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张万岱

双月刊

1672-2159

jmdi@vip.163.com

020-61641547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Journal Modern Digestion & Interven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学术上遵循“三主三结合”:①以临床应用为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②以普及新技术新业务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③以现代医学为主,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专业上以胃肠病学为主,兼顾肝胆胰疾病。介入诊疗主要反应消化内镜、超声、放射介入的进展,特别注重介入治疗、专家读片、疑难病例讨论、专题笔谈为其特色。主要栏目有: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读片、临床经验、实验研究、综述与译文、专家述评、病例报告、医药信息、讲痤、人物介绍等。把杂志办成一个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消化病及介入诊疗的现代综合性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食管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张志田洁张媛
    441-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食管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淮南朝阳医院收治的92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以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7).对照组给予TP化疗方案(静脉滴注紫杉醇和顺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信迪利单抗,以21d为1个周期,均治疗3个周期后进行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SCC、CYFRA21-1)、免疫功能(CD4+、CD8+、CD4+/CD8+)、生活质量评分(QOL)、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EA、CA125、SCC、CYFRA21-1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QOL、KP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能够降低晚期食管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免疫功能及改善患者生存预后,且安全性较好.

    晚期食管癌信迪利单抗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预后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下治疗效果评价分析

    许松欣段兆涛李贵庆
    445-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对于没有转移危险因素且直径<15 mm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推荐行内镜下切除,但其短期和长期结果尚不清楚.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切除15 mm以内的直肠NETs的疗效.方法 分析接受内镜切除治疗的直肠NETs<15 mm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结果,以及EMR及ESD切除的结果.肿瘤分为<10 mm(小型组)和10~14 mm(中等大小组)两组.结果 总共纳入2024年1月~2023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90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小型组,n=81;中等大小组,n=9).根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分级标准,所有肿瘤均被分为G1(n=88)或G2(n=2).两组之间完整切除率无显著差异.在小型组中,内镜粘膜下剥离(ESD)和内镜粘膜下切除(EMR)均达到100%的完整切除率.EMR手术时间(P<0.001)和住院时间(P<0.001)显著短于ESD.在中等大小组中,ESD的完整切除率为100%.15 mm以内肿瘤大小不影响总生存率或淋巴结/远处转移率.结论 对于没有转移风险因素15 mm以内的直肠NETs患者,内镜切除是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小于10 mm和10~14 mm的肿瘤,EMR和ESD是最佳的切除技术,分别适用于两种不同大小的肿瘤.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ESDEMR

    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胡逸群王煜汪健蒋雪婷...
    449-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1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124例,女177例;年龄为63.32±15.67岁.病人均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观察指标:(1)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2)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建立.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将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是否复发当作因变量,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当作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软件构建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列线图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效能评价,与校准曲线一起评估列线图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 (1)胆总管结石病人临床资料:301例胆总管结石病人中,复发56例,无复发245例.复发与无复发胆总管结石病人结石数量、结石大小、胆总管直径、合并壶腹部憩室、胆囊手术史、胆道感染史、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血脂异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胆囊切除病史、结石直径≥1.5 cm、结石数量≥2个、EST和血脂异常是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评估的区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3,区分度较好,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结论 有胆囊切除病史、结石直径≥1.5 cm、结石数量≥2个、EST和血脂异常是影响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起到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风险的预测作用.

