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社区尺度下空间对儿童健康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裴昱党安荣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关注健康与儿童友好日益成为趋势,但已有相关探索视角均较为独立而未集成统筹.文章聚焦城市社区尺度,综合循证理论的延展和健康城市研究的经验,试建构包括生理要素、外部环境要素、空间类型、具体规划设计维度在内的"四要素"概念框架概括空间对儿童健康的作用机理,并由此从儿童疾病和儿童保健两个角度完成对研究进展的综述,分别梳理形成了两个角度下的总体作用机理表征结果,并针对两个角度下相关研究分别重点关注的居住区和城市绿地两种空间类型详解各规划设计维度以空间为媒介作用于外部环境要素的机理构成.拟为城市社区尺度下儿童健康导向的空间优化工作提供集成化理论依据.

    儿童健康社区"四要素"概念框架规划设计维度

    国内外儿童友好型社区设计指南比对研究

    程冰党纤纤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已从地方实践发展为由国家在宏观层面上推进的城市建设目标,儿童友好性成为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文章对国内外4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儿童友好型社区设计指南进行了比对研究,以联合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框架为依据,着重分析了不同设计指南的指标在"基础保障""儿童健康发展"和"社区更新"3个主要维度上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解析了在选取设计指南中均占比最重的"儿童健康发展"相关指标的构成和侧重.研究总结了选取设计指南的共性和差异,从空间体系建构、阶段性建设目标制定以及指南等技术支持工具建设3个方面,提出推进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

    儿童友好社区空间设计指南比对研究

    儿童放学后户外活动场地偏好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

    张心悦韩西丽孙贵博张运崇...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深圳市初中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儿童放学后户外活动场地偏好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情况,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场地偏好及其他因素对MVPA持续时间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男孩、家与学校的距离近、采用积极通勤的方式上下学、放学后有长辈或同学朋友陪伴以及偏好使用学校运动场和商业设施门口的儿童放学后户外MVPA持续时间更长.男孩、居住在城中村、参加的补习班较多、放学后有长辈或同学朋友陪伴以及偏好使用学校运动场、宅旁绿地、社区广场和活动设施场地的儿童放学后户外MVPA多样性更丰富.最后结合调研结果对社区街道、活动设施场地、宅旁绿地、社区广场和商业设施门口提出环境优化设计建议.

    儿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场地偏好放学后深圳市

    健康城市视角下建成环境要素与儿童肥胖患病的关联效应研究——以大伦敦区为例

    孙昊成蔡纪尧郑屹
    22-2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肥胖是健康城市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当前相关研究缺乏对建成环境"致肥胖"机制的解析,导致健康城市规划难以有效干预.文章基于公开人口普查与兴趣点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建构建成环境与儿童肥胖关联效应分析框架,并以大伦敦区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伦敦儿童肥胖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城郊异质特征.通过将儿童肥胖特征范围与建成环境影响效应叠合,明确各地区儿童肥胖成因及未来规划改善方向.

    健康城市建成环境儿童肥胖健康城市规划

    基于老龄人口估算的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以扬州市区为例

    黄华明王丹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口提供适配的养老服务设施是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文章采用热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26个社区不同年龄段老龄人口进行估算,与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能力进行匹配分析,以提高养老服务资源供给精准度.得出主要结论:(1)将社区分为自理型、介助型、介护型3种主导类型,介护型社区主要分布于内城区、近郊区的拆迁安置区;介助型社区主要分布于外城区,以单位社区为主;自理型社区主要分布于近郊区,以新建商品房社区为主.(2)研究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老龄人口结构错位明显,表现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式养老机构、护理站等介护型养老设施严重不足,社区老年人助餐点等自理型养老设施利用率不高、吸引力不足.(3)应进一步适应不同社区差异化养老需求,建设"弹性"的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

