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张万岱

双月刊

1672-2159

jmdi@vip.163.com

020-61641547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Journal Modern Digestion & Interven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学术上遵循“三主三结合”:①以临床应用为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②以普及新技术新业务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③以现代医学为主,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专业上以胃肠病学为主,兼顾肝胆胰疾病。介入诊疗主要反应消化内镜、超声、放射介入的进展,特别注重介入治疗、专家读片、疑难病例讨论、专题笔谈为其特色。主要栏目有: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读片、临床经验、实验研究、综述与译文、专家述评、病例报告、医药信息、讲痤、人物介绍等。把杂志办成一个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消化病及介入诊疗的现代综合性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胃癌前病变ESD术后病理升级为癌的影响因素分析

    何梦超胡梦成荣大伟贺奇彬...
    613-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升级为癌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京市江宁医院82例ESD术前病理诊断为胃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特点;按照ESD术后病理结果是否升级为癌分为升级组(n=56)和不升级组(n=26),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ESD术后病理升级为癌的影响因素.结果 82例患者中,56例ESD术后升级为癌,26例未升级为癌.升级组病灶凹陷、病灶>2 cm比例均高于不升级组(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溃疡、颜色、幽门螺杆菌阳性、自发出血均与ESD术后病理升级无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凹陷(OR=3.414,95%CI 1.225~9.517)、病灶>2 cm(OR=27.771,95%CI 3.471~222.196)是ESD术后病理升级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病灶凹陷、病灶>2cm是ESD术后病理升级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若术前活检提示病灶为内陷型、病灶>2 cm,应重视病理被低估的可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黏膜病变胃癌病理升级影响因素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评估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中的应用及其与血清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吴晓倩唐露露李保启王艺星...
    616-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LD)发展为肝硬化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确诊为HLD的150例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将其分为HLD非硬化组(n=84)和HLD肝硬化组(n=6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灰阶超声特征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指标,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显著相关性指标及其他可能存在关联的变量纳入回归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HLD发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方程:Logistic(P)=y=1/(1+e-z),利用模型自抽样对其预测效能进行检验.将LSM值由低到高进行4分位数分组(Q1-Q4),采用Spearman法分析LSM值与血清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HLD肝硬化组患者TBIL(总胆红素)、APRI、FIB-4、HA(透明质酸酶)、Ⅳ-C(Ⅳ型胶原)、LN(层粘连蛋白)、脾脏厚径和LSM(弹性值)均高于HLD非硬化组,而Alb(白蛋白)、TG(甘油三酯)低于非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和其他可能影响结局的变量进入拟合模型进行回归拟合分析,结果显示:APRI、LN、LSM和脾厚度分类共同构建的回归方程预测肝硬化的准确性最高,经过共线性检验排除共线可能后,选择APRI、LN、LSM和脾厚度分类构建回归方程,模型对硬化组的灵敏度、特异性预测值分别为86.5%、71.2%,且Bootstrap自抽样提示预测模型区分度和准确性较好.LSM值是预测HLD肝硬化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105,95%CI 1.012-1.207),另外LSM四分位数与HA、Ⅳ-C浓度梯度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96、0.283(P<0.01),三者均与纤维化进展正相关.结论 APRI、LN、LSM和脾大属于HLD患者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LSM和HA、Ⅳ-C相关联,三者均与肝纤维化进展正相关.

    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剪切波弹性成像回归方程

    ALBI评分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中老年人群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预测价值

    杨丽罗德兰
    62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ALBI评分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切除的326例中老年肝细胞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HLF,分为PHLF组66例(20.25%)、对照组260例(79.7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PHLF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对ALBI评分和PLR预测PHLF的效能进行评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HLF组肿瘤直径、术前肝硬化比例、凝血酶原时间、MELD及ALBI评分、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升高(P<0.05),术前PLR、术后剩余肝脏体积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术前 PLR(OR=0.728,95%CI:0.541~0.979)、ALBI(OR=1.958,95%CI:1.305~2.938)、术后剩余肝脏体积百分比(OR=0.586,95%CI:0.396~0.868)是中老年肝细胞癌患者发生PHLF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术前ALBI联合PLR预测PHLF的AUC为0.8955(95%CI:0.852~0.937),灵敏度为82.05%,特异度为84.23%,预测效能显著优于ALBI、PLR(P均<0.05).结论 术前ALBI评分与PLR均是中老年肝细胞癌患者发生PHLF的独立影响因素,二者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辅助临床筛选出PHLF高风险人群.

