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邓军

双月刊

1000-8527

xddz@cugb.edu.cn

010-82322463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

现代地质/Journal Geo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据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本刊2008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为1230和1.220。在32种地质科学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11位和12位。《现代地质》是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最新地学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油气地质、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等。目前本刊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北克拉通胶莱盆地马山地区粗面英安岩磷灰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朱拓何登洋黄雅琪邱昆峰...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莲—青岛—烟台断裂是胶莱盆地重要的控盆断裂之一,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主要由牟平—即墨断裂和桃村断裂等多条NNE向断裂组成.前人研究表明,五莲—青岛—烟台断裂运动学转换历史先后可划分为晚侏罗世左旋走滑、早白垩世伸展断陷和晚白垩世—古新世右旋走滑三个阶段,但其新生代右旋走滑事件的持续时间仍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表明,区域上同尺度断裂走滑运动温度为550~650 ℃,显著高于磷灰石U-Pb体系封闭温度(350~550 ℃),因此磷灰石可能是记录五莲—青岛—烟台断裂右旋走滑的理想对象.本文选取胶莱盆地马山粗面英安岩中的磷灰石进行U-Pb年代学研究,拟约束五莲—青岛—烟台断裂的右旋走滑持续时间.磷灰石U-Pb年龄为(64.1±3.7)Ma,明显晚于早白垩世寄主粗面英安岩锆石U-Pb年龄(119.3±1.6)Ma,表明自早白垩世以来磷灰石至少经历了一次热事件导致其U-Pb同位素体系重置.早白垩世以来,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古太平洋板块由NWW向俯冲转变为NW向俯冲,导致了古新世胶莱盆地N—S向拉分和牟平—即墨断裂右旋走滑.因此,本文认为马山粗面英安岩磷灰石U-Pb年龄记录了五莲—青岛—烟台断裂右旋走滑热事件,表明其右旋走滑可能持续到古新世.

    磷灰石U-Pb年代学粗面英安岩五莲—青岛—烟台断裂古新世右旋走滑

    锡霍特—阿林造山带那丹哈达地体四平山金矿床成因与构造背景: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和流体地球化学制约

    何云龙张国宾杨言辰冯玥...
    128-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龙江省虎林市四平山金矿床位于那丹哈达地体东部,为该地体中规模最大的金矿床,已探明金资源量5.8 t,矿体赋存于四平山组硅质岩、硅质角砾岩以及大塔山林场组流纹岩中.为了进一步厘定成岩成矿时代,阐释成矿过程,查明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本文在四平山金矿床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以四平山组硅质岩、硅质角砾岩和大塔山林场组流纹岩为研究对象,开展赋矿围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主微量组成测试,以及含金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大塔山林场组流纹岩(SPS-H-002、SPS-H-009)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34±1)Ma和(123±1)Ma,金矿化时代略晚于流纹岩的成岩时代,属于早白垩世晚期;硅质岩和硅质角砾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富集Cu、Ni、Ba元素而贫Co元素,ΣREE含量较低,轻重稀土分异程度不明显,具有铕正异常,形成于热水沉积作用;流纹岩具有高硅、富铝、贫钛锰磷和低Zr含量,为亚碱性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无铈异常,属于高分异S型花岗岩,可能为亏损地幔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大小介于5~12 μm之间,呈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状成群或孤立分布,均一温度为118.7~223.4 ℃,盐度为 0.40%~8.9%,密度为 0.84~0.97 g/cm3,捕获压力为 21.2~51.4 MPa,δD 值为-113.8‰~-84.0‰,δ18OH2O值为-3.1‰~2.2‰,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显示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的特点.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四平山金矿床形成于碰撞后构造背景,成矿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那丹哈达地体四平山金矿床锆石U-Pb同位素地球化学古太平洋板块成矿构造背景

    内蒙古南炮台花岗斑岩成因与构造环境: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元素组成制约

    刘青占蒋孝君王果李天瑜...
    15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多伦地区记录了强烈的早白垩世早期岩浆作用,构造环境的确立有助于解决其是受控于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还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上的争议.本文对多伦地区南炮台花岗斑岩进行了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元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花岗斑岩岩浆锆石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136±1)Ma,代表南炮台花岗斑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锆石εHf(t)值变化于-8.1~+1.9之间,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DMC)为1044~1680 Ma.南炮台花岗斑岩属弱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富SiO2(70.53%~72.72%)、富碱(K2O+Na2O=9.09%~9.48%)、贫 MgO(0.19%~0.39%)、Ca0(0.55%~0.67%)和 P2O5(0.19%~0.39%),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Cs和R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及Sr、P元素,其(La/Yb)N介于22.10~57.67之间,Eu负异常(δEu=0.38~0.52).综合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南炮台花岗斑岩为板内非造山伸展构造环境下的产物,属A型花岗岩,原始岩浆起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且存在幔源物质加入.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多伦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岩浆作用与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后的某个伸展环境有关,指示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向南东的影响范围已波及至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内蒙古东南部地区.

