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邓军

双月刊

1000-8527

xddz@cugb.edu.cn

010-82322463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

现代地质/Journal Geo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据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本刊2008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为1230和1.220。在32种地质科学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11位和12位。《现代地质》是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最新地学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油气地质、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等。目前本刊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奥陶统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蒋苏扬黄文辉张永生
    545-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位于中国东西部构造接合区,其奥陶纪末期构造体制的改变引起了广泛关注.选取老石旦剖面中奥陶统碳酸盐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恢复其古环境特征并探索盆地西缘中奥陶世构造体制改变在沉积学与地球化学方面的响应.结果显示:(1)三道坎组和桌子山组碳酸盐岩 δ18 O为-5.2‰ ~-8.9‰,平均值为-7.0‰;δ13 C为1.3‰~-1.8‰,平均值为-0.1‰.δ18 O自下而上不断增加,并在顶部出现小幅降低.δ13 C与δ18 O变化趋势相似.(2)古环境特征表现为从三道坎组到桌子山组,水温经历了初期震荡,从32.7℃缓慢降至15.7℃.古盐度Z值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反映出该沉积期水体加深、盐度不断升高.(3)主量、微量元素指标反映出研究区中奥陶世沉积水体不断加深,从三道坎组到桌子山组陆源碎屑物质含量逐渐降低,指示沉积环境由局限台地向开阔台地转变.结合研究区中奥陶统构造背景,认为中奥陶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已经处于前陆盆地的构造体制下,逐渐受到阿拉善地块和华北板块碰撞造山影响,盆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古地貌特征,从而导致蒸发浓缩的富钾卤水向东南部汇聚;因此,陕北盐盆东南部次级凹陷是海相钾盐矿床的重点勘探靶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奥陶统稳定同位素主量、微量元素古环境

    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矿床成因

    袁伟恒顾雪祥章永梅杜泽忠...
    554-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西弓金矿床位于甘肃北山造山带南部,矿体受NWW向次级断裂控制,赋矿围岩主要为中元古界西尖山群变质岩.成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晚阶段).对主成矿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开展研究,以期查明成矿流体性质,探讨矿床成因.主成矿阶段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CO2-H2 O三相包裹体和纯液相CO2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94~397℃,盐度为2.2%~8.9%NaCleqv,密度为0.63~0.98 g/cm3.利用CO2-H2O三相包裹体计算出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为257~395 MPa,成矿深度为9.5~14.6 km.流体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与石英微量元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的CO2-H2 O-NaCl±CH4体系,且具有相对还原性的特点.主成矿阶段石英的δDV-SMOW值为-100.2‰~-75.6‰,δ18 OH2O值为+4.15‰~+8.31‰,主成矿阶段流体以变质水为主,流体不混溶作用是金富集成矿的重要机制.综合分析认为,小西弓金矿床为中深成造山型金矿床.

    流体包裹体石英微量元素氢、氧同位素造山型金矿床小西弓金矿床

    闽中梅仙铅锌多金属矿区S、Pb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物质的示踪:以丁家山和峰岩铅锌多金属矿为例

    肖晓牛费利东秦新龙肖娥...
    569-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闽中梅仙铅锌多金属矿产于中—新元古代"变质基底天窗"绿片岩系中,目前对其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认识不一.对该矿区的丁家山和峰岩铅锌多金属矿床主成矿期的闪锌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硫化物进行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丁家山和峰岩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其金属硫化物的δ34 S值分别为0.4‰ ~5.0‰和1.8‰ ~4.2‰,平均值则分别为2.66‰和2.88‰,表明硫为幔源硫.金属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206 Pb/204 Pb、207 Pb/204 Pb和208Pb/204Pb值则分别为18.326~18.496和18.378~18.646、15.658~15.817和15.619~15.746、38.724~39.257和38.365~39.009,平均值则分别为18.388和18.447、15.705和15.700、38.880和38.823,表明2矿床铅均为壳幔混合源铅.综合硫、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丁家山和峰岩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燕山期花岗(斑)岩.结合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分析,丁家山和峰岩铅锌多金属矿的形成主要与燕山期花岗(斑)岩侵入接触交代作用有关.

    梅仙铅锌多金属矿田硫同位素铅同位素成矿物质来源接触交代作用

    滇中播卡铜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费利东肖晓牛肖娥刘军...
    579-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中播卡铜矿床是著名"东川式"铜矿床的典型代表,但对其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认识存在争议.对矿区典型铜矿发育的金属硫化物进行硫和铅同位素组成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人占石铜矿金属硫化物的δ34 S值为1.6‰~10.7‰,指示硫以岩浆(火山喷发)作用为主要来源,并受到沉积作用影响.铅同位素测试结果则表明人占石铜矿、天生塘铜矿、竹箐凹子铜矿和白石岩铜矿中的铅主要来源于壳幔混合物质.综合前人研究和本次硫、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播卡铜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且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