    胆总管结石ERCP复发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

    尿胰蛋白酶原-2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分型时效性中的价值研究

    屈卫翔吕志武
    453-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尿胰蛋白酶原-2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分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深圳市石岩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4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AP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48例患者分为急性轻症胰腺炎(MAP)组以及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组;另选12例非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非AP组.三组尿胰蛋白酶原-2(TPS-2)、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淀粉酶(AMS)、脂肪酶(LPS)水平.并对AP组患者的尿胰蛋白酶原-2、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淀粉酶(AMS)、脂肪酶(LPS)等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尿胰蛋白酶原-2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分型时效性的价值.结果 AP组的CRP、PCT、AMS、LPS水平明显高于非AP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的CRP、PCT、AMS、LPS水平明显高于MAP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P组TPS-2、AMS、LPS的阳性例数明显高于非AP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TPS-2、AMS、LPS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93.33%、90.91%、93.48%,特异度分别为60.00%、50.00%、64.29%,准确率分别为 85.00%、80.00%、86.67%,Kappa 值分别为(Kappa=0.571、0.444、0.609).SAP 组入院 4 h、8 h、24 h、48 h的TPS-2阳性例数均高于MAP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组与SAP组入院时及入院后1 h、2 h、4 h、8 h、24 h、48 h的TPS-2阳性出现时间早晚(时效性)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入院时及入院后1 h、2 h、4 h、8 h的TPS-2、AMS、LPS、CRP、PCT阳性病例出现的时间(时效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S-2检测出SAP阳性时间早于AMS、LPS、CRP、PCT检测.结论 尿胰蛋白酶原-2在评估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分型时效性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尿胰蛋白酶原-2检测出急性重症胰腺炎阳性时间早于淀粉酶、脂肪酶、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检测,可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生化指标.

    尿胰蛋白酶原-2急性胰腺炎急性重症胰腺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门诊肠镜筛查受检者心理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陈婷李雯展薇秦争艳...
    457-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门诊肠镜筛查受检者的心理负担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恐惧视觉模拟评分法对2023年9-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10例肠镜筛查的受检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210例门诊行肠镜筛查的受检者焦虑自评得分为(15.03±4.05)分,恐惧得分为(5.30±1.31)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地的肠镜受检者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镜检查方式、对肠镜筛查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否初次检查、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有肠癌家族史的焦虑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初次检查、有家族史、文化程度较低、对肠镜筛查完全不了解以及非无痛检查的受检者焦虑水平更高(P<0.05).结论 医护人员应注意鉴别初次检查、有家族史、文化程度较低、对肠镜筛查不了解以及非无痛检查的受检者,预防性的提前给予心理疏导,着重加强检查前的健康宣教.

    门诊肠镜检查焦虑恐惧现状影响因素

    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与EMR术对结肠息肉患者出血量、疼痛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张鹏李斌方新鑫韩怡...
    461-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内镜下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SP)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结肠息肉患者出血量、疼痛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10月期间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资料106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CSP组(57例)和EMR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治疗前后血清疼痛介质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CSP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息肉切除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EMR组,钛夹使用率低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P组患者术后24 h、72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低于EMR组(P<0.05);术后两组神经生长因子(NGF)、β内啡肽(β-EP)以及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术前升高,CSP组术后24 h、72 h NGF、CRP、SAA、IL-6均低于EMR组,β-EP水平高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结肠息肉患者中应用内镜下内圈套器息肉切除术相较黏膜切除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抑制疼痛因子及炎性因子表达,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

    结肠息肉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疼痛炎性因子

    HIF-1α与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血管新生及预后的关系

    李玲张乙川刘珂良王飞...
    465-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血管新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食管癌患者75例,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5例)和预后良好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分层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临床特征与HIF-1α表达水平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HIF-1α表达与预后不良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HIF-1α表达水平与VEGF、IGF-1指标的关系,样条函数与Logistic回归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HIF-1α表达水平与预后不良关联强度的剂量反应关系,构建生存曲线分析HIF-1α表达水平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预后不良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化程度(高分化)、淋巴结转移、HIF-1α、肿瘤直径、VEGF、IGF-1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分层回归分析表明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生化指标对HIF-1 α表达水平产生显著影响(P<0.05).HIF-1 α表达水平与VEGF、IGF-1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F-1 α表达水平与VEGF、IGF-1呈正相关性(P<0.05).HIF-1α表达水平与预后不良具有相关性(x2=7.236,P=0.012),且存在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x2=2.542,P=0.022).高低表达组间1年生存率分别为50.91%、672.56%,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41.25%、60.1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的HIF-1α表达水平越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率越高.临床上应对HIF-1α表达水平高度重视,避免术后预后不良的发生.

