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隧道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隧道技术
现代隧道技术

梅志荣

双月刊

1009-6582

xdsdjs@yahoo.com.cn

028-87580049

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古楠街97号

现代隧道技术/Journal Modern Tunnell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推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受业界人士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隐含碳排放研究综述

    陈湘生陈坤阳邱桐王雷...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碳排放的定量研究已经成为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建设的关注焦点.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基础,对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碳排放的定量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与分析,从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2个方面对样本文献进行深入分析与归纳,共涉及4种类型基础设施的碳排放,具体包括地铁系统(包括隧道和车站)、轻轨系统、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和有轨电车系统.首先对关于碳排放计算的文献的研究方法、目标与范围界定、功能单位和清单数据进行比较,确定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并对数据来源进行分类;其次,确定并分析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隐含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最后,讨论现有研究的不足.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碳排放核算标准化提供参考.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生命周期评价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

    公路隧道光环境信息感知机理与评价方法

    梁波牛佳安秦灿何世永...
    14-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隧道照明研究大都基于明视觉亮度等物理评价指标,并未充分考虑行车时动态视觉环境的实际时空变化,且未充分反映驾驶者的心理、生理感知及行为反应.鉴于此,对隧道光环境与信息感知进行系统研究,揭示物理量信息与生物量感知的变化趋势及关系,进而提出一系列基于信息感知的隧道光环境评价方法,并通过开展大量静、动态信息感知试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隧道光环境由物质信息所构成,其特性又由物理量信息所表征;作为人-车-路耦合环境,信息感知既涉及隧道光环境的物理量信息感知,同时也涉及人的心理、生理反应即生物量感知;通过综合分析物理量信息与生物量感知的相互关系形成信息感知机理,构建以信息感知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可以为隧道光环境的设计和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指标参考.

    隧道光环境物理量生物量信息感知机理评价方法

    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联动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何世永唐欢欢梁波史玲娜...
    2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特长公路隧道数量、种类的增多,其运营通风照明涉及的安全、节能和舒适等问题逐渐突显.针对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照明理论及技术存在的问题,首先,系统梳理近20年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对稿件数量、研究动态和热点等进行趋势分析.其次,围绕研究热点阐述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联动理论及技术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隧址区自然风、自然光对特长隧道通风照明影响的准确预测,交通量动态变化对行车安全影响,以及构建考虑隧道运营特征的智慧通风照明联动数字孪生模型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特长公路隧道运营安全、舒适和节能提供思路.

    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联动理论及技术行车安全节能降碳

    新能源汽车非排放产物生成规律及其对隧道需风量的影响研究

    刘媛于丽王雪郭晓晗...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隧道中的污染物组成比例发生变化.为明确新能源汽车对隧道需风量的影响,采用资料调研、理论分析等方法,量化新能源汽车的污染物生成特性及与内燃机汽车的区别,探明在坡度与车速影响下大、中、小型3类车型的新能源汽车在不同混入比情况下对隧道运营阶段需风量的影响规律,对《PIARC2019》隧道需风量计算公式进行修正,给出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工程情况给出详细的通风设计方法.研究结果为:(1)基于4种生成途径下非排放类污染物PM生成机理,给出了非排放类污染物PM生成量与汽车重量之间关系的计算公式;(2)大型、中型和小型新能源汽车的非排放颗粒基准排放量修正因子分别为1.127、1.093和1.088;(3)考虑隧道坡度、车速、混入比影响,给出了临时施工运输隧道与普通公路隧道的运营通风需风量修正系数计算方法;(4)建立了运营通风需风量计算时不修正、修正、宜设置除尘机3个层次的适用条件判别公式.

    公路隧道新能源汽车非排放类污染物需风量通风方案修正系数

    基于交通流特征的高海拔隧道通风能效研究

    任锐肖臻郅王亚琼史培龙...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高海拔地区公路隧道车辆污染物排放特性与机械通风系统通风效率,选择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隧址地区,针对3种典型柴油车车型进行烟尘排放现场试验,建立以车型、纵坡、车速、海拔等参数为输入的柴油车单车烟尘排放量预测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单车烟尘排放量实测值与《细则》计算值的相关性,并采用蒙特卡罗法研究隧道交通流特征参数对交通风增压效率与机械通风升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建立的柴油车单车烟尘排放量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测试集的均方根误差为0.251 3;单车烟尘排放量实测值小于《细则》计算值,二者在车速小于70 km/h时呈高度线性相关;隧道所需机械通风升压力随混合车型交通量增加呈线性增加,交通风增压效率随交通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小,随单车烟尘排放量的增加而减小;影响单车烟尘排放量实测值的主次顺序为纵坡>车型>车速>海拔高度,因此在高海拔地区公路隧道设计中应适当控制纵坡.

