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期聚焦: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

    金晓斌
    1页

    关于土地利用碳补偿的思考与展望

    蔡利民揣小伟向爱叶昕...
    2-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中和对低碳减排与增汇固碳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和其承载的人为碳排放均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优化土地利用是增汇降碳的有力手段.碳补偿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经济措施,同时也促进不同主体和不同区域间的公平性建设.基于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利用与碳补偿具有好的结合点能进一步促进碳减排.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在碳补偿、土地利用与碳源/汇、土地利用与低碳减排、碳排放与土地利用的公平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相关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对未来的土地利用碳补偿理论、方法与应用、发展模式与路径进行了探讨与展望,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更加科学和高效地服务于增汇降碳和协调发展.

    碳补偿土地利用增汇降碳土地利用碳补偿碳中和

    国土空间规划政策下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唐天君周华韩敏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规划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明显,进而对区域碳储量带来影响.文章以快速城镇化地区贵阳市为例,利用FLUS模型分别进行自然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两种情景模拟,探究各情景下碳储量能力.研究发现:①国土空间规划将实施至2035年,在平衡发展和保护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相比2020年,耕地保持稳定,林地面积增长32.61%,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相比自然发展情景可减少1.16个百分点.②在同一阶段,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减少0.24×106t,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情景碳储量增加6.37×106t,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实施在增强碳汇上作用显著,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其实施可以有效推进区域碳汇能力提升,支撑国家"双碳"政策落地.③模型研究法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中,应考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空间异质性,分区域模拟提升研究准确性.

    碳储量FLUS模型国土空间规划贵阳市

    城乡关联视角下的秸秆焚烧火点分布特征及其碳排放效应

    毛熙彦朱华玺鲍兆祥胡羽晴...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秸秆焚烧问题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发生转型的产物.城乡关联视角有助于理解秸秆焚烧问题的成因,为精细化治理奠定基础.文章基于SatSee-Fire数据集,以耕地为掩膜提取2014-2021年全国秸秆焚烧火点,综合焚烧概率、作物产量、谷草比、排放因子、综合利用率等参数估算秸秆焚烧的碳排放量,应用STIRPAT模型检验城乡关联对于秸秆焚烧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秸秆焚烧及其碳排放集中于粮食主产区,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形成以东北为核心,向外圈层衰减的核心—边缘结构;②人口非农化加速了秸秆从资源变为剩余,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提高了秸秆处理的机会成本,加剧了秸秆焚烧的负外部性,导致碳排放增加;③城乡关联对秸秆焚烧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南北差异.未来应积极探索通过城乡关联强化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实现分时分区、"禁""用"结合的精细化治理.

    秸秆禁烧碳排放城乡融合可持续

    长三角地区县域碳收支时空动态及碳平衡分区

    赵栋刘笑杰金晓斌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收支核算及碳平衡分区对于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三角地区301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引入碳补偿率、碳平衡压力指数、碳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等方法探究2000-2017年长三角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平衡分区,并提出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碳补偿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体呈先急剧上升后高位波动的演变趋势,由2000年的5.6亿t增长至2017年的15.6亿t,区域碳排放差异程度呈缩小态势,高碳排放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②长三角地区植被固碳功能在抵消当地能源碳排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空间异质性较大;③长三角地区碳平衡压力呈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变化态势,县域碳补偿率呈递减趋势,平均补偿率为68.5%,空间匹配较差;④基于碳平衡分析,将长三角地区空间划分为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低碳优化区、碳强度控制区及高碳优化区5类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县级不同功能区差别化碳补偿空间优化方案和低碳发展策略.

