景倪烨昭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承载着多元主体的社会交往与日常生活,其空间品质是环境质量与精神感知关系的相互映射.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从物质空间、历史文化以及心理感知 3个维度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空间品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路径、变量路径效应与满意度的关系特征、居民满意度特征,最后分析3个维度满意度差异性的成因.

    公共空间品质居民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苏州平江历史街区

    城乡价值的双向构建——从葛埭村活化样本探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发展模式

    杨敏马融马超越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二元结构从对立走向融合.30年来,中国城市的二次现代化进程:从核心城区建设到郊区化扩展,从郊区城市化到新城区发展,再从新城区崛起到城市带连接.城市化不仅仅是传统城市的命题,也是郊区乃至城市带之间传统乡村城市化的课题.城市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空间尺度、公共属性"包围"和改造传统乡村.乡村的根文化、生态文明、田园生活方式等在进入城市视野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融合方式.城乡相向而行,在相互的资源与资本的共性化过程中,实现了价值交换.

    双向构建价值活化互生

    "以人民为中心"的村庄整治撤并之路——基于对南京市村庄现状的调研和关于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宗仁
    103-10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推动农民进城带来了农村的空心化,对村庄进行整治撤并是必然趋势,论文对南京市农村人地关系现状开展调研,分析了农村存在自然村规模小、人均占地多、空心化日益突出等问题,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村庄整治规划的四大原则:尊重意愿、拉长周期、统筹城乡、科学分类,并创新研究了乡村空间规划编制中的村庄分类方法和对应整治策略,同时提出了实施村庄整治撤并的一些措施建议.

    以人民为中心农村空心化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村庄整治策略

    社区治理框架下社区康养发展的现实逻辑、困境挑战和路径选择

    陈社育蔡平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社区养老托育服务的重点是对身体健康的照护,对精神、社会、身体三维一体的全方位健康需求供给能力相对滞后、满足度低,需要社区康养的新发展予以支撑和保障.在社区治理的逻辑框架下,社区康养领域出现的照护服务、营养配餐、运动康复、适老化改造、金融、教育、宜居环境开发等新业态,既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也面临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标准不高、人才支撑不强、供需信息不对称、市场宣传不到位、社区公共服务不配套等诸多挑战,需要在创新治理模式、推进科技赋能、健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上实现突破.

    社区治理社区康养现实逻辑挑战路径

    基层智慧治理创新:内涵、成效与风险

    王泗通任克强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已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智慧治理创新不仅提升了基层精细化治理理念,还强化了基层"一核多元"治理模式,更是达成了重塑基层"立体化"治理机制的根本目标.从智慧治理实践成效来看,智慧治理在引领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倒逼政府治理改革以及提升基层"智治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在基层治理领域表现出较高价值的同时,也带来居民重要信息泄露、基层自治空间不断压缩以及社会结构可能解组的风险.由此文章提出应提升个体和组织的风险应对能力、构建多元主体协作化解潜在风险机制、借助政策实施防范智能化失范等防范基层智慧治理创新风险的优化建议.

    基层智慧治理基本内涵实践成效潜在风险

    英国大学空间落点的"小镇情结"与"镇学融合"机制研究

    钟一然胡小武
    120-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大学与英国的大学在空间落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的知名大学往往坐落于特大或超大城市,老校区通常占据主城区的位置;而英国的一些老牌知名大学很多落点在小镇,且小镇校区沿用至今.文章对比分析英国大学和中国大学分布城市的人口数量和面积,呈现英国大学落点的"小镇情结",通过回溯英国大学最初建校和选址的历史,探求英国大学落点钟情小镇的缘由,剖析"镇学融合"给英国大学和小镇的发展带来的优势,为未来中国新大学校区选址提供参考.

    英国大学空间落点小镇情结镇学融合

    基于DNA模型的城镇人地耦合框架及机理研究

    李效顺刘希朝和伟康倪衡...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市人地系统紊乱、"三生"空间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难题,文章借助DNA双螺旋模型,构建人类活动和区域空间螺旋交互耦合框架,通过理论类比揭示城镇人类活动与区域空间的格局和过程耦合机理,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思路.结果表明:①人类活动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支撑城镇人地系统运行,与DNA碱基互补配对决定生物的繁殖、遗传和变异具有较高相似性.②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变化、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扰动等人类活动要素分别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等空间要素耦合,要素之间通过具有氢键作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数据流连接.③城镇发展过程出现城市病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要素与区域空间要素的不合理配置,类似"基因突变".城镇化初期表现为要素缺失,城镇化中期表现为要素错配,城镇化中后期人地耦合从局地耦合向远程耦合转变,要素耦合逐渐协调.④新时代人地耦合研究可以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从内部要素耦合和系统交互耦合两方面开展定量测算.

    DNA模型人类活动区域空间人地系统交互耦合

    地域文化对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影响——评《视觉符号与城市形象设计》

    黄璞金秋月
    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