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邓军

双月刊

1000-8527

xddz@cugb.edu.cn

010-82322463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

现代地质/Journal Geo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据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本刊2008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为1230和1.220。在32种地质科学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11位和12位。《现代地质》是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最新地学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油气地质、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等。目前本刊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渤海湾盆地内黄隆起东斜坡奥陶系岩溶热储地热资源评价

    章惠汪新伟周总瑛贺婷婷...
    398-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内黄隆起东斜坡断裂构造发育,地热资源丰富,其奥陶系优质岩溶热储分布与城市供暖匹配良好,开展研究区地热资源精细评价对本区岩溶热储的整体开发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综合钻井数据与物探等资料,开展岩溶热储空间展布、地温、物性和水化学方面的研究,建立地热田形成的概念模型,并精细评价地热资源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奥陶系岩溶热储平面上分带,呈北东向展布,热储顶面埋深为800~3000 m,具有核部浅、两侧翼部深的特点;纵向上分层,单井含水层为19~43层,累计含水层厚度26.3~137.2 m,主要分布于奥陶系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其中峰峰组为主力产水层.热储平均孔隙度为3.52%~15.45%,井口水温48~75 ℃,单井水量55~160 m3/h,水化学类型为SO4·Cl-Ca·Na型,矿化度1830~3560 mg/L.利用热储体积法平面上将研究区分为4个评价单元,垂向上分为5个层段,评价出南乐—濮阳段地热资源总量321亿GJ,可采资源量48.2亿GJ,折合标煤1.65亿t,年可采资源量可满足供暖面积5794万m2,是目前已开发面积393万m2的近15倍,开发潜力巨大.

    内黄隆起奥陶系岩溶热储形成演化资源评价

    基于校正的遥感数据方法估算地下水补给量:以鄂尔多斯盆地台格庙矿区为例

    王旭东韩鹏飞张锁朱晓倩...
    409-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水补给是影响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关键因素,准确评价地下水净补给量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的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通常情况下,在站点尺度可以使用蒸渗仪等设备直接监测地下水补给,而在区域尺度获取地下水补给则难度较大,因此亟待构建一种简便量化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量的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遥感数据校正来估算区域尺度多年地下水补给量的方法,并在黄河中游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新街台格庙矿区进行试点应用研究.通过对多源降水数据的筛选和蒸发遥感数据的校正,评价台格庙矿区地下水多年净补给量,并基于实测数据的Hydrus-1D数值模拟验证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TPDC来源的降水量数据集更适用于反映研究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MOD16遥感数据低估了矿区实际蒸散量,实际蒸散量是MOD16数据的1.41倍;矿区多年平均净补给量变化范围在-65.70~73.93 mm之间,超过80%的区域净补给量在-30~30 mm之间.新方法估算的地下水净补给量与基于实测数据的土壤水流数值模拟结果接近,表明该方法在缺乏地表产流或地表径流观测资料翔实的地区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地下水补给MOD16遥感Hydrus-1D台格庙矿区

    环鄱阳湖地区地下水pH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薛洋廖福王广才
    419-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pH是影响地下水组分存在形式的重要水文地球化学指标之一.环鄱阳湖地下水维持着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是该地区工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水源.目前对鄱阳湖地区地下水pH的研究依然薄弱.本文基于环鄱阳湖地区枯水期与丰水期56个地下水观测点的pH和NO3、Cl、HCO3、SO4、Ca、Mg、Na、K含量等指标,采用多元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该地区地下水pH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地区地下水体普遍偏酸性,其中枯水期地下水pH为4.75~8.41,平均值6.43;丰水期地下水pH为4.76~7.43,平均值6.05.丰水期地下水pH普遍低于枯水期,不同水化学类型的地下水pH存在差异,同时pH空间分布也具有区域性特征.控制该地区地下水pH的潜在因素包括酸雨、土壤类型以及碳酸盐岩出露等.本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资源管理及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鄱阳湖地下水pHNO3控制因素

    青藏高原西北部班公湖流域夏季主要水体H-O同位素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邵玉祥严步青刘旭蒋钦...
    427-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高寒内陆区的青藏高原西北部班公湖流域水文数据资料较为匮乏,导致对区域水循环过程和气候环境的认识不够深入,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理想途径.本文系统分析班公湖流域夏季含湖水、河水、冰川融水和地下水4种不同类型的水体中氢氧同位素的组成,阐释水体氢氧同位素、氘盈余参数沿程变化的特征及其与水体矿化度、高程、经纬度和全球大气降雨线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剖析同位素组成变化的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水体中δ2H和δ18O的波动范围分别为-112.37‰~-24.90‰和-14.84‰~2.01‰,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76.73‰±26.49‰和-8.43‰±5.24‰.湖水δ2H和δ18O相对其他水体富集,测定结果更偏正值,冰川融水δ2H和δ18O相对其他水体更为贫化.流域水体氢氧同位素的大陆效应总体不明显,部分水体有一定高程效应体现.水体氢氧同位素演化趋势表明,冰川融水与全球大气水线接近,易受大气降雨影响.同时其他水体线的较小截距和斜率值,表明大气降雨不是这些水体的直接补给源.河流沿程的水体δ2H和δ18O呈递增趋势,越远离冰川融水补给端的河水和湖水值越偏正,反映强蒸发的特点.水体氘盈余参数及其与矿化度之间的关系也指示蒸发作用是影响该区域水体氢氧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