    播卡铜矿床滇中硫同位素铅同位素成矿物质来源

    华北陆块北缘哈毕力格铀矿床S、Pb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黄志新李子颖蔡煜琦朱斌...
    58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毕力格铀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中段,主要受乌兰哈达—猴儿山背斜和区内断裂控制.铀矿化主要产于新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二岩段石英岩中,一直被认为是变质成因铀矿床.在分析该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矿石与围岩中黄铁矿的硫、铅同位素特征.数据表明,硫同位素组成变化于-4.7‰~12.9‰之间,暗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同时遭受了地层物质的混染.铅同位素组成(208 Pb/204 Pb=36.147~42.968,207 Pb/204 Pb=15.919~34.268,206Pb/204Pb=19.488~168.032)远高于单阶段演化模式组成,不同样品的207Pb/204Pb-206Pb/204Pb线性关系良好,为典型的二阶段铅同位素演化体系,表明变质地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铀源.通过放射性207 Pb/206 Pb计算,结合区域岩浆演化,认为古元古代(~1805 Ma)区域变质作用促使乌拉山群铀发生初步富集,晚古生代(374 Ma)花岗闪长质岩浆分异出大量流体活化萃取变质地层中的铀,在有利构造空间富集成矿.

    硫同位素铅同位素铀成矿作用哈毕力格铀矿床华北陆块北缘

    四川红泥坡铜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及控矿构造演化的新认识

    杨旺东高福磊王功文庞振山...
    598-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泥坡铜矿是近年来在四川拉拉地区发现的一个大型铜矿床,其包含铜储量64.2万t,平均品位1.31%.矿体赋存于元古宙老的褶皱基底河口群,与辉长岩侵入体具有时间上的联系,围岩发生了普遍的钠质蚀变.通过红泥坡铜矿区224个钻孔和23条勘探剖面建立了矿体、地层与构造要素的三维模型,该三维地质模型能够表达矿床的精细地质结构以及解释区域成矿作用与构造演化:矿区早期的南北向主应力使河口群形成轴向近东西向的大型向斜,晚期的东西向主应力在改造早期褶皱基底的基础上,形成了叠加在其之上的轴向北北东向的复向斜.经过两期主要的构造运动,该地区形成了现在北北东向与北西西向构造相叠加的格架.本项研究为拉拉地区的矿床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能对该地区矿产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红泥坡铜矿床三维地质模型构造演化构造格架矿产勘查

    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地区富硒土壤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黄钊陈政薛传东刀艳...
    609-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南省新平县者(立甲)—戛洒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结果为基础,对该地区富硒土壤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38 mg/kg,高于全国土壤硒平均含量0.29 mg/kg,按0.4 mg/kg<Se≤3 mg/kg将研究区土壤硒进行划分,富硒土壤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74%.岩石中硒的"初始含量"和后期土壤中硒的次生富集是研究区硒的主要来源,次生富集作用是造成研究区富硒土壤广泛分布的主因.区内土壤硒含量明显受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海拔高程、酸碱度(pH值)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哀牢山地区富硒土壤成因影响因素

    天津市西郊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分析

    侯佳渝杨耀栋谢薇刘金成...
    618-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查明天津市西郊富硒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开展针对土壤-大气-水体-作物的调查研究工作.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Se元素平均值为0.66 mg/kg,是天津市土壤背景值的2.87倍,有83%为富硒土壤.土壤Se元素被颗粒状有机物质大量固定和吸附,富集于耕层土壤.耕层土壤Se元素与粗砂粒、细砂粒、Pb、Zn、Cd、Cu、Hg、N、P等指标显著正相关,与黏粒、粉粒、Na、K、Mg、As、CEC、pH等指标显著负相关.农民大量持续使用富含Se的有机肥是土壤Se元素显著富集的主要原因,占输入总通量的86.55%;大气沉降是次要原因,占13.35%.研究区土壤Se元素的年增加量为0.019 mg/kg,按2.77%的速度逐年增长.

    富硒土壤特征成因天津有机肥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中最佳评价尺度确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陈钰嘉田淑芳
    626-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有重要意义,在评价工作中最佳评价尺度的确定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和统一性.本次研究从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内容出发,提出一种最佳评价尺度的确定方法.在不同尺度下,将评价区域按照边界划分成网格评价单元,通过定量化评价指标的尺度效应表现(异质性、一致性、信息量、破碎度),求出其随尺度变化的拟合函数,进而建立最佳评价尺度函数,并求出其评价适宜区间和最佳评价尺度.将该方法应用到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三明市大田县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中,得到新罗区和大田县的最佳评价尺度适宜区间分别为[997.8 m,1194 m]、[955.5 m,1297.8 m],最佳评价尺度分别为1049.6 m、1182.1 m.在该评价尺度区间内,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在最佳评价尺度下评价结果的效果更好,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最佳评价尺度函数受到研究区范围、评价内容分布情况、自然地理情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该研究成果可以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工作中评价尺度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单元评价指标评价尺度尺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