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王岩

周刊

2095-4344

bwb@crter.org

024-23384352,23380576

110004

沈阳1200邮政信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原《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系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经新出报刊[2006]288号批准,《中国临床康复》更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变更后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21-1539/R,ISSN 1673-8225,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代号8-584,周刊,200页/期,A4开本。 更名后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推出2009年的全新策划,年出版53期,各周刊征稿重点邀您参与,请您评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股骨假体对位不齐对骨质疏松患者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后外侧间室结构应力的影响

    刘蒙飞孙荣鑫姜侃
    3153-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假体对位不齐和患者骨质情况是影响单髁置换预后的重要因素,内侧单髁置换后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是导致其高翻修率的主要并发症.因此,这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目的:分析不同股骨假体倾斜角度对正常骨质和骨质疏松患者内侧单髁置换后外侧间室结构应力的影响,并探讨骨质疏松与术后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相关性.方法:使用经验证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建立正常骨质(M1)和骨质疏松(M2)单髁置换模型,并分别建立股骨假体倾斜模型(正常骨质组:内倾3°,6°,9°,12°、标准位置0°、外倾3°,6°,9°,12°;骨质疏松组:内倾3°,6°,9°,12°、标准位置0°、外倾3°,6°,9°,12°),共计18种工况.评估不同股骨假体倾斜角度对外侧间室半月板、胫骨软骨和股骨软骨的应力大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模型外侧间室半月板表面和胫骨软骨表面的高应力值随假体内倾角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假体外倾角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同工况下骨质疏松组半月板表面的峰值应力大于正常骨质组,但骨质疏松组胫骨软骨表面的峰值应力却小于正常骨质组;②两组模型外侧间室股骨软骨的高应力值随假体内倾和外倾角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工况下骨质疏松组股骨软骨的峰值应力大于正常骨质组;③提示固定平台股骨假体内倾时,正常骨质和骨质疏松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后外侧间室结构的应力均将增加,骨质疏松膝关节外侧间室应力增加更为明显;所以单髁置换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假体安放位置,尽量避免内倾和外倾;同时,研究结果证实了骨质疏松可能会加重内侧单髁置换后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进展.

    骨关节炎骨质疏松单髁置换股骨组件生物力学

    止血带在导航系统下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应用时机选择:一项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潘浩杨梦刘国强
    3159-3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传统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止血带的时机已有明确报道,随着关节相关技术不断精进,导航系统下全膝关节置换应用止血带的时机却鲜有报道.目的:评估采用全程与半程止血带对Brainlab导航系统下行全膝关节置换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导航系统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资料,选择符合条件的145例患者进行分析,按松开止血带时机分为全程组(n=71)和半程组(n=74).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围术期情况、术后膝关节周围肿胀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和关节遗忘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与半程组相比,全程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高、术后膝关节肿胀情况更重(P<0.001,P=0.027,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P<0.001),但隐匿性失血量更多(P<0.001),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术后1周时,全程组目测类比评分高于半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关节遗忘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采用导航系统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中,半程使用止血带隐匿性失血量少、术后患肢肿胀程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导航系统全膝关节置换止血带膝关节功能关节遗忘评分

    经"O"点穿刺与传统单侧入路治疗L5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徐雨果黄家虎王清徐双...
    3165-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单侧穿刺入路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优于双侧穿刺入路,由于L5特殊解剖形态和位置特殊,传统单侧穿刺入路治疗L5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适用性差,因此提出"O"点穿刺入路来解决该问题.目的:比较经横突基底部-椎弓根后上部-关节突外侧交点("O"点)入路与传统单侧入路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L5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4例L5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经"O"点入路或传统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O"点入路组(A组)29例,传统入路组(B组)25例.术前在X射线正位片测量A组"O"点与髂棘位置及穿刺角度;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第2天、末次随访的局部Cobb角、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及骨水泥分布情况;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骨水泥注射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A组降低比B组更明显(P<0.05);③"O"点位于双侧髂棘最高点连线之下平均距离1.23 cm;"O"点到髂棘平均横向距离2.89 cm;④两组患者末次随访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术后骨水泥分布,A组分布良好占97%(28/29),B组分布良好占88%(22/25),A组明显优于B组(P<0.05);⑥提示经"O"点穿刺入路与传统入路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L5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满意,但"O"点穿刺入路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水泥分布更满意,还可避免高髂棘对L5椎体穿刺入路的影响.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O"点L5椎体骨水泥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前凸角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