    班公湖流域氢氧同位素氘盈余参数空间特征同位素效应

    陕西省安康市瀛湖镇滑坡灾害分布特征与易发性分析

    麻晟陈剑吴赛儿
    437-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科学前提.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是滑坡灾害多发区,为研究滑坡提供了良好的窗口.本文以汉滨区瀛湖镇为典例,综合选取高程、地形起伏度、斜坡结构、坡向、高程变异系数、覆盖层厚度、坡度、归一化植被系数(NDVI)、距道路距离和距河流距离等10项影响因子,以斜坡单元为评价依据,采用频率比(FR)分析了滑坡分布特征.进一步基于逻辑回归-频率比组合法(LR-FR)开展研究区的滑坡易发性评价,并对结果进行检验与分析.结果显示高程变异系数、地形起伏度、坡向和距道路距离为研究区影响滑坡发育的主控因子;LR-FR的成功率和预测率分别为0.804、0.843;极高易发区与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瀛湖水库两岸以及道路和河流附近,两区占斜坡总面积的33.66%,其中滑坡发育面积为1.08 km2,占滑坡总面积的84.36%,与实际滑坡的分布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易发性评价结果可靠.研究成果为汉滨区瀛湖镇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以及类似地区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基础参考依据.

    滑坡易发性评价斜坡单元频率比逻辑回归

    金沙江上游沙丁麦大型古滑坡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邱振东郭长宝吴瑞安简文星...
    451-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丁麦古滑坡位于金沙江上游,金沙江断裂的德工—射胆断裂从滑体前部通过,岩体结构破碎,加上区域降雨、人类活动影响,滑坡变形强烈,坡体存在失稳滑动的风险,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生命财产以及金沙江上游重要交通设施等.为探究沙丁麦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及滑坡稳定性等关键问题,本文对沙丁麦古滑坡开展了遥感解译、InSAR形变监测、降雨量数据分析以及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计算等研究,揭示滑坡目前的变形特征,并探讨不同数值模拟工况下的滑坡稳定性.结果表明,沙丁麦古滑坡长约2100 m,宽约1300 m,平均厚度15~20 m,体积为2180 × 104~2900 × 104 m3,属于特大型堆积层滑坡.空间上可划分为古滑坡后缘区(Ⅰ)、古滑坡堆积区(Ⅱ)和强变形区(Ⅲ)三个区域,其中强变形区中包含两个复活变形区(Ⅲ1、Ⅲ2).沙丁麦古滑坡以拉张裂缝、房屋开裂、下错陡坎、局部滑塌等变形现象为主.基于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的监测结果显示,沙丁麦古滑坡地表最大形变速率可达-51.88 mm/a.结合区域降雨数据的分析结果反映滑坡体累计变形量呈"阶跃"式增长,强降雨是影响滑坡堆积体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FLAC3D)的古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沙丁麦古滑坡的变形模式为牵引式,天然工况下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坡体形变量较小;在极端暴雨工况下滑坡总体上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体变形表现为拉张、剪切破坏,滑动面贯通并发生整体失稳破坏,从而造成严重危害.

    金沙江上游沙丁麦古滑坡变形监测数值模拟

    联合无人机光学与机载LiDAR在高位滑坡要素识别中的应用:以川西汶川龙溪沟滑坡为例

    王德富李永鑫任娟范亚军...
    464-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位和高隐蔽性滑坡调查人力难至、效率低下且安全风险大,利用无人机光学和机载LiDAR等航空遥感技术进行调查识别能够有效克服该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应用的热点.目前多数研究与应用以宏观调查和解译为主,针对滑坡拉裂缝、滑坡壁等发育要素的精细化识别和量测研究较少.为进一步细化无人机光学和机载LiDAR识别的滑坡要素解译特征,提高该技术的综合应用效果,本文选取川西地震活跃区的汶川龙溪沟高位滑坡为示范,采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机载LiDAR、解译对比与空间测量以及实地调查复核等方法,提取了 28条拉张裂缝、2条剪切裂缝、8处下挫陡坎、2条滑坡壁、5条前缘边界、5个次级变形体,基于滑坡要素排列组合划分了2个次级滑体、4个变形区.野外验证结果与室内解译高度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成果总结对比滑坡要素在不同数据上的色调、纹理、光谱差异,探索联合无人机光学与机载LiDAR的滑坡要素"色调-纹理-图谱"协同对比提取方法,阐述了高位滑坡"先解译要素再分区组合"的精细识别过程.研究成果可为其他高危高位滑坡的精细化识别研究及防治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无人机机载LiDAR高位滑坡要素识别汶川龙溪沟

