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养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养生
现代养生

月刊

1671-0223

xdyszzs@sina.com

0335-4041257

066100

河北省北戴河海滨东经路198号

现代养生/Journal Health Care Today
查看更多>>本刊内容生动、科学实用、趣味横生,更具有鉴赏性和收藏价值,是现代家庭的良师益友,幸福生活的保健顾问,一刊在手,健康长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骨科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护理研究现状

    冉素芳赵莉娟朱晓蝶王婷婷...
    24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科患者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及致残率,轻则会导致患者完全丧失劳动力,重则导致患者致残致死,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国内外对骨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护理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骨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骨科住院患者防治深静脉血栓及术后康复提供新思路.

    静脉血栓栓塞症骨科护理

    利尿剂联合RAAS拮抗剂对心肾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林虹郑涛
    24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利尿剂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拮抗剂用于心肾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 年 6 月医院收治的 84 例心肾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42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利尿剂联合RAAS拮抗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采取利尿剂联合RAAS拮抗剂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心功能指标和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胱抑素C(Cys C)等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均上升,而LVESD、LVEDD等2项心功能指标和3项肾功能指标均下降,但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2 项心功能指标和 3 项肾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尿剂联合RAAS拮抗剂用于治疗心肾综合征,能够促进患者心肾功能改善,提高治疗效果.

    心肾综合征利尿剂RAAS拮抗剂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高分辨率CT影像特征及诊断的效果

    李海萍
    246-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实施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诊断的效果,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为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医院诊治的200例疑似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分别实施X线胸片与HRCT诊断.以病理学检验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技术的诊断结果,并分析CT影像学特征.结果 病理学检验结果显示,MPP阳性96例,阴性104例.各年龄MPP患儿HRCT影像学的磨玻璃样改变、淋巴结节肿大、支气管束增多增粗、支气管壁增厚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年龄增长,MPP患儿HRCT影像学肺部实变的比例逐渐升高,而散在斑片影絮状影的比例逐渐降低,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的MPP患儿HRCT影像学的支气管束增多增粗、磨玻璃样改变、支气管壁增厚、肺部实变、斑片状阴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影像学特征均以病程 3~5d组患儿出现的比例最高.HRCT诊断的灵敏度(93.75%)、特异度(96.15%)高于X线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RCT诊断与病理学检验金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900),而X线与病理学检验金标准一致性较差(Kappa值=0.496).病理学检验金标准检出各部位病灶共检出 64 例,其中左肺上叶 8 例、左肺下叶 15 例、右肺上叶 9 例、右肺下叶 18 例、右肺中叶 14 例.X线、HRCT诊断在左肺下叶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CT诊断左肺上叶、右肺上叶、右肺下叶、右肺中叶检出率均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中行HRCT具有理想的诊断效能,优于X线诊断,儿童CT特征与其年龄与病程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均多见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束增多增粗表现,且随着病程增加患儿的肺部实质性改变、散在斑片影愈发常见.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诊断影像学特征X线

    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异甘草酸镁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敦子倩卢伟娜
    249-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异甘草酸镁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4月医院收治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78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9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白介素-4、白介素-12、干扰素-γ等炎性因子水平和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3 项炎性因子水平和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肝功能指标均下降,但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异甘草酸镁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5.13%,低于对照组的 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治疗时,采取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异甘草酸镁进行干预,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恢复.

    失代偿期肝硬化使用人血清白蛋白异甘草酸镁肝功能

    非奈利酮联合替米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张宇郭正勇
    251-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非奈利酮联合替米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 80 例为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非奈利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肾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肾小球滤过率、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1例发生不良反应(2.50%),而对照组 6 例发生不良反应(15.0%),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奈利酮联合替米沙坦可显著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肾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

    早期糖尿病肾病非奈利酮替米沙坦

    早期清创结合后期皮瓣转移治疗四肢创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

    赵斌
    254-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四肢创伤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实施早期清创+后期皮瓣转移联合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医院2021年1月-2023 年 1 月收治的 50 例四肢创伤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5 例.对照组开展传统治疗模式实施干预,观察组开展早期清创+细菌培养敏感抗生素使用、后期皮瓣转移进行联合控制,对不同治疗方式下所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疼痛缓解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理机能、躯体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清创+后期皮瓣转移联合治疗四肢创伤手术切口感染,可缩短患者创面的愈合时间,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四肢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早期清创治疗效果

    一次性腹腔引流管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漏综合征的疗效对比

    郭平佳冉锦花
    256-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一次性腹腔引流管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23年5月,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新生儿气漏综合征的新生儿,根据组间基础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 33 例.观察组用一次性腹腔引流管穿刺引流,对照组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儿拔引流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肺复张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导管通畅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 5.88%,低于对照组的 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痊愈率为 97.06%,高于对照组的 8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腹腔引流管治疗新生儿气漏综合征效果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当,但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更具优势,并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一次性腹腔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新生儿气漏综合征

    血清hs-CRP联合cTn Ⅰ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赵海燕
    258-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血清肌钙蛋白Ⅰ(cTn Ⅰ)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 2021-2023 年医院收治的 127 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按照是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cTn Ⅰ、hs-CRP水平;采用灵敏度、特异度、Kappa值等指标评价cTn Ⅰ、hs-CRP及两项指标并联试验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cTn Ⅰ、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及cTn Ⅰ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均较高.采用并联试验的方法进行联合诊断的结果显示,联合试验诊断的灵敏度大幅度提升,并且诊断结果与实际结果高度一致,明显优于cTn Ⅰ与hs-CRP单一指标的诊断结果.结论 血清hs-CRP与cTn Ⅰ并联联合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提高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肌钙蛋白Ⅰ诊断

    儿童外伤性牙脱位患者采用正畸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曾朝霞曾朝晖王惠东
    260-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性牙脱位患者接受正畸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68例外伤性牙脱位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在组间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脱位牙齿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上,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4 例.对照组患儿接受手法复位和牙弓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正畸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口腔功能、牙周健康指数、龈沟液炎症因子指标水平、临床有效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口腔功能各维度(咀嚼功能、便捷程度、语言功能、固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口腔功能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软垢指数(D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指数(G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指标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值、白介素-6(IL-6)测定值、白介素-1β(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口腔功能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畸治疗应用于儿童外伤性牙脱位患儿中,可以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其可促进患儿口腔功能改善,且安全性较高.

    正畸治疗外伤性牙脱位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口腔功能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严重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及预后的影响

    王东红
    263-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严重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 12 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严重脑梗死(中重度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选择其中接受常规治疗方案的 62 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 40 例患者为介入组.对照组在积极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介入组在积极内科治疗基础上行血管内介入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介入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为 90.00%,高于对照组的 85.48%;介入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 42.50%,高于对照组的 38.71%,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 周后,介入组患者早期恢复良好率为 17.50%,高于对照组的 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发病 72h颅内出血发生率 10.00%,高于对照组的 4.84%;治疗 3 个月后,介入组患者病死率为 7.50%,高于对照组的 3.23%,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严重脑梗死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与丁苯酞治疗方案相比血管再通率及远期预后相近.

    血管内介入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血管再通丁苯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