    周友志高鹏袁庆森谭颖...
    3171-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3年4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分为融合器沉降组(25例,≥2 mm)和非融合器沉降组(68例,<2 m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应用逐步回归法评估各危险因素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最终校正混杂因素后,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均与融合器沉降风险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②年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改善值、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以及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均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③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P=0.80时,约登指数最高,预测效果最好,准确度为89.27%,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9.89%;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④随着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升高,融合器沉降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疗效;⑤提示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临床医生应多加关注.

    腰椎退行性疾病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腰椎前凸角融合器沉降

    机器学习预测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后继发性螺钉切出的风险

    徐大星涂泽松纪木强许伟鹏...
    3179-3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继发性螺钉切出关节面是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切出的螺钉会磨损关节盂和引起肩峰撞击,影响肩关节功能.因此,准确的风险预测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机器学习方法筛选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后继发性螺钉切出的风险因素,开发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便于临床医生早期甄别并干预高风险患者.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22年6月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1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训练组建立模型,将同一时间段另一医院收治的同类患者61例纳入外部验证组.按照患者术后是否出现继发性螺钉切出,分为螺钉切出组和螺钉维持组.训练组利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采用递归特征消除法、10折交叉验证重抽样作为变量的筛选方法,并将3种模型准确度最高时纳入变量的交集作为与螺钉切出高度相关的可靠风险变量.通过R语言软件构建动态预测模型,以网页计算器形式展示,并对模型进行内、外部验证.模型内部检验采用Bootstrap法重抽样1 000次,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Youden指数确定预测模型的最佳风险分界值,据此将外部验证组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根据模型风险预测能力的准确度来评价其稳定性和外延性.结果与结论:①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继发性螺钉切出高度相关的4个风险变量,分别为肱骨近端内侧柱皮质支撑、三角肌结节指数、骨折类型及术后复位情况;②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曲线下面积=0.874,95%置信区间(0.827,0.92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和实际发生风险有较好的一致性;③临床决策曲线提示风险阈值概率在0.1-0.75范围内时,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④风险概率为26%是模型风险分层的最佳阈值,外部验证组利用模型风险分层预测螺钉切出的总正确率为84%;⑤结果说明该风险预测模型准确度和外延性较好,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肱骨近端骨折继发性螺钉切出机器学习影响因素风险预测模型

    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

    张浩亮夏思佳展兵振冯硕...
    318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治疗肩袖损伤,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接受关节镜治疗的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其中单排固定患者63例(单排组),无结缝线桥固定患者59例(缝线桥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时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术后1年采用Sugaya分型标准评估肩袖再撕裂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②两组患者术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缝线桥组术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单排组(P<0.05);③术后1年,单排组再撕裂率为22%(14/63),显著高于缝线桥组7%(4/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777,P=0.016);④提示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无结缝线桥固定修复效果更好,术后再撕裂率更低.

    肩袖损伤单排固定无结缝线桥技术骨质疏松关节镜

    缝合锚钉经内踝修复三角韧带深层损伤

    孔长庚郭祥吴多庆黄友华...
    3193-3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骨折内固定一期修复三角韧带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方法,明显降低了踝关节远期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在三角韧带解剖结构特征和动态生物力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使三角韧带深层损伤修复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缝合锚钉技术与经内踝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深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深浅层完全断裂的56例患者,依据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深层的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缝合锚钉修复组32例,经内踝修复组24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踝关节内侧间隙、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与结论:①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术后12个月以上随访,踝部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5周;②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踝关节内侧间隙较术前显著缩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12个月,两组踝关节内侧间隙维持在正常范围,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01),相应时间点,两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缝合锚钉技术与经内踝修复三角韧带深层损伤均能恢复踝关节内侧间隙、有效维持踝穴的稳定性,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缝合锚钉经内踝修复踝关节内侧间隙

