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空间句法的民俗文化街区意象分析与营造策略——以新疆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为例

    于洋蔡旭东胡洁谭新...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俗文化街区凭借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等优势,成为城市更新和文旅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但粗放式开发与均质化营建导致众多民俗街区的地域文化消逝、街区意象模糊.面对这一共性问题,文章选取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核心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量化分析该街区的意象要素,解构其生成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营造策略.结果表明,基于空间句法的分析能为民俗街区的意象营造提供参数化支撑,建议从街区空间构型与空间视觉设计两方面提升民俗街区意象的营造.

    历史街区旅游轴线地图视区分析

    旅游目的地媒体叙事传输对出游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歌曲《成都》为例

    丁春媚陈媛媛刘培学张建新...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行媒体内容对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和吸引力提升起着关键作用.文章以歌曲《成都》为案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基于叙事传输、地方依恋、出游意向等变量,探究了旅游目的地相关媒体内容影响潜在游客产生出游意向的过程机制.结果表明:①潜在游客能够被媒体内容传输到故事所在的虚拟世界,体验故事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情感,从而产生出游意向;②地方依恋在叙事传输影响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③个人的幻想特质水平和对内容匹配度的感知积极影响潜在游客被传输的程度.研究结果为旅游地内容营销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参考.

    内容营销媒体旅游叙事传输地方依恋出游意向

    苏南旅游小城镇"三生"空间韧性评价

    郑皓秦瑜邱德华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小城镇成为我国特色小城镇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同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物质投影,成为旅游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苏南旅游小城镇"三生"空间呈现失调问题,文章尝试运用韧性理论,构建"三生"空间韧性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分类施策,推动"三生"空间有序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旅游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韧性理论旅游小城镇"三生"空间韧性评价苏南

    基于活动链与游客心理的县域旅游出行方式选择

    刘培过秀成王树盛卢瑞颖...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南京市溧水区的县域旅游出行调查问卷,构建了双层Nested Logit模型,分析旅游活动链属性、游客心理偏好对县域旅游出行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好舒适性的游客易选择私家车,偏好快速性及便捷性的游客倾向选择地铁,偏好经济性的游客会选择地面公交;出行距离和同行儿童数量的增加以及对舒适性的偏好均会对公共交通选择产生负向影响.研究认为,县域旅游交通改善可从丰富县域自驾游主题线设计及构建高可达性和舒适性的旅游公交服务网络展开.

    县域旅游交通出行选择NestedLogit模型活动链心理偏好

    旅游人口视角下的区域人地协同关系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姚凯王航肖扬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通过空间治理来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于旅游城市类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思考也正在有序推进.文章以旅游人口视角切入,聚焦区域尺度下"人—地—经济"关系协同问题,以旅游大省云南为例,通过分析各县级行政单元常住人口、旅游人口、建设用地的空间错位问题,揭示大尺度国土空间的人地关系分异的空间格局.建议省级国土空间编制考虑地区属性的差异性,通过划定原生态旅游单元、特色旅游单元和州府强县单元等特殊政策区等方式采取差异化的规划对策,统筹全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资源配置,达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动态平衡.

    旅游人口人地关系协同国土空间规划手机数据云南省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旅游潜力评估及开发格局构建

    张赫陈阳徐莉韩挺...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活化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延续的重要途径,潜力评估是科学构建区域旅游开发格局的必要前提.文章基于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条件、交通可达性、资源禀赋等6方面入手,建立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旅游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组合赋权法和GIS空间分析法等,得到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旅游潜力等级水平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借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之间的潜在连通廊道,通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优化策略,最终构建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区域化集中连片利用格局.主要结论:①潜力水平等级结构呈现似"梨形"特征,具有中等旅游开发潜力的村落占比最少,等级结构不合理.②旅游开发潜力空间分布不均衡,"散状集聚"态势初显,安康地区呈"塌陷"状态.③结合旅游潜力特征及文化廊道提取,构建"五核三廊"的旅游开发格局.

    传统村落旅游潜力开发格局陕南秦巴山区

    融合ABM与博弈论的武汉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与优化

    胡宏伟施越楚王海军陶奕宏...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与优化工作一直是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遏制城市盲目扩张,促进资源结构有序重组.文章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从模拟角度探索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与优化方法.考虑不同微观主体的偏好与目标,将多智能体模型(ABM)与元胞自动机(CA)耦合,初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此基础上,引入基于博弈论的城市开发生态冲突耦合协调机制,实现划定结果的优化.研究表明:基于ABM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可以深度刻画微观层面的智能体决策行为,且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智能体具有不同的偏好与目标;优化后城市用地面积为519.32 km2,新增城市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边缘,呈点状填充式扩展,且主城区外已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卫星城,如黄陂前川、新洲邾城等.文章的研究从开发与保护的视角出发,旨在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城镇开发边界博弈理论多智能体模型(ABM)城市模拟武汉市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刘兆德高曙光姚士谋张鑫...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其他统计数据,挖掘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特征,考察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研究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区内差异大于区间差异;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国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率呈下降态势;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趋势明显加强,设市辖区对城镇化增长的拉动率高于县/市;集聚态势不断增强,6个城市群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对东部沿海城镇化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投入强度和联系水平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依然存在,而创新能力提升将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

    城镇化水平时空特征影响因素东部沿海地区

    浙江省精品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黄晓芬白鸥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品村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范本,探究精品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浙江省1500个精品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精品村的空间布局,并采用地理探测器与GIS叠加分析法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整体空间分布上,精品村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聚"的分布特点,多分布在公路网密度大、人口规模大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性.②空间分布密度上,整体呈现多中心组团的分布格局.其中在不同时期精品村分布的聚集中心由浙北向浙南、浙西向浙东变化,聚集程度不断提升,在2019年达到顶峰,2020年又逐渐降低.③区域分布上,精品村在浙江省市级行政区域上分布不均衡,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在人口数量多及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集中分布.④空间关联上,精品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呈现东部热、北部冷的特征,空间分异显著.⑤影响因素上,浙江省精品村的分布格局受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两大因素的影响,在海拔500 m以下、水源丰富、交通通达性高、节事活动及旅游资源丰富等条件下精品村的分布较为密集.

    乡村振兴战略精品村空间格局地理探测器影响因素

    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更新路径的比较研究——以日本、新加坡住区更新实践为例

    王翔金承协范悦张琼...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大规模老旧住区更新实践的持续推进,住区户外环境的改造仍处于从单一的环境整治向综合性改造转型的探索阶段.日本和新加坡的住区更新计划开展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从前期组织策划、设计决策到多方参与实施运维的更新路径,文章调研并总结了日本和新加坡开展的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更新实践活动,通过比较更新的实施模式、实施主体和实施路径等,探讨不同更新实施框架下户外改造的特点和成效,为我国现阶段户外环境更新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转型提出参考策略.

    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更新策略比较品质提升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