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临床护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临床护理
现代临床护理

张振路

月刊

1671-8283

huli2002@21cn.net

020-87755766-8050

510080

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现代临床护理/Journal Modern Clinical Nursing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全国性护理学术期刊,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64页,双月刊。标准刊号ISSN1671-8283,CN44-1570/R。本刊以宣传报道我国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促进护理改革,反映护理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及国内外护理的新进展,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促进护理学科发展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ICU护士隐性缺勤类别特征的潜在剖面分析

    耿可刘胜楠钱湛王微微...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ICU护士隐性缺勤的潜在类别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2023 年 5 月选取浙江省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420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隐性缺勤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进行调查.运用R语言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ICU护士隐性缺勤类别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 391名ICU护士完成调查,其隐性缺勤得分为(16.10±4.64)分,处于中等水平,分为 4 个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低工作受限-低工作精力型(n=51,13.04%)、高工作受限-中等工作精力型(n=96,24.55%)、低工作受限-高工作精力型(n=19,4.86%)、中等工作受限-中等工作精力型(n=225,57.55%),其影响因素包括平均月薪、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衰竭与个人成就感维度(均P<0.05).结论 ICU护士隐性缺勤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护理管理者可根据其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别特征护士进行干预,以降低护士隐性缺勤水平,进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潜在剖面分析ICU护士隐性缺勤类别特征工作受限工作精力

    《现代临床护理》杂志投稿程序

    《现代临床护理》编辑部
    9页

    两种模型在肿瘤患者PICC相关血流感染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于倩倩赵素琴赵丽婷于银梅...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针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PICC-CLABSI)风险预测问题,利用Logistic回归和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19 年 1 月至 2023 年 3 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肿瘤科接受PICC置管的 1146 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将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收集的 786 例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作为建模组,将 2022 年 1 月 2023 年 3 月收集的 36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验证组.采用χ 2 检验对建模组数据进行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该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及预测效果;将Logistic回归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作为ELM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肿瘤患者PICC-CLABSI发生风险作为输出参数,构建ELM预测模型;利用验证组数据对预测性能进行比较.结果 (有)糖尿病史、化疗次数(≥3 次)、维护周期(>7day)、维护地点(院外)、白细胞计数(<3.5×109/L)、白蛋白(<40g/L)是肿瘤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均P<0.05).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的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 2=5.201,P=0.736,AUC为 0.860(95%CI:0.799~0.922),灵敏度是 0.893,特异度是 0.704,正确率为 72.8%,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ELM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为 0.823,均方误差为 0.051,模型的拟合度良好,正确率为 74.5%,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指标基础上建立的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与ELM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为临床医护人员筛查肿瘤PICC相关血流感染高危患者提供参考.

    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logistic回归极限学习机

    恐惧-回避成分量表的汉化及信度、效度检验

    郑晓英吕学丽李秀丽卢英雪...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恐惧-回避成分量表(fear-avoidance components scale,FACS)进行汉化,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 2023 年 8 月取得原作者授权,2023 年 9 月参照Brislin翻译-回译模式对英文版量表进行翻译、回译、文化调适及预试验,形成中文版恐惧-回避成分量表;2023 年 10 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402 例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者作为测试对象,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结果 376 例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者完成研究.中文版FACS包含 2 个维度,共 18 个条目,分别为恐惧-回避心理(12 个条目),恐惧-回避行为(6 个条目);量表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 0.907,折半信度为 0.836,重测信度为 0.895;两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 0.884、0.812,折半信度为 0.871、0.896,重测信度为 0.808、0.921.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ale level CVI,S-CVI)为 0.935,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tem level CVI,I-CVI)为 0.870~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 0.909,球形检验值为 3134.208(P<0.0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66.514%;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模型拟合良好.结论 中文版恐惧-回避成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国内评估慢性疼痛患者恐惧-回避水平的有效工具.

    恐惧-回避成分量表信度效度

    ICU护士认识和应对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质性研究

    陈灿李丹丹彭艳红杨许艳...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ICU护士认识和应对住院期间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体验,为应对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湖南省衡阳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 3 个病区的 15 名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 最终归纳为3个主题,9个亚主题,即ICU护士对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认识不足(对家属ICU后综合征认识较局限、难以识别或忽略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症状、不确定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影响)、积极应对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应对以聆听与解释为主、应对以语言与动作为主、尽职尽责护理患者)、多种因素阻碍护士认识家属ICU后综合征(共情疲劳、ICU工作强度高、与患者家属的接触时间较为有限).结论 ICU护士对住院期间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认识不足,需加强ICU护士对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全面认识,并优化应对策略,缓解家属负性情绪,同时也应积极克服阻碍护士认识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因素,促进医护患的和谐关系.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家属ICU后综合征认识应对质性研究