    社区养老设施老年人口结构空间耦合人口估算扬州

    古镇空间生长及协同发展引导——以陕南古镇为例

    郝海钊陈晓键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旅游、政策驱动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古镇空间不断生长,承载着丰富地域文化的老区域及富有现代感的新区域共同形成当前城镇的风貌.文章首先以协同发展一般规律及古镇生长一般逻辑为基础,建构了古镇人地产协同发展的分析框架.其次以陕南古镇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土地、产业等方面对陕南古镇的生长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协同视角对人地产互动作用下的古镇发展进行检视.最后提出多主体协调下的社会发展策略、适应于自然环境的空间发展策略、基于精细化利用的产业发展策略以促进陕南古镇的协同发展.

    陕南古镇空间生长协同发展引导

    山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实践中的生态智慧及其启示——以宁德市四坪村为例

    冯于睿訾成相颜璐刘娟娟...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建省宁德市四坪村为例,解析山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实践中的生态智慧.从四坪村选址与布局、资源利用、空间治理3个方面分别归纳出"巧于因借"的地理观、"三生融合"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文化观与社会观3条传统生态智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传统村落空间实践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实践的启示:一是以"让自然做功"的形式实现低影响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生态基底;二是以要素的多功能化放大三生空间系统的协同效应;三是以低成本、低技术实现三生空间系统的高效运行.

    生态智慧山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实践启示四坪村

    浙江省古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蒋晗静包亚芳孙治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以浙江省1168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结合实地考察和GIS空间分析法,探讨浙江省古村落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浙江省古村落的形成历经起源、拓展、鼎盛、收缩、恢复和饱和的历史轨迹,总体上呈现自浙北向浙南、浙西拓展的时序特征;(2)浙江省古村落总体呈聚集型分布,具有以浙西南为热点区、浙东北为冷点区的两极化分布特征,各历史阶段古村落分布重心随拓展时序呈现由北向南、向西的迁移路径;(3)浙江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地形、水系等自然环境要素和经济、文化、交通、政策等社会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古村落时空分布形成机理浙江省

    基于多源数据的天津中心城区工业遗产活力度研究

    任彬彬王敬爽肖少英李建华...
    59-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津中心城区保存有大量的工业遗产,再生价值巨大,但在其再利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论文以工业遗产活力度为切入点,利用多源数据从工业遗产文化活力、社会活力、经济活力、人群活力等4个维度筛选指标.根据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工业遗产活力度量化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计算组合评价权重.研究结果表明,以海河为轴向四周扩散,工业遗产活力度呈下降趋势;工业遗产活力度越高,其知名度越高;其功能类型多为文化展览、主题休闲、创意产业园、开敞空间.根据工业遗产活力度的研究结果,从空间品质、功能置换、设施布局3个层面提出工业遗产活力度提升策略,希望以此增强邻里归属感,激发市民对工业遗产的兴趣,使天津工业遗产文化得以传承.

    天津中心城区工业遗产活力度多源数据

    空间可达性研究述评——基于土地利用和交通互动视角

    彭科李超骕欧阳虹彬肖艳阳...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空间可达性研究成果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鉴于该领域可达性概念内涵不断拓宽,研究问题类型不断丰富,有必要对其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论文从土地利用和交通互动视角对可达性研究进行述评,不但对可达性内涵提出更明确要求,而且指出可达性子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子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方法方面,以中外核心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期刊为载体,回顾2009-2018年这10年间可达性研究的总体进展,包括论文发表数量、刊物类型、研究技术方法、研究空间层面和对象等;在辨析可达性内涵基础上,回顾6大可达性相关主题下的热点问题,包括可达性与区位、社会经济属性、居住选址和房(地)价、交通行为、公共健康行为及公共政策评估等的互动关系问题.发现可达性研究领域未来仍然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做,其中最关键的3方面为:进一步探索可达性与体系内其他土地利用和交通要素的相互关系、继续优化可达性衡量方法,以及加强可达性作为规划政策分析工具的功能.

    空间可达性土地利用和交通互动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