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纺织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纺织技术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
现代纺织技术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

陈建勇

双月刊

1009-265X

att@zstu.edu.cn

0571-86843150/3151/3152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西区)浙江理工大学

现代纺织技术/Journal 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理工大学主管,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科技期刊。以现代纺织科技为重点,报道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生产技术及管理的成果和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全色域转杯纺纱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构建及颜色预测

    汪燕燕薛元陈宥融石焕强...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能在色纺纱的纺纱阶段即时调控纱线颜色,减少混色成本,缩短工艺流程,结合三通道数控转杯纺纱的特点构建了全色域网格化混色模型,该模型可在纺纱过程中进行全色域范围内的色相调控、明度调控和彩度调控。为了解决色纺纱的测配色问题,得到与之相匹配的测配色系统,根据来样快速进行计算机测配色,节约成本,结合传统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的特点,从构建的全色域网格化混色模型中选取混合样来进行颜色预测。从传统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颜色预测的结果发现,部分混合样的预测反射率明显低于实际的反射率,针对这个问题,重新构建了新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来进行颜色预测得到新的预测反射率,并用插值替换的方法,把传统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预测结果中明显低于实际反射率的部分用新的预测反射率替换,得到最终的混合样预测反射率。结果表明:与传统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预测混合样颜色结果相比,新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预测颜色并用插值替换法替换后得到的最终的混合样的颜色,色差平均值从 1。48 降低到 1。04,且所有混合样的色差均能控制在 2。0 以内。该预测方法较传统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所构建的全色域网格化混色模型和新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可应用于多基色纤维混色色彩和混合比的预测。

    色纺纱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颜色预测转杯纺纱反射率

    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设计

    吕竞则戴宁胡旭东徐开心...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基于光电非接触式及图像处理式的断纱检测方式对车间生产环境、安装位置、安装角度要求高且设备昂贵等问题,根据静电感应式检测基本原理,设计了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对其总体结构及关键模块进行理论分析及实验测试,并搭建了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试验台对该传感器的功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虽然运动纱线速度及其材料是影响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这两个因素所导致的电压波动在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关键模块后端输出点的数值远小于运动纱线在断裂和未断裂状态之间切换时所产生的电压波动。因此,检测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关键模块后端输出点的电压值,可实现对运动纱线断纱情况的准确判断。

    运动纱线断纱检测静电荷感应传感器电压波动

    弯钩纤维在转杯纺纱器内的运动模拟与形态分析

    龚新霞杨瑞华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转杯纺纺纱器(输纤通道、滑移面和凝聚槽)中纤维弯曲形态的变化规律,借助数值模拟软件Rocky DEM 2022R1 和ANSYS Fluent 2022R1,基于Fluent仿真得到的气流场数据,分别模拟了工况 1(朝上后弯钩)和工况 2(朝上前弯钩)弯钩纤维在纺纱器内的形态变化过程,对气流特征、纤维弯钩的伸直、弯钩的形成和凝聚槽内纤维伸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输纤通道内气流速度梯度随气流流向递增,凝聚槽内气流速度分布不均匀,存在低速和高速气流区;两种工况的弯钩纤维的形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在输纤通道出口至滑移面处,弯钩纤维呈现出不同形态;前弯钩纤维在完全进入凝聚槽时,弯钩部分会被伸直消除,而后弯钩纤维进入凝聚槽后,其弯钩部分难以完全被伸直;在凝聚槽内,前弯钩纤维的伸直度显著高于后弯钩。该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探索纤维形态的变化规律,可为生产优化和设计解决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对转杯纺输纤通道、转杯等关键部件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转杯纺弯钩纤维纤维伸直度纤维形态变化数值模拟

    输毛管中流场状态对纤维丝束开松处理效果的影响

    王进程贺棚李帅卢贺...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纤维输毛管的设计对粘胶纤维或Lyocell短纤维丝束的开松效果至关重要。为了探究纤维丝束在输毛管中的开松机理以及管道内流场状态对纤维运动状态的影响,采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输毛管流场模型,在商用软件Cradle CFD中建立纤维丝束模型结合流场进行耦合计算,研究分析了 2000 根长度为 38 mm纤维丝束在输毛管中的运动过程。结果表明:在输毛管中纤维丝束受到流场作用的差异形成了纤维丝束运动的速度差,这是纤维丝束开松的主要原因;输毛管的竖直圆形管道处存在较大的压力梯度,使纤维丝束整体受到压力差异,也为纤维开松创造条件;输毛管的锥型管位置处的速度场较复杂,有利于纤维丝束开松;管径的变化导致产生漩涡,阻碍了纤维的输送。研究结果可为化纤与纺织行业输毛管设计提供参考。

    输毛管流场模型CradleCFD纤维丝束开松

    涂层层数对镍粉/石墨基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和吸波性能的影响

    师琅姜茸凡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制备工艺对涂覆型吸波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涂层层数对镍粉/石墨基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及吸波性能的影响机制。选用PU2540 型聚氨酯为黏结剂,镍粉、石墨为功能粒子,涤/棉平纹织物为基布,采用纺织涂层(刮涂法)工艺制备了涂层层数不同的镍粉/石墨基涂层复合材料。测试该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实部、虚部、损耗角正切值)和反射损耗,分析涂层层数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和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试频率 1~1000 MHz范围内,3 层的镍粉/石墨基复合材料对电磁波的极化能力、损耗能力及耦合能力最强;在测试频率 10~3000 MHz范围内,涂层层数 2 层的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最好,反射损耗最小峰值为-26。460 dB;3 种涂层层数不同的复合材料在不同频段表现出不同的吸波特性。所得结果可为开发经济实用的吸波材料提供理论参考。

