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哲学
现代哲学

徐俊忠

双月刊

1000-7660

xdzx@mail.sysu.edu.cn

020-84114924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文科楼806室

现代哲学/Journal Modern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现代哲学》坚持文本解读、学术取向、理论创新、联系实际的办刊宗旨,本刊发稿范围覆盖哲学一级学科,特别关注现代哲学发展的动态,注重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常设栏目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2)毛泽东与当代中国;3)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5)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6)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审视;7)现象学研究;8)分析哲学研究;9)科学哲学研究;10)美学研究;11)宗教学研究;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初步探索及启示——以墨子思想接引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例

    崔海亮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晚清以来,墨学复兴为接引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土壤,"墨学马克思主义等同论"等思想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墨子思想接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他们对墨子思想的研究,比较深入地揭示了墨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改变.中国共产党"援墨入马"的理论探索经过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比附到比较再到融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启蒙运动促使党的理论工作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工作者力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他们进行的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对于当今解决"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问题,正确认识"根脉"与"魂脉"的关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墨子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关于"社会空间结构"的分析及其意义

    郑伟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关于空间的论述中内含着关于"社会空间结构"的分析,这一分析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生产的物理空间、生活的物理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和意识形态空间四个领域.在"社会空间结构"视野下,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主体是"资产阶级",而不是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或抽象的资本逻辑,这构成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结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重大区别.在马克思"社会空间结构"的分析中,西方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以资产阶级为主体,以资本为经济工具,以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为暴力手段,以经历了现代转型的西方文明为文化载体,进行全球资本主义空间统治和扩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及理论成果,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主体性塑造"这一关键问题的理论解答,为解决资本主义全球空间生产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

    马克思社会空间结构资本主义批判

    文本文献学语境中的马克思《贝克曼笔记》及其理论效应探赜

    张福公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最后阶段,在《补充笔记本C》中再次摘录了德国工艺学家约翰·贝克曼的《发明史文集》.马克思有选择地补充摘录了贝克曼著作中有关生产机器的发明史及其双重社会影响的内容,这为他进一步思考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工资下降的内在机制、机器在资本原始积累中的历史作用、工人与机器斗争的实质与策略等问题,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视角和理论资源.《贝克曼笔记》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时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理论关切和科学工作方法,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微观视角和典型案例.本文尝试基于米勒版《贝克曼笔记》及相关文献,全面呈现该笔记的文本文献内容,深入剖析马克思破解"贝克曼难题"的探索过程及其哲学意蕴.

    马克思贝克曼机器《补充笔记本》《贝克曼笔记》

    资本主义劳动主体性及其再生产——马克思哲学研究新范式的探索

    牛子牛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主体逻辑"与"资本逻辑"两种阐释范式的矛盾是一种主导性的张力.但是,这两种范式对资本逻辑下劳动者主体性的理解各自走了两个极端,因而都忽略了一种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劳动者依然具有"主体"的资格,但这种主体性已然受到资本权力的塑造,与资本的再生产形成共谋.鉴于此,有必要发展一种新的阐释范式,考察资本逻辑下劳动主体性的主要特征及其再生产机制.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简单商品社会"中的小生产者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者这两个层次,最终在资本主义总体再生产的尺度上揭示了劳动主体再生产的具体机制.

    劳动主体《资本论》再生产政治经济学批判

    走向唯物主义——早期霍克海默的哲学探索

    陈辞达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克海默的早期哲学探索是其批判理论道路的起点与基石.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家庭的权威、战争的残酷和工人阶级的痛苦等现实苦恼,推动了少年霍克海默的意志觉醒与哲学启蒙;其次是大学期间对格式塔心理学、新康德主义哲学的理性追问与反思,坚定了霍克海默现实性的哲学立场;最后是对叔本华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吸收,明确了霍克海默唯物主义的社会研究与批判路径.在从意志觉醒、理性追问到社会性探究的早期哲学探索中,霍克海默揭露了西方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对西方现代性危机展开了批判与反思,不断走向唯物主义.应当说,早期霍克海默哲学探索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特色,也为我们今天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与科学性提供了重要参照,更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分析、回应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唯物主义意志理性社会性早期霍克海默

    卢卡奇两种影响力间不协调现象的成因

    孙海腾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卢卡奇的政治影响力与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理论影响力相比显得极不协调.两种影响力间的不协调现象,首先是由于长期从事专业学术研究,导致卢卡奇缺少革命家必须的理论准备;其次是由于他是沿着知识分子的进路来理解革命的,因而最终回到了知识分子的原点;最后是由于他缺乏职业革命家所必需的政治锻炼,又要面对一个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大厦,因而缺少在政治领域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卢卡奇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力理论与实践

    关于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几点思考

    韩步江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需要充分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经济思想.与已形成固化体系的经济思想不同,毛泽东经济思想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经济本质、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把握和理论思考,既是经济建设实践智慧的结晶,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产物,同时还蕴含着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学习、吸收、批判和超越,是一种"活"的经济思想.其精要在于:在社会现实的完整视域中辩证把握经济的真实逻辑;以真理的精神认识、研究和运用经济规律;在哲学基础、道路方法和主体力量上展现出深远的价值空间.毛泽东经济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突出强调要形成对实践具有解释力和指导力的经济理论,能够解决好发展经济的中心问题和把握住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问题,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毛泽东经济思想经济规律价值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时代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

    袁伟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理论逻辑看,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它同时也是一个运动过程,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因而需要对资本加以引导、规范和约束.从实践逻辑看,应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国情,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对资本进行规范和引导.

    资本资本的积极作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唯物主义

    感通与现象学直观

    蔡祥元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感通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基本模式,它介于感性与理性这两种认识能力之间.西方当代现象学家有关现象学直观的诸种分析也取得一个同样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感通可以视作现象学直观的一种.通过对比胡塞尔的本质直观与情感性感受、海德格尔的存在领会、舍勒的价值直观,并借助他们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展示感通成象是如何可能的以及它的思想焦点何在.相关讨论表明,感通跟这几种现象学直观一样,都突破了感性与理性的二分框架.虽然如此,以上现象学直观都在希腊哲学的思想大框架之中,并且都以本质性的存在为引导,与此不同,感通所成之象跟感觉经验有着更为密切的活动.

    感通本质直观存在领会价值直观

    确然之地基,还是显现之场所?——论意识在现象学中的地位

    高松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象学中的"意识"超越了近代认识论中确然性基础的角色,成为使一切对象得以显现的超越论场所.通过对"超越"和"超越论"的重新解读,现象学揭示了意识的内时间视域结构,使其成为一切对象得以显现的可能性条件.这种超越论转向将意识从知识论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现象学成为真正的第一哲学,并探究对象显现的根源与可能性.现象学不应执着于意识的确定性,而应将意识视为开启一切显现的场所,从而为理解世界和存在开辟新的道路.

    超越论显现内时间意识明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