    缺氧诱导因子-1α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血管新生预后相关性

    血清CD147,FGA,PSA检测在结直肠癌辅助诊断和疗效监测中的价值

    王德超杨田刘云华笠荣峰...
    470-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纤维蛋白原α链(FG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对结直肠癌(CRC)的辅助诊断和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38例CRC患者作为CRC组,另选取同期结直肠良性疾病者146例作为良性组.ELISA检测血清CD147和FGA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PSA.根据术后化疗疗效分为有效组(n=105)和无效组(n=33).CRC术后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对血清CD147、FGA、PSA对CRC的诊断价值及对CRC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与良性组相比,CRC组血清CD 147、FGA、PSA水平均显著较高(t=10.359、9.104、11.161,P<0.05).无效组化疗前后血清CD147、FGA、PSA水平均明显较有效组高(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在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x2=6.195、4.108、7.468,P<0.05).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显示,血清 CD147(OR=1.428)、FGA(OR=1.241)、PSA 水平(OR=1.634)、临床分期(OR=1.326)、淋巴结转移(OR=2.055)为CRC术后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CD147、FGA、PSA联合诊断CRC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81.51%、AUC为0.894;血清CD147、FGA、PSA联合预测CRC术后化疗无效的敏感度为87.88%、特异度为82.86%、AUC为0.894.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D147、FGA、PSA水平均明显较高,血清CD147、FGA、PSA联合对结直肠癌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且对结直肠癌术后化疗疗效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结直肠癌诊断疗效监测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纤维蛋白原α链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早期腹部血氧饱和度联合超声和血清学指标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预测价值研究

    周立立李宏吴凯
    474-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腹部血氧饱和度(StO2)联合超声和血清学指标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早产儿8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早产儿出生1 d、7 d的StO2水平,收缩期峰值血流流速(Vps)、舒张末期血流流速(Vpd)、时间平均流速(Vtam)、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等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在进食前后的变化量及血清胃动素(MOT)、胃泌素(Gastrin)水平.根据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将早产儿分为不耐受组(n=52)和耐受组(n=28).比较两组StO2、进食前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量、血清MOT、Gastrin水平,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这些指标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预测价值.结果 出生1 d、7 d,不耐受组和耐受组进食前后的Vps、Vpd变化量和血清Gastri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耐受组出生1 d、7 d的StO2、进食前后Vtam、RI和PI变化量、血清MOT水平均低于耐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出生1 d、7 d的StO2、进食前后Vtam、RI和PI变化量及血清MOT水平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其中出生1 d的上述各指标联合检测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预测效能最高.结论 早产儿早期StO2、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进食前后变化及血清MOT水平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早产儿早期各参数联合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其喂养不耐受风险并指导其预防性喂养干预.

    早期腹部血氧饱和度超声肠系膜上动脉血流胃肠动力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预测价值

    X线透视下金属支架置入在急性左半结直肠恶性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郭永团李德春辛慧杜洪涛...
    479-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X线透视下金属支架置入在急性左半结直肠恶性梗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4例急性左半结直肠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TNM分期:Ⅱ期2例,Ⅲ期8例,Ⅳ期14例,所有患者均予X线透视下金属支架置入.分析X线透视下金属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成功率.其中Ⅱ期和Ⅲ期10例患者在肠梗阻症状消失后,桥接一期肿瘤切除肠吻合手术,分析外科手术一期肠吻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4例患者行X线透视下金属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24/24),22例患者24小时内肠梗阻症状缓解或消失,临床成功率91.7%(22/24),2例患者(Ⅳ期)24小时肠梗阻症状未见明确缓解,转为急诊手术,行姑息性肠造瘘.3例患者出现肠道少量出血,予以止血药物对症处理后消失,24例患者均未出现肠穿孔、支架脱落、支架堵塞并发症.10例Ⅱ期和Ⅲ期患者支架置入后,一期肠吻合率100%(10/10),且外科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瘘、吻合口感染、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X线下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左半结直肠恶性梗阻安全、有效,提高了患者一期肠吻合成功率,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支架左半结直肠癌肠梗阻介入放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