    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岩石地球化学地质意义

    甘肃青山堡中牌细粒花岗岩成因与构造环境:锆石U-Pb年龄和全岩元素组成制约

    陈耀新刘文恒王凯兴刘晓东...
    169-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首山铀成矿带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与阿拉善地块的结合部位,中志留世—早泥盆世受控于祁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而处于后碰撞伸展环境,然而关于龙首山铀成矿带在后碰撞伸展环境的结束时限尚缺乏精确的年代学约束.为此本文以该成矿带青山堡中牌细粒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据此探讨了岩石类型及成因、源区特征及构造环境.结果显示,中牌细粒花岗岩成岩年龄为(413.7±3.0)Ma,为早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岩石具有高Si、富碱及低CaO、MgO和P2O5的特征,A/CNK=1.01~1.04;富集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相对富集Th、U、Nd、K,亏损Ba、Sr、P、Ti等元素.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中牌细粒花岗岩应属于弱过铝质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中牌细粒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岩浆来源于下地壳,岩浆源区主要残留相为角闪石,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结晶分异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龙首山地区早古生代形成的岩浆活动按照时间可划分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452~438 Ma)和中志留世—早泥盆世(430~412 Ma)两个阶段,其分别对应于构造演化的俯冲阶段和后碰撞阶段.

    中牌细粒花岗岩高分异Ⅰ型花岗岩构造环境岩石成因锆石U-Pb定年全岩元素组成

    《现代地质》投稿须知及稿约公告

    182页

    庐枞盆地西湾铅锌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及成矿启示

    胡生平韩善楚张洪求张勇...
    18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铁矿作为铅锌矿床中最常见的金属硫化物之一,是铅锌矿床形成过程中的贯通性矿物,其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可探究成矿作用过程,进而探讨矿床成因.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其北缘新发现了可达大型规模的西湾铅锌矿床.虽然前人对西湾铅锌矿床已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但对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黄铁矿化学组成及其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研究首次利用偏反光显微镜与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该矿床多类黄铁矿开展研究,揭示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和替换机制,进一步探讨矿床成因.结果显示,根据晶体形态及矿物组合特征将黄铁矿分为成矿前与成矿期两期.成矿前黄铁矿主要呈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粒径为10~50 µm,可见多个细小颗粒组成粒状集合体,其特征元素主要为Cu、Ag、As、Pb、Sb;而成矿期黄铁矿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大于200 µm,通常和方铅矿、闪锌矿组合,呈脉状的形式产出于灰岩裂隙中,其特征元素主要为Mn、Co、Ni、Zn、Cs、Cd、In、Sn.黄铁矿中微量元素替代机制主要为单元素和多元素耦合替代,其中单元素替代机制主要有Co2+↔Fe2+、Ni2+↔Fe2+、Pb2+↔Fe2+,多元素耦合替代机制主要有As3++Ag+↔2Fe2+、(Tl++Cu++Ag+)+(Sb3+,As3+)↔3Fe2+,此外,还有部分Pb、Zn、As以方铅矿、闪锌矿和砷黄铁矿等微小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晶体中.黄铁矿中Co、Ni、As、Cu、Mn、Ge、Ag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与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类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西湾铅锌矿床属于远源矽卡岩型矿床.

    西湾铅锌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元素替代机制矿床成因

    豫西熊耳山蒿坪沟Ag-Au-Pb-Zn多金属矿床闪锌矿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成矿启示

    刘金波张德贤胡子奇陈绍炜...
    198-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蒿坪沟银金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豫西熊耳山地区重要的铅锌多金属矿床之一,矿体主要赋存在蚀变破碎带和断裂带内,成矿与区内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目前该矿床的研究集中于同位素地球化学、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但从矿物角度示踪成矿过程的报道较少.本文以矿石中不同世代闪锌矿为研究对象,开展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查明不同世代闪锌矿的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以反演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进而约束矿床成因类型.结果表明,该矿床中闪锌矿主要存在两个世代:第一世代闪锌矿(Sp1)呈黑褐色或浅褐色,常与黄铁矿和黄铜矿共生,相对富集Fe、Mn、Cd、Cu和In;第二世代闪锌矿(Sp2)呈黄褐色或暗褐色,与大量方铅矿共生,裂隙被它形黄铁矿和碳酸盐充填,相对富集Co、Ge、Sn和Pb.闪锌矿中主要富集的元素为Fe、Co和In,其中Fe、Mn、Cd、Co和In等元素基本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在闪锌矿的矿物晶格中,而Ag、Sb、Cu和Pb可能是以子矿物或显微包裹体的形式赋存.此外,Zn/Cd、Zn/Fe和Ga/In比值以及Fe温度计指示闪锌矿形成于中低温(沉淀时流体温度为229~259℃)和低硫逸度(lgf(S2)=-12.0~-10.1)的环境下,由成矿阶段Ⅱ(Sp1到成矿阶段Ⅲ(Sp2其成矿温度可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结合面扫描分析结果,指示闪锌矿从核部到边缘温度逐渐降低.通过与国内外典型铅锌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对比,结合本矿床闪锌矿中低的Ga/In和Ge/In比值及Ge含量的特征,指示蒿坪沟银金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过程有岩浆活动的参与.综合认为蒿坪沟银金铅锌多金属矿床可能属于岩浆期后热液蚀变岩型和脉型矿床.

