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邓军

双月刊

1000-8527

xddz@cugb.edu.cn

010-82322463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

现代地质/Journal Geo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据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本刊2008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为1230和1.220。在32种地质科学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11位和12位。《现代地质》是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最新地学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油气地质、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等。目前本刊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黔西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气性研究:以戴家田煤矿D1井为例

    包庆林邓恩德马子杰姜秉仁...
    1532-1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储层的微观孔隙是烃类气体赋存的主要位置,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储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煤储层孔隙及储气性对煤层气开采层段选取和瓦斯治理保护层选择具有基础性意义.黔西地区煤炭及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尚未见对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气性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黔西织纳煤田戴家田矿D1井的二叠系龙潭组煤岩样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N2吸附及高温等温吸附等实验手段,对各煤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对储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龙潭组煤储层微观孔隙类型多样,微孔、小孔、中孔和大孔均有发育,且不同煤样孔隙的种类、形态和成因类型存在差异,微孔的比表面积与CH4最大吸附气量和现场解吸气量均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对CH4吸附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此次研究发现研究区14煤和27煤储气性较好,资源潜力较大,可考虑作为煤层气地面开采优质层段.

    黔西地区龙潭组煤层气孔隙结构储气性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东区杨家坡区块煤层气井产能特征及主控因素

    闫涛滔邓志宇吴鹏高国森...
    1545-1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层气井产能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是提高煤层气资源动用率和实现经济高效开发的重要保障.通过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杨家坡区块地质资料和气井生产数据,对区域煤层气井产气特征、典型井排采动态变化规律和产能影响因素进行解剖.提出单位液面降幅产气量、液面降幅比等参数以提高气井产能评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杨家坡区块煤层气井产能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杨家坡区块煤层气井产气量呈现非均质分布特征,稳产气量为552~1744 m3/d.基于生产井产气特征,可将见气井排采阶段划分为低产气、产量上升和稳定产气3个阶段.煤层气井产能主控因素主要为地质因素,包括煤储层解吸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高解吸指数—弱水动力"区域煤层气富集高产模式,该模式表明寻找高解吸指数伴有弱水动力条件下的产能潜力区是实现杨家坡区块煤层气产能高效建设的关键.相关认识及关键参数对本区乃至其他煤层气区块井位选择及资源高效开发有重要的指示和借鉴意义.

    煤层气排采特征产能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杨家坡区块

    《现代地质》投稿须知及稿约公告

    1556页

    开封坳陷中牟凹陷馆陶组砂岩热储地热系统成因模式及开发潜力

    贺婷婷杜利谈心刘均荣...
    1557-1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热系统成因机制研究与地热资源量精细评价是实现区域地热高效开发的基础.本文选取开封坳陷中牟凹陷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结合地热井和水化学分析资料,对该凹陷地温场、热储展布规律及水化学特征等因素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地热系统概念模型,并分层系精细评价地热资源量.结果表明,中牟凹陷地热系统的热源主要来自壳幔的热传导,大地热流值约45~65 mW/m2,其北部的焦作—新乡—商丘断裂为其深部热流向上传递的有利通道.热储为馆陶组砂岩,在区内分布较稳定,底板埋深在1600~2200 m,热储垂向上可识别出30~48层砂体,累计厚度介于130~420 m,孔隙度约16%~32%,砂地比最高可达67%.热储物性空间上具有凹陷东部优于西部、馆下段优于馆上段的特征.馆陶组地热井的井口水温68~85 ℃,单井水量106~155 m3/h,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矿化度10000~30000 mg/L.厚约1200 m的上覆第四系和明化镇组地层构成区域的良好盖层.地热水的来源整体接受西部和西南部山区的大气降水补给,经深部热传导增温后,侧向补给给热储层.中牟凹陷馆陶组砂岩热储地热资源量约2245.41×108 GJ,每年可开采地热资源量为5.61 ×108 GJ,折合标煤1.92 × 106 t.年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约6770万m2的供暖面积,开发潜力巨大.