    青藏高原南部玛不错湖面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指示

    韩建恩邵兆刚张雪锋余苇...
    47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藏南谷地中部的玛不错湖位于印度夏季风和西风影响区内,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不同年份相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反映了湖面的变化特征,是探究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对象.湖岸堤和湖成阶地沉积物记录了湖面水位变化的历史,可帮助认识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和定量重建湖面波动.本文运用ArcGIS遥感解译、AMS 14C测年和DEM等方法确定玛不错北岸湖岸堤的高程和湖岸阶地的年代,结合湖成阶地剖面的沉积序列指示的湖面变化过程,重建晚更新世以来玛不错湖面的变化过程.S7—S4湖岸堤阶段,14256~13984 a BP之前,玛不错与其南侧的嘎拉错、多庆错为一体,是一个统一的大湖.S7→S4,湖平面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玛不错与多庆错、嘎拉错先后分离形成独立湖泊.S4→S3阶段,湖面逐渐上涨,分离的玛不错与嘎拉错重新连为一体,但这个过程持续时间比较短暂.S3—S1阶段,14256~13984 a BP之后,玛不错成为一个独立的湖泊.S3→S1阶段,湖面整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综合来看,晚更新世以来玛不错湖面经历了高→低→高→低的变化过程,湖面升降变化主要受区域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的控制,反映了印度季风的强弱变化和全球气候的变化.近十年来遥感解译的湖面变化显示,玛不错2013-2015年期间呈萎缩状态,2016-2018年期间呈扩张状态,反映近年来青藏高原藏南谷地中部的气候有向暖湿化发展的趋势.该认识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趋势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参考.

    青藏高原玛不错遥感影像湖岸堤湖平面古环境变化

    青海湖湖东地区近32 ka BP以来风沙沉积的粒度端元特征及环境意义

    胡梦珺许澳康孙文丽庄静...
    487-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进一步结合粒度组分、磁化率指标,阐释各端元指示的环境意义以及近32 ka BP以来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大水塘剖面粒度组成以砂粒物质为主,粉砂次之,黏粒最少.剖面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可分解为3个端元:EM1是受冬季风影响的敏感粒径,指示冬季风的强弱变化;EM2指示的是区域环境受风沙作用的强弱,与EM1指示相反,但共同反映冬季风的强弱;EM3指示受区域性低空风系的影响,以尘暴的形式搬运沉积.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1)末次冰期间冰阶阶段(32~23.2 ka BP),气候整体较湿润,风沙活动较弱;(2)末次冰期冰盛期阶段(23.2~15.8 ka BP),气候冷偏干,风沙活动增强;(3)末次冰期冰消期阶段(15.8~9.5 ka BP),气候仍以冷偏干为主,冷暖波动,但存在小幅度升温;(4)全新世阶段(9.5 ka BP以来),早期转暖、中期最暖、晚期转凉,气候波动显著.

    端元分析风成砂环境演变青海湖

    滨海盐田土壤碳时空分布特征及碳收支

    苟富刚王光亚蔡露明
    497-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海盐田存在土壤盐碱化、瘠薄与有机碳含量低等障碍问题,有关滨海盐田土壤碳方面的系统研究目前依然缺乏典型实例剖析.为了揭示滨海盐田以及用地类型发生转变后土壤的有机碳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碳收支,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和青口盐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取表层(0~20 cm,2004年和2019年两期数据)土壤及深层(150~200 cm,2004年一期数据)土壤样品,进行了土壤有机碳(SOC)、总碳(TC)及总氮(TN)的测试.结果表明,SOC储量呈增加趋势,碳汇区面积占比69.4%,碳源区占比30.6%,不同用地类型SOC含量与平均固碳速率差异较大.2004年表层SOC含量分布在低、中两个等级区间,2019年SOC含量在中等级分布频率最高.近15年盐田1区(用地类型保持不变)SOC含量增加了 0.12%,盐田2区(耕地)SOC含量增加了 0.42%,盐田3区(建设用地)SOC含量增加了 0.13%.平均固碳速率最高值出现在耕地类型,数值达到了 5.83 × 104 kg·km-2·a-1.盐田1区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主要通过微生物的异氧呼吸途径来实现,有机碳的有氧矿化主要通过真菌与细菌的有氧矿化来实现.滨海盐土具有高含量的SO42-与Ca2+,有机碳的厌氧矿化主要通过SO42-还原来实现,因此无机碳的增加速率较大,达到3.64 g·m-2·a-1.盐田1区两期数据SOC/TN平均值均为9.9,说明土壤环境稳定.盐田3区SOC/TN稍有下降,推测原因是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提高导致SOC的矿化速率增加.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土壤质量趋向恶化的情况下,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滨海盐田及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后的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依据.

    有机碳无机碳徐圩新区青口盐场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