    肝切除术后肝衰竭肝细胞癌ALBI评分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No-touch射频消融技术对小肝癌患者治疗获益及血清AFP、GPC3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

    王小东王石郑宇阿思根...
    625-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No-touch射频消融技术对小肝癌患者治疗获益及血清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无进展生存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小肝癌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No-touch组(n=57)和传统射频组(n=63).所有患者均随访24个月,统计两组无进展生存情况、肿瘤复发情况及总生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肿瘤灭活率、病灶灭活范围及其他手术相关指标,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 No-touch组、传统组肿瘤完全灭活率分别为96.49%、88.89%,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touch组病灶灭活范围大于传统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P<0.05);术后1个月,No-touch组AFP、GPC3水平低于传统组[(98.03±10.29)μg/L、(0.65±0.14)μg/L(103.28±10.81)μg/L、(0.73±0.17)μg/L,P<0.05];No-touch 组术后1周的ALT、AST水平高于传统组,术后1个月的CD3+、CD4+值及CD4+/CD8+比值大于传统组(P<0.05);No-touch组无进展生存率高于传统组(68.42%vs 42.86%,P<0.05),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2.90个月;两组总生存率及复发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射频消融技术,No-touch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可有效扩大病灶灭活范围,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轻对肝功能的影响,并能改善肿瘤免疫功能,提高无进展生存率.

    No-touch射频消融技术传统射频消融技术小肝癌甲胎蛋白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无进展生存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FIB/ALB、Hcy及叶酸水平特点及与病变程度的关系

    郑双双邢焕霞武彩虹闫再宏...
    629-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与清蛋白比值(FIB/ALB)、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叶酸的水平特点,并分析其与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研究开展时间为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87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取87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比较组间FIB/ALB、Hcy及叶酸水平情况,并探究各指标与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FIB、FIB/ALB、Hcy均高于对照组,ALB及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活动组患者的FIB/ALB、Hcy高于缓解组,叶酸水平低于缓解组(P<0.05).FIB/ALB、Hcy及叶酸水平对患者活动期的诊断价值较高,其AUC值分别为0.725、0.885、0.945.重度组患者的FIB/ALB、Hcy高于轻度组,叶酸水平低于轻度组(P<0.05).FIB/ALB、Hcy及叶酸水平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其AUC值分别为0.821、0.957、0.744.结论 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FIB/ALB、Hcy水平较高,叶酸水平较低,且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活动期和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FIB/ALB和Hcy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和轻度患者,而叶酸水平则显著低于后者,对于活动期和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溃疡性结肠炎纤维蛋白原清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叶酸

    不同Hp感染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miR-22、MIF、IFN-γ蛋白表达及意义

    赵春娜张颖
    633-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状态和不同病理类型老年慢性胃炎患者中微小核糖核酸-22(miR-22)、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γ-干扰素(IFN-γ)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n=41)及Hp阴性组(n=57),根据病例类型将患者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n=55)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组(n=43).观察不同病理类型患者Hp感染情况,并比较不同Hp感染情况、不同病理类型中老年慢性胃炎患者miR-22、MIF、IFN-γ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CAG患者的Hp阳性率高于CNAG患者(P<0.05);相较于CNAG组,CAG组miR-22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MIF mRNA及IFN-γ蛋白均明显升高(P<0.05);相较于Hp阴性组,Hp阳性组miR-22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MIF mRNA及IFN-γ蛋白均明显升高(P<0.05);Hp阳性并CAG组miR-22表达明显低于Hp阳性并CNAG组、Hp阴性并CAG组及CNAG组(P<0.05),而MIF mRNA及IFN-γ蛋白明显高于Hp阳性并CNAG组、Hp阴性并CAG组及CNAG组(P<0.05).结论 Hp感染状态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存在miR-22、MIF、IFN-γ蛋白含量表达异常,上述分子标志物反映患者胃黏膜的炎症程度、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失衡,同时miR-22、MIF、IFN-γ蛋白的表达模式反映病理变化的严重性,影响CAG的发生.

    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微小RNA-22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γ-干扰素

    嗜黏蛋白艾克曼菌活性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杨荟平陈烨
    637-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共生菌与宿主的肠道屏障结构与功能调节、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功能等多种生理过程有关.占人类肠道菌群总数的1%~4%的嗜黏蛋白艾克曼菌(Akk)可通过分解黏蛋白定植在肠道黏膜表面的黏液层中,可调节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系统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较于Akk活菌及胞外囊泡,Akk中的活性蛋白质具有易生产、储存及运输的特点.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的进步,Akk中活性蛋白质的鉴定、分离、合成技术发展迅猛,我们综述了 Akk中活性蛋白质的生理作用及其鉴定与合成方法,以期为Akk的生理作用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转化提供帮助.

    嗜黏蛋白艾克曼菌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肠道屏障

    不同饮食模式在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雅乐张福桃孙圆圆陈平...
    642-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随着饮食逐渐西方化,在采用西方化饮食的亚洲国家中,IBD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因此,人们开始关注饮食与IBD之间的关系.已有大量研究证实饮食作为一种环境暴露因素对炎症性肠病的病程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介绍近几年治疗IBD的饮食模式的研究进展,这些饮食模式在调节肠道菌群、缓解功能性胃肠道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降低炎症标志物、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等方面对IBD起到一定治疗作用,为实现治疗IBD的长期目标提供可行的干预措施,提高临床医生对饮食疗法的认识,以期为IBD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炎症性肠病饮食治疗

    儿童门诊内镜下逆行阑尾异物取出术1例

    曾骏成潘永红喻才元汪福群...
    648,封3页

    阑尾异物儿童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