    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硬膜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高浩然张鹤龄贾方林郭迪...
    3199-3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根据腰椎间盘组织突出的不同位置可以将其分为诸多类型,其中硬膜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提高术前诊断率,对该病的治疗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硬膜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3家医院自2014年5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突入组),并运用倾向性评分按照1:4的比例与未突入硬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匹配,共筛选出59例纳入未突入组.观察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ROBIT回归分析法明确硬膜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①单因素分析结果示,突入组与未突入组的平均病程、突出节段、改良Pfirrmann分级、骶骨倾斜角、既往腰椎手术史占比、重体力劳动占比、腰椎管狭窄占比、马尾神经冗余占比及后纵韧带骨化占比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时间、突出节段、腰椎手术史、改良Pfirrmann分级、马尾神经冗余、腰椎管狭窄是发生硬膜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独立危险因素;③根据影响因素构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956(95%CI:0.913-0.998),具有较好的区分度;④提示病程时间、突出节段、腰椎手术史、改良Pfirrmann分级、马尾神经冗余、腰椎管狭窄与硬膜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存在显著相关性.

    硬膜囊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倾向性评分匹配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退变性脊柱侧凸主弯区的退变程度分析

    王明朗蒋琳宋彬张力...
    3206-3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不清,主弯区非对称退变可能与侧凸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充分认识主弯区的退变有助于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更多参考.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主弯区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了解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8年7月至2023年11月就诊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顶椎上、下关节突关节凹侧、凸侧关节炎的差异;分析脊柱侧凸严重程度、脊柱骨盆参数、关节突关节炎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究脊柱侧凸严重程度、脊柱骨盆参数、关节突关节炎等参数之间的影响作用.结果与结论:①在顶椎关节突关节中,凹侧比凸侧关节突关节炎严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在顶椎同侧(凹侧或凸侧)上关节突关节炎比下关节突关节炎严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骨盆入射角随着腰椎前凸角减小而减小(rs=0.509,P<0.001);顶椎侧方骨赘差值随着腰椎前凸角减小而增加(rs=-0.285,P=0.033);关节突关节不对称角随着骨盆入射角减小而增加(rs=-0.379,P=0.004);③L5倾斜角、椎间盘角度是主弯Cobb角增大的危险因素(B=1.012,P<0.001;B=0.620,P=0.016);骨盆入射角是主弯Cobb角增大的保护因素(B=-0.264,P=0.003);④提示退变性脊柱侧凸顶椎区域凹侧退变程度重于凸侧;顶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角及关节突关节炎严重程度与脊柱侧凸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腰椎前凸角和骨盆入射角在维持脊柱正常序列中发挥关键作用,且骨盆入射角是主弯Cobb角增大的保护因素;L5倾斜角和椎间盘角度是主弯Cobb角增大的危险因素.

    退变性脊柱侧凸主弯区顶椎不对称退变关节突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股骨头坏死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徐文博汪利合李松伟史鹏博...
    3215-3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股骨头坏死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若能早期对其发生风险进行预测与验证,将有助于避免或延缓股骨头坏死的发展.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构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次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91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分为发生股骨头坏死组(n=100)和未发生股骨头坏死组(n=814).采用单因素、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和确定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同时将数据集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并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同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对列线图的性能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①股骨头坏死组与未发生股骨头坏死组患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狼疮性肾炎、呼吸系统受累、胃肠道受累、干燥综合征、骨质疏松、抗核糖核蛋白抗体阳性、补体C3降低、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生物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最大日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采用LASSO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10个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股骨头坏死风险相关的预测变量,将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呼吸系统受累、干燥综合征、骨质疏松、抗核糖核蛋白抗体阳性、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生物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最大日剂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训练集中预测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2(95%CI=0.742-0.862),测试集预测发生股骨头坏死风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1(95%CI=0.745-0.876);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拟合度较好(训练集,P=0.447;验证集,P=0.870);决策曲线显示使用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是有益的;④月经异常为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之一;⑤此次研究结果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是多因素的,同时建立了一个包含9个危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将其用于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此外,首次报道了月经异常为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月经异常LASSO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