    长三角地区碳收支碳平衡分区碳补偿县域空间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森林资源碳储量评价方法研究——以梅州市为例

    邹朝晖张鸿辉吴佳平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评价森林资源碳储量,对助力碳中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论文联合多光谱和雷达遥感数据,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和相关分析,选取用于评价森林碳储量的遥感因子.采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构建了森林资源碳储量评价模型FCSEMGWR和FCSEMOLS.研究结果表明:红边植被指数和树高因子均与碳储量显著相关,是估算森林碳储量的关键变量;FCSEMGWR的拟合效果(R2=0.65)优于FCSEMOLS,表现出较好的空间非平稳性(Moran's Ⅰ=-0.0023,p=0.4291);梅州市森林资源碳储量集中于[35,50]t/hm2,总体呈现盆地低、山区高的空间分布特征.

    多源遥感森林资源碳储量模型评价地理加权回归

    "内核—外缘"系统视角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与策略研究——以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为例

    郭斌应苏辰闫怀树葛磊...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利用格局的有力抓手之一.为服务于行业管理与地方实践的现实需求,全域整治的模式研究势在必行.但全域整治较传统土地整治在覆盖范围、类型要素、作用机制等内涵上有较多区别,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存在较大的不适用性.因此,文章基于"内核—外缘"系统视角解析了全域整治模式,并以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总结了全域整治典型模式与实践策略.研究表明:(1)全域整治模式本质上是"内核—外缘"复杂系统,其中内核系统包括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外缘系统包括经济、社会、区位和环境因素.(2)案例区全域整治模式为"以产促整、三生提质",即以产业振兴为整治核心,优化产业用地格局,提高产业融合水平与规模集聚效应,推动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治理,统筹实现"三生"空间的品质提升.(3)基于典型模式经验总结,提出了产业振兴、生活宜居和生态保护维度的实践策略.研究可为全域整治的地方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内核—外缘"系统理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研究策略研究宿迁市

    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空间演变解析以及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以七级古镇为例

    赵亚琛马冬青张兵华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聚落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饱和度层级分析的方法解析古镇聚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特征,总结了七级古镇的空间发展演变规律,揭示了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空间演变发展的直接动因、核心动因和内生动因,提出基于文化传承、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和空间传承的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以保障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空间适应性、可持续性的稳步发展为目标,提出发展策略,以期对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的发展提供指导.

    鲁运河七级古镇演变规律动因解析策略研究

    青岛历史街区的价值再现与转型发展

    赵建军高啸峰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青岛历史街区集中连片,13个历史街区有12个集中分布在老城区,这些历史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肌理和空间格局,成为青岛宝贵的财富,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青岛部分历史街区发展停滞甚至衰退.随着青岛地铁和海底隧道的开通,青岛城市空间正在快速重构,在这种背景下,急需重新评估和再现历史街区价值,推动历史街区转型发展.从价值评价视角对青岛历史街区的更新过程与发展演化进行评述;基于对青岛历史街区价值的系统建构,构建青岛历史街区多维价值评价体系.从生态、物态、形态、居态、职态、业态、神态和文态8个维度,构建青岛历史街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青岛历史街区全息数据库;经过对75个二级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和12个历史街区各个主成分的得分分析,揭示各个历史街区在8个维度的结构性特征和突出性问题;利用提取的7个有效主成分,对青岛12个历史街区进行聚类分析,对青岛历史街区进行类型划分与特征归纳.在对青岛历史街区演进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青岛历史街区价值再现与转型发展策略.

    历史街区价值再现转型发展聚类分析演进机制

    基于POI数据的体育中心周边环境演变研究——以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为例

    刘莹王欢殷青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中心的选址规划对城市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其外延周边区域具有显著影响和推动.基于哈尔滨4区3年POI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探讨体育中心周边环境的演变特征与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周边整体呈现单侧集聚演变特征;(2)半径3km范围的各类POI呈现带状集聚、单核集聚、散布或平摊型分布及变化规律,且存在明显功能分区;(3)周边用地功能由特定类型集聚趋向多元混合,主体育场半径1km范围内以生活属性为主,是体育中心辐射效应最强的核心区.

    体育中心POI数据周边环境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