    绿道专职护士主导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救治模式的应用

    谭薇成守珍谢小华彭刚刚...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绿道专职护士主导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溶栓救治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3 月—2023 年 2 月深圳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 124 例AIS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2021 年 3 月—2022 年 2 月 61 例AIS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模式接诊溶栓;2022 年 3 月—2023 年 2 月的 63 例AIS患者为干预组,采用以绿道专职护士为主导的模式接诊溶栓.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完成CT所用时间、溶栓知情同意谈话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开始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DNT 60min达标率、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患者就诊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入院至完成CT检查所用时间、溶栓知情同意谈话时间、DNT均短于对照组,干预组DNT 60min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溶栓前后干预组NIHSS评分降幅较对照组大,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患者就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绿道专职护士为主导的AIS静脉溶栓救治模式可有效缩短患者入院至完成CT检查所用时间、溶栓知情同意谈话时间、DNT时间,降低患者NIHSS评分,提高DNT 60 min达标率及患者就诊满意度.

    绿道专职护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效果前-后对照研究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运动方案的构建

    陈晓玲刘巧梨肖万莲桂自珍...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定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运动锻炼方案,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和功能恢复.方法 根据"6S"证据金字塔模型,采用计算机自上而下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Joanna Briggs institut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database,JBI),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网站,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美国国立指南库(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和苏格兰院际间指南网(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医脉通,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筛选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运动相关文献.由3名研究者独立评估文献并提取证据,初步形成运动方案.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函询,构成运动方案.结果 构建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第 1 阶段(术后 1w内)、术后第 2 阶段(术后第 2~6w)、术后第 3 阶段(术后第7~12w)的具体运动锻炼方案,共 41 个条目.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运动锻炼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为相关领域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参考.

    全髋关节置换术运动康复运动方案

    红光、蓝光光子治疗对四肢毁损伤皮瓣修复术后创面愈合的效果观察

    黄新艳钱会娟何丹鲍丙波...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红光、蓝光光子治疗对四肢毁损伤皮瓣修复术后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显微病房住院行四肢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 14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2020 年 1 月—12 月的 70 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 年 1 月—12 月的 76 例患者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 60W烤灯对皮瓣局部加温,24h持续照射,维持 1~2W,灯距约为 30~45cm.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红光、蓝光光子治疗,每日2 次,每次蓝光照射 20min,红光照射 20min,灯距为 8~12cm.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1d、3d、5d、7d创面组织张力、术后 7d感染发生率及术后 2w皮瓣存活率.结果 两组患者皮瓣组织张力变化的差异在术后第 1d和第 3d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第 5d、第 7d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试验组术后 7d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 2w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蓝光光子对四肢毁损伤皮瓣修复术后创面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皮瓣术后创面组织张力,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皮瓣成活率.

    红光光子治疗蓝光光子治疗肢体毁损伤皮瓣创面护理

    TBL联合RBL在本科护生循证护理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陈小俊龚凤球罗桂元谢丽洪...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 learning,TBL)联合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research-based learning,RBL)在提高本科实习护生循证护理实践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4 月在广州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手术室实习的 114 名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实施TBL联合RBL的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本科护生的循证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并比较护生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结果.结果 实习前后观察组的循证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差值高于对照组(t=35.108、35.897,均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习后观察组效果评价得分高于对照组(t=17.580,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TBL联合RBL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本科护生的循证护理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护生对教学模式效果评价结果,培养优秀的临床实用型循证护理人才.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循证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教育

    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操作准确性与安全性的最佳证据总结

    杨雨晴王艳芳刘慧男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索、评价并整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intracardiac electrocardiogram,IC-ECG)安全性及准确性的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按照"6S"证据资源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证据.数据库包括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国际指南协作网,苏格兰院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4 年 2 月 1 日.由 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质量,提取符合标准的文献证据.结果 共纳入 12 篇文献,包括 2 篇指南、1 篇团体标准、1 篇专家共识、1 篇Meta分析、1 篇系统评价、3 篇随机对照试验、1 篇诊断性研究、2 篇队列研究,针对置管前的评估与准备、成人最佳尖端位置及波形、新生儿最佳尖端位置及波形、房颤患者最佳尖端位置及波形、置管时维持波形稳定和记录置管过程中相关信息等6 个方面,汇总成 22 条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循证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尖端定位心腔内电图证据总结循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