    蒿坪沟银金铅锌多金属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LA-ICP-MS面扫描矿床成因

    广西融水374矿床外围地电提取测量法找矿预测

    张健文美兰叶武蒋小明...
    214-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矿区外围找矿工作是矿山增储、缓解资源危机的有效手段.为了查明广西融水374铀矿床外围铀矿并圈定成矿预测靶区,本研究利用地电提取测量法进行探索.在含矿剖面开展找矿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已知矿体正上方能获得清晰的主成矿元素异常,示矿效果显著,说明利用该方法在研究区进行找矿是可行和有效的.通过对13种地电提取元素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获得F1(Pb-Zn-Ce-Eu-La-Nd-Yb)、F2(U-Th-As)、F3(Sb-W)、F4(Mo)4种元素组合因子并确定F2因子为研究区主成矿因子,F1因子为伴生因子.绘制F1和F2因子得分异常图,对元素组合异常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w(U)/w(Th)>1/3的异常区域对寻找铀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根据单元素因子、F1因子、F2因子以及w(U)/w(Th)值异常特征,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共圈定两处靶区,其中Ⅱ号靶区成矿前景更大,是进一步寻找隐伏铀矿的有利地区.

    374矿床地电提取异常特征找矿预测广西融水

    藏南亚东帕里地区早泥盆世沉积及古生物特征

    王建华朱幼安李强
    224-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地区工作程度较低,至今尚未发现古生代的鱼类化石.近年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古生物科考队团队)选取了藏南几个泥盆系出露较好的区域开展调查研究,其中包括西藏南部(藏南)亚东县帕里地区.该区地处喜马拉雅南部造山带腹地,泥盆系出露于帕里镇西部和南西部的局部区域.本文通过野外地层古生物剖面实测、化石采集记录拍照、室内对比研究等方法,报道了帕里镇南西一带古生物化石种类相对丰富的下泥盆统凉泉组剖面并据此讨论了该区早泥盆世时期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下泥盆统凉泉组下段岩性为粗粒与中细粒的碎屑岩互层;中段的下部为中厚层状灰岩,上部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上段地层岩性则以碎屑岩、泥灰岩为主.自下段至中段下部,下粗上细的退积沉积序列反映了一次滨浅海范围内的海进过程,而中段上部含珊瑚的生屑灰岩指示海退过程;上段的碎屑岩、泥灰岩组合则反映滨岸的沉积环境,其中的碎屑岩内产有种类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可见头足类菊石、腕足类、双壳类和植物碎片以及疑似的盾皮鱼类骨片化石.这些发现可为藏南地区早泥盆世沉积的对比研究提供新资料;而本次疑似盾皮鱼类骨片化石的发现,可有效指导该区域进一步的古鱼类化石追索工作,为对比藏南地区古特提斯时期的古地理格局(如藏南与华南、澳大利亚等区域的关系)研究提供潜在线索.

    帕里地区藏南泥盆纪沉积鱼类化石古特提斯

    渤海湾盆地辽西凹陷古近纪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及地质意义

    姚雅琴杨纪磊赵都菁齐玉民...
    230-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辽西凹陷古近纪中晚期为深水湖泊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古生物化石组合.本文通过研究区钻遇古近系钻井进行详细的古生物对比研究,归纳出该地区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建立了5个孢粉藻类化石组合及5个介形类化石组合.在辽西凹陷西部和西北部沙河街组见较深水、叠覆明显的近梯形介形类化石Candona sagmaformis、C.postabscissa和具膜管的藻类化石Hystrichosphaeridium tubiferum、Membranilamacia,研究区东营组广泛见深水介形类化石Tianjinia fulgida、Bohaicytliere sp、Parabohainia elliptica等.这些化石特征揭示了沙河街组至东营组沉积时期深水沉积中心范围逐步扩大,最终沉积中心连成一体.同时,通过大量古生物化石和岩性对比,得出辽西凹陷在沙河街组二段沉积时,存在较大范围的沉积间断,研究区内广泛发育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这些认识为该地区古近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环境研究提供了有利证据.

    辽西凹陷生物组合地层划分沉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