    地热系统成因模式资源量评价砂岩热储馆陶组中牟凹陷

    关中盆地西安凹陷新近系砂岩热储特征研究

    吴陈冰洁罗璐高楠安汪新伟...
    1571-1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层状热储的微观特征及宏观展布研究是砂岩热储地热资源精细评价和规模开发的重要依据.关中盆地西安凹陷新近系自下而上发育高陵群、蓝田—灞河组、张家坡组三套砂岩孔隙型热储,本文利用凹陷内咸阳、西安、周至等地16 口地热井的测录井及岩心测试资料,对西安凹陷内新近系砂岩热储特征进行系统论述,探讨储层特征对砂体产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安凹陷新近系地层整体为河流-三角洲-湖相砂泥岩互层沉积,具有下粗上细的正韵律特征.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孔隙和原生孔隙为主,整体物性较好,张家坡组热储平均孔隙度30.02%,平均渗透率451.82 ×10-3 μm2,属中高孔中高渗热储层;蓝田—灞河组热储平均孔隙度20.43%,平均渗透率140.7 × 10-3 μm2,属中高孔中低渗热储层;高陵群热储平均孔隙度17.28%,平均渗透率109.5 × 10-3 μm2,属中低孔中低渗热储层.热储温度随深度增加一般呈线性升高,表现出传导型地热资源特征,典型地热井温度-深度曲线可分为直线式、折线式两类形态;部分位于渭河断裂带的地热井温度-深度曲线为"局部竖直式",表现出传导-对流型地热资源特征.热储砂体在凹陷内广泛分布,整体厚度大、富水性好,单砂厚度一般小于5 m,蓝田—灞河组和高陵群砂体发育在垂向和平面上均优于张家坡组.热储特征影响地热井的产水能力,物性是砂体实际产水与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单层砂体的产水能力主要受到物性和泥质含量的影响,泥质含量越低,渗透率越好,单层砂体产水量往往越高.综合砂体物性、厚度、温度等因素,蓝田—灞河组是最优的开发层段,其科学可持续开发是区域地热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西安凹陷砂岩热储储层特征地温场产水能力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半监督地震波阻抗反演

    王永昌刘彩云熊杰王康...
    1585-1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学习波阻抗反演通常需要大量的标记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标记数据(测井数据)往往是有限的,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半监督地震反演新方法.该方法采用有条件的GAN(cGAN)改进传统GAN网络结构,重新设计U型卷积神经网络(Unet)的生成器和残差网络(Resnet)的判别器,并采用Wasserstein GAN(WGAN)构建新的目标函数.网络训练分两个阶段,先用少量标记数据训练判别器,再用少量标记数据和大量未标记数据训练生成器,其中生成器受到正演褶积模型约束.合成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适用于少量标记数据的波阻抗反演问题,可以准确反演出波阻抗模型,且具有较好的抗噪性能;实测资料反演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该方法对解决地震波阻抗反演中标记数据少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深度学习地震波阻抗反演生成对抗网络半监督学习

    三种热电效应的相互关系研究及应用进展

    王磊李克文朱昱昊何继富...
    1594-1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剧,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以及我国"双碳"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基于热电效应的各种技术在地热勘探开发、传感器供电与热能发电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热电效应主要包括塞贝克效应、帕尔帖效应和汤姆逊效应.关于这三种热电效应的基本原理的文献很多,但是论述其基本原理、相互关系以及应用场景适应性的报道很少.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这三种热电效应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描述表征这三种热电效应的热电系数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概述基于这三种热电效应技术各自的优缺点、不同的应用场景以及适应性.同时,讨论了这些热电技术在多个领域,尤其是在地热能勘探与开发利用等清洁能源领域方面的应用进展.

    塞贝克效应帕尔帖效应汤姆逊效应热电效应

    对地质文化村建设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吴成基薛滨瑞李敏睿
    1607-1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质文化村建设方兴未艾,但对地质文化概念及内涵的理解仍然值得商榷.本文主要论述了地质文化的概念,重点对"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十六字指导思想进行解读.针对地质文化村申报中的问题,强调地质文化村要深挖地质和文化的融合.分析了地质文化村与地质公园的互补和差异化发展,特别指出地质文化村应主打地质文化、深入挖掘和分析与地质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地质文化,以文化旅游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地质文化村不等同于地质公园,在申报和建设地质文化村中应该以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地质公园.

    地质文化地质和文化融合地质文化村乡村振兴

    湖北省重要地质遗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孙智杰黄波何杰曾嘉...
    1613-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重要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地质遗迹研究与地质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334个重要地质遗迹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深入探讨了湖北省重要地质遗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重要地质遗迹整体呈显著的聚集型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于鄂西宜昌、恩施、神农架和十堰等地;在全局尺度上,重要地质遗迹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但在局部空间上不同类型地质遗迹的空间聚集模式差异显著;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矿产资源、地形条件、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旅游资源、居民经济条件、旅游收入等单因子的解释力高于0.2,是影响重要地质遗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与地质构造、居民经济条件与旅游资源在交互后解释力高于0.7,是影响重要地质遗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组合.

    地质遗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湖北省

    高镁火山岩的分类命名和识别

    张招崇
    1624-16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