    镍粉石墨涂层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吸波性能

    星型PLLA-PEG嵌段共聚物纤维膜的制备及其亲水性能

    邢东风李雲环高宇王福兴...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星型结构相比较于线型结构具有更稳定的形态和更优异的力学性能。选用季戊四醇(PET)为引发剂,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通过L-丙交酯(L-LA)的开环聚合(ROP)制备星型端羟基聚(L-丙交酯)(s-PLLA),并与聚乙二醇(PEG,相对分子质量为 1000)缩合制备四臂星型聚(L-丙交酯)-聚乙二醇共聚物(s-PLLA-PEG)。采用1H-核磁共振、13 C-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超高效聚合物色谱仪对产物进行表征,并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s-PLLA-PEG纤维膜进行亲水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PLLA-PEG共聚物被成功合成;相对于s-PLLA,s-PLLA-PEG的熔体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柔韧性得到改善,韧性增强;s-PLLA-PEG纤维膜对水的接触角是 84。10°,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角逐渐减小,最终水被纤维膜完全吸收,相比较s-PLLA纤维膜具有更强的亲水性。该研究表明,PEG嵌段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善s-PLLA纤维膜的亲水性,展现出静电纺s-PLLA-PEG纤维膜在医用敷料领域的应用前景。

    星型聚(L-丙交酯)-聚乙二醇共聚物静电纺丝亲水性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耐高温性能

    薛淑云叶伟王征夏平原...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熔点低、易蠕变的缺点,以复合材料热压加工环境为测试条件,通过分析不同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下的力学稳定性能,研究UHMWPE纤维的耐高温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等仪器设备,表征并分析了 UHMWPE 纤维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热压温度及时间对UHMWPE纤维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 150℃及以下热压处理时,纤维力学性能随着热压时间的增加而变化不大;在160℃及以上热压处理时,长时间的热处理导致纤维力学性能下降明显,在160℃处理40 s时丝束断裂强力为 153 N,强力损失为 46。50%;当热压温度大于纤维熔点时,纤维强力出现急速下降,在 170℃热压处理 10 s时强力下降到了121 N,强力损失达到了57。80%。研究结果可为UHMWPE纤维复合材料的加工及应用提供参考。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热稳定性能断裂强力断裂伸长高性能纤维

    基于反应型低共熔溶剂的真丝织物改性及其性能

    谢家灵杨晟付飞亚马廷方...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染废水污染是制约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在开发新溶剂的同时实现织物高效加工改性是驱动纺织业升级转型的有效路径。以甜菜碱(Bet)/乳酸(LA)低共熔溶剂为真丝织物改性反应的溶剂兼反应原料,对真丝织物进行季铵化改性,对比考察了传统加热和微波加热方式对酰胺化反应效率的影响,并对改性样品的形貌、结构和染色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反应效率高,仅需 15 s便可实现真丝织物季铵化改性;改性后纤维表面粗糙度轻微增加,结晶度由 71。57%升至 78。57%,拉伸断裂强度提升2。8%;织物表面电荷从-26。35 mV增加到 5。57 mV,使织物上染率提高 58 倍,最佳染色工艺条件下K/S值由0。08 提升至 4。07,透气和吸湿性变化不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真丝织物改性和低共熔溶剂组分多功能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真丝织物低共熔溶剂微波加热季铵盐改性染色性能

    生物酶辅助提取橘皮色素及其对羊绒染色的性能

    陈秋霖朱秋昱周芳雨王宇弘...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扩宽天然染料色谱并利用废弃物染色,通过生物酶辅助醇水提取橘皮中的天然色素,并将该色素应用于羊绒染色,分析该色素对羊绒染色的性能。首先分别用纤维素酶、果胶酶以及两种酶的组合对橘皮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生物酶用量、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然后采用橘皮色素对羊绒进行直接染色发现日晒牢度为 2 级,进一步研究提高日晒牢度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用金属媒染剂、单宁-金属复合媒染剂、固色剂M对染色后羊绒进行后处理,以提高橘皮色素染色羊绒的耐日晒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结果表明:橘皮色素最佳提取工艺为生物酶用量 1%(o。w。f),其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质量比为 2:1,乙醇质量分数5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00 min,料液比1:20。橘皮色素对羊绒染色具有较高的K/S值,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日晒色牢度可达 3 级以上。从废弃物中提取天然染料色素,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和附加价值,为废弃资源再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橘皮色素生物酶提取单宁-金属复合媒染剂染色羊绒

    基于(PEA)2PbBr4单晶的光致发光防伪织物标贴制备与性能

    胡晓亭徐磊李楠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高效轻质的荧光防伪织物标贴,采用反溶剂气相辅助结晶法生长不同尺寸和密度的苯乙胺溴化铅((PEA)2 PbBr4)单晶,并将其旋涂封装于PVC薄膜内,与织物热轧复合,得到具有光致发光防伪功能的织物标贴;通过XRD、SEM、紫外可见光度计和瞬态荧光光谱仪等测试对单晶的结构、复合膜与织物标贴的发光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简单温和的工艺即可有效制备晶体并调控其尺寸和密度,制作具有防伪功能的织物标贴。尺寸为 5~10 μm的二维结构单晶,其厚度约 200 nm;通过调节邻二氯苯与N,N-二甲基甲酰胺的溶剂比例能够有效控制(PEA)2 PbBr4 单晶尺寸。当单晶尺寸约为 5 μm时,其分布状态、结晶性和发光性能最为优异,其复合膜的吸收峰和发射峰分别位于 391 nm和 414 nm处。采用超微量的单晶防伪标贴即可在 365 nm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强烈均匀的蓝紫色光,并且,用于织物防伪能够达到洗可穿及耐磨标准,实现有效的防伪功能。

    苯乙胺溴化铅二维钙钛矿单晶光致发光荧光防伪织物标贴纺织品防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