    隧道工程通风特性车辆排放高海拔交通风增压效率

    城市隧道入口遮阳棚对驾驶人视觉负荷影响试验研究

    沈迪杜志刚张兴焦志刚...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隧道入口处驾驶人的视觉负荷特性及遮阳棚对驾驶人视觉负荷的影响,选取翔安隧道(有遮阳棚)及胶州湾隧道(无遮阳棚)开展实车试验,采集驾驶人瞳孔面积、注视持续时间、扫视幅度和眨眼频率作为研究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建立基于因子分析的隧道入口处驾驶人视觉负荷强度评价模型,确定两座隧道入口处驾驶人的视觉负荷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与未设置遮阳棚的隧道相比,设置遮阳棚的隧道驾驶人的瞳孔面积、瞳孔面积变化率均值、注视持续时间和扫视幅度的均值都较小;驾驶人在驶入隧道过程中,瞳孔面积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无遮阳棚隧道驾驶人眨眼频率增加值波动较大,而有遮阳棚隧道驾驶人眨眼频率增加值变化较为平滑;设置遮阳棚可使驾驶人视觉负荷值降低51.85%,对改善隧道入口区域(包括遮阳棚临近段、遮阳棚段、隧道入口段)驾驶人的视觉负荷具有积极意义.

    交通安全遮阳棚城市隧道视觉负荷因子分析

    基于实车试验的隧道入口段彩色路面行车安全性研究

    林志刘超铭王江华赵耀...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驾驶人驾驶汽车进入隧道时,急剧改变的亮度环境将引起驾驶人产生视觉暗适应过程,造成"黑洞效应",严重降低驾驶人的视认能力,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提出在隧道入口段铺设明色化的彩色路面来提高洞内亮度,进而缓解"黑洞效应"的不利影响,并通过实车试验获得驾驶人在原色、绿色、红色和黄色路面条件下的障碍物发现距离,定量评价驾驶人在彩色路面条件下的视认能力.结果表明:3种彩色路面对驾驶人的视认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黄色路面改善效果最好.

    隧道入口段黑洞效应彩色路面行车安全障碍物发现距离

    天山胜利隧道"TBM法+钻爆法"施工期间服务隧道粉尘浓度测试与分析

    黄登侠罗彦斌赵志强陈建勋...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高海拔超特长隧道在"TBM法+钻爆法"共同施工期间洞内气象条件和粉尘浓度时空分布规律,以乌尉高速公路天山胜利隧道为依托,通过现场监测分析洞内风速、风向、气压、温湿度等气象参数时变规律与粉尘浓度时空特性,对比分析不同工况(爆破期间与非爆破期间)下服务隧道和联络通道粉尘浓度分布特征,揭示多工作面条件下服务隧道内粉尘沿程分布规律,探索不同位置工作面爆破对服务隧道及联络通道粉尘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服务隧道和联络通道内温度、气压、湿度及粉尘浓度的时变规律基本一致,但风速和风向受断面过风面积和施工影响有所不同,联络通道风速较服务隧道风速波动大,受右洞近距离爆破冲击影响,联络通道内风向短期会发生变化,由服务隧道向联络通道排风转变为向服务隧道送风.服务隧道内粉尘浓度从洞口向洞内呈三个梯度递增,竖井自然排风效应显著.主洞非爆破时段,服务隧道中粉尘浓度基本稳定,PM2.5、PM10、PM100浓度分别维持在0.8 mg/m3、3.7 mg/m3、9.5 mg/m3水平,均满足隧道施工粉尘浓度阈值;主洞爆破时段,服务隧道内粉尘浓度急剧增加,PM2.5、PM10、PM100浓度达到峰值,分别高达1.4 mg/m3、6.9 mg/m3、21.3 mg/m3,该时段除PM2.5浓度未超标外,PM10、PM100浓度均严重超过其容许浓度,超限比例分别为38%和113%,此时服务隧道应增大供风量为128.5 m3/s.在主洞未与联络通道相连阶段,风流需经过服务隧道排出,主洞爆破会同步驱动服务隧道和联络通道内粉尘浓度变化;当主洞与联络通道直接连通时,主洞爆破会显著影响联络通道内粉尘浓度,但对服务隧道内粉尘浓度影响较小.

    天山胜利隧道服务隧道粉尘浓度气象参数TBM法+钻爆法

    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弹性交通柱对交通安全影响试验研究

    余亮邓温悌杜志刚杨永正...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弹性交通柱对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区域交通安全改善效果,分别搭建高度为100 cm、90 cm、75 cm的荧光膜弹性交通柱与无弹性交通柱4种场景,通过驾驶模拟平台开展试验并获取驾驶数据.基于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处的驾驶员人因特征,分析有无弹性交通柱以及不同弹性交通柱方案对驾驶人车道保持、车速控制的影响.研究表明:荧光膜弹性交通柱使车辆轨迹横向偏移较小且稳定,相较于无弹性交通柱场景,100 cm、90 cm、75 cm高的弹性交通柱方案下驾驶人车道保持能力分别提升44.93%、36.38%、14.62%;设置弹性交通柱能够有效提高驾驶人对车速的控制能力,在接近段警示驾驶人提前减速,车速接近85%最高限速且平稳,相较于无弹性交通柱场景,100 cm、90 cm、75 cm高的弹性交通柱方案下驾驶人对车速的控制能力分别提升38.38%、30.40%、13.36%;弹性交通柱能提升隧道入口区域视线诱导的连续性、一致性、对称性,弹性交通柱高度与改善效果呈正相关,90 cm、100 cm高的弹性交通柱对于交通安全提升有着良好效果.

    隧道入口驾驶模拟荧光膜弹性交通柱人因特征交通安全

    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在意大利西西里岛顺利始发

    中国中铁微信公众号
    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