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单承彬

月刊

1008-8024

xdyws@126.com

0537-4458285

273165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校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Journal Modern ChineseCHSSCD
查看更多>> 《现代语文》为教育部所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中国基础教育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的纯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上旬刊以文学研究为主,面向有关专家、广大教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文学爱好者,旨在繁荣古今中外文学研究,促进学术的研究、交流与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和而不同的君子, 淡如水的交情——施蛰存《纪念傅雷》赏析

    李松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纪念傅雷》一文中,作者以点带面,不露痕迹,借人抒怀,直陈事实,融对比于明晰简洁的叙事中,把深厚的情谊托付于内敛冷静的表达中,化传统儒家文化精神为文章筋骨,暗点时弊,体现出了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不灭的爱国热情、坚忍不拔的勇气和宽容睿智.

    刚性和而不同君子

    论靳以建国后的散文创作

    吴敏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靳以的散文创作贯穿一生,文章主要讨论的是其解放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通过对其解放前与解放后的典型作品进行比较和解读,分析他解放后散文中的自我坚守与自我超越,探讨其创作发生改变的具体原因.

    靳以自我坚守自我超越

    铁凝《麦秸垛》中的性别意识形态

    曹燕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秸垛》是铁凝“三垛”系列小说的第一部,作品在正视女性情感欲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性别意识形态的踪迹.以性别视角关照文本,在梳理作品性别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深究人物行为方式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深入理解《麦秸垛》内在的寓意与价值.

    《麦秸垛》性别意识形态生养职能女性情感表达女性话语权

    “文革”予冯骥才的“意义”——评冯骥才非虚构文学《无路可逃》《炼狱·天堂》

    田耕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骥才的创作历程与“文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文革”深深的影响了他,成为他的创作取材之地,他的精神资源.他近期的新作,非虚构文学作品《无路可逃》和《炼狱·天堂》,前者是对自我灵魂的诘问,后者则是艺术家的镜像对照.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冯骥才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终极追问,对艺术的至上追求,对灵魂、心灵的深度拷问,这也就是冯骥才先生“文革”情结的根本原因.我们探讨“文革”予冯骥才的“意义”,可以为深入理解他和他的作品撕开一个口子,进一步探讨他作为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文化守护者的思想脉络和精神追求.

    冯骥才“文革”非虚构文学《无路可逃》《炼狱·天堂》

    本真的追求——弗罗斯特诗歌的存在主义解读

    杨晗翔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从选择与自由、时间与死亡、在世存在、与“我”的和解四方面出发,解读弗罗斯特诗歌中“我”的生存状态.主体对抗他者的威胁,追求本真的生存状态,努力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而在追求本真追求超越的同时, “我”也对人类生存的现实性保持着切实而积极的态度.

    存在主义本真选择责任自由

    孤独的边缘人——浅析《布里尔小姐》中的边缘人形象

    郑蓉颖葛俏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以细腻见长.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人,其小说《布里尔小姐》便成功地塑造了布里尔小姐这一边缘人形象.布里尔小姐作为边缘公民,边缘女性,以及边缘看客的多重身份的结合,孤独地在社会中进行无力的抗争.

    布里尔小姐边缘人边缘公民边缘女性边缘看客

    “硬汉子”面具下的海明威——探析海明威作品中人格面具的表现及成因

    韩思雨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明威的一生经历了狩猎、垂钓、战争与种种冒险,他作品中的人物也时常给人一种健壮勇敢而又豪放不羁的感觉.然而由于受童年经历、父母,还有爱情经历的影响,在他硬汉子形象的后面,隐藏着一个软弱、悲观、多愁善感的普通男人的形象.他有外在英雄气概的一面,也有内心胆怯懦弱的一面.海明威本人的性格特点和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的巨大差异恰好反映了荣格提出的“人格面具”理论.

    海明威原型人格面具自卑

    《八月之光》的后殖民解读

    周丽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小说之一,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好评如潮.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对其进行阐释,通过分析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体现最明显的种族主义,来论证出殖民主义的结果不仅对被压迫者有害,也对压迫者有害,其中,以对《八月之光》中的主要人物乔·克里斯默斯和加尔文·伯顿的分析为例.

    种族主义乔·克里斯默斯加尔文·伯顿

    辛波斯卡诗歌的世俗诗意探微——以《种种可能》为例

    徐畅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誉为“诗坛莫扎特”的波兰诗人维斯瓦娃·辛波斯卡,其诗常常着眼于日常情绪和细小事物,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摭拾点点诗意,并以平易、亲切的方式告诉读者.她的诗虽看起来十分随性,但细究之下其诗蕴含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哲理.故本文以辛波斯卡诗集《万物静默如谜》中的一首诗作——《种种可能》为例,通过对这首诗词汇、内容等多角度比较,阐释辛波斯卡在种种世俗场景中蕴含的否定主义美学意识以及诗作流露出来的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尊重.

    个体意识否定主义美学反结构主义“旧派”诗人

    越裔美国小说《同情者》的文化传播意义

    王智杰
    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裔美国小说《同情者》是美国越裔作家阮越清的第一部小说,获得了2016年度“普利策”文学奖.小说通过一名没有姓名的越南人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在越南战争前后的“双面”人生经历:作为南越秘密警察首领“将军”的上尉副官,同情并向越共提供秘密情报,南越政府垮台后追随“将军”到了美国,开始一段流亡生活.作者通过将讲述者塑造成混血儿、留学美国的高材生、流亡者,亚裔侨民等不同身份来凸显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流的现实,展现了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人物塑造的文化二重性、跨文化内涵反思以及出版意义三个方面,对该书的文化承载和传播价值进行了多维度剖析和评论.

    越裔美国小说跨文化内涵传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