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丁世学

月刊

2095-4476

xfxyxb@vip.sohu.com

0710-3590704

441053

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及其他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各类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曹魏时期淮阴县所属问题考辨

    王登昊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及《晋书·地理志》中对淮阴县所属何郡都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三国志》史料缺乏,导致曹魏时期淮阴所属模糊不清.胡三省最早提出"魏之广陵徙治淮阴"后学界大致形成了两派观点:淮阴属广陵或属下邳.考察"广陵泗口"、淮阴筑堰及太康区划调整等史料,察知下邳观点或有误.实际上,淮阴在建安三年(198 年)左右由下邳改属广陵并为曹魏延续.淮阴以南不稳定的自然环境以及魏吴共享的陆海交通,使得曹魏被迫放弃广陵南部县制,在黄初五年(224 年)将广陵"徙治淮阴".淮阴改属是加强广陵防御的体现,"徙治淮阴"则是为了控扼交通枢纽,这种对淮阴的重视对东晋南北朝产生了较大影响.淮阴改属及"徙治"既是沿革问题,亦是认识曹魏东南战略的重要案例.

    曹魏时期淮阴县广陵郡下邳郡

    存思与超越:曹植《苦思行》诠解

    杨静微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植游仙诗与道教存在紧密联系,《苦思行》一首便为其中代表.诗中营造的"西岳""石室"等特殊场景符合道教的修行需要;所叙述的"仙人授道"情节具有传统道教故事的类型特点;综合看来,全诗的结撰逻辑更与道教"存思术"存在鲜明的同一性.从道教视角重审《苦思行》,发现该诗并非"退而守默"之作,而是曹植宗教实践经验的诗化生成,反映了其艺术与宗教的双重超越.

    曹植《苦思行》存思术魏晋文学

    南朝襄阳"卫敬瑜妻王氏"人物形象辨析

    郭明强
    16-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史·孝义传》所载南朝襄阳"卫敬瑜妻"王氏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真实历史人物,而且是一个极具传统美德、孝义感天的民间奇女子.王氏的传奇故事已流传一千多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唐代李公佐据此改编为笔记小说《燕女坟记》,言其为"娼家女"出身,名姚玉京.后历代文言小说集多收入,影响深远,但有违历史真实.今人著述多以讹传讹,致王氏形象遭到曲解,被人们刻意冷落.作为故事发生地的襄阳,完全可以古为今用,以历史记载为支撑,以民间传说为蓝本,开辟相应的旅游景点,使其在公民道德教育和推动文化旅游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南朝襄阳卫敬瑜妻

    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陈仁铭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地方政府投入资金过少,管理人员依赖体制已成习惯,项目传承人缺乏"造血"意识等问题.从文化创意过程、非遗分类、襄阳的实践来看,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进行商业性开发,不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文化属性,同时还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消除商业化开发会对保护的消极影响,应该进行区别对待,可以对产品本身内涵和外延进行多层次、多梯度地开发,不可一刀切.

    非物质文化遗产襄阳商业化开发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容、生成逻辑、主要特征与重大意义

    陈静宜黄小彤
    26-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诞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重要理论与实践的簇新叙事.在中国语境下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科学社会主义守正创新"的理论内涵、"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术语革命,以上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容.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理论自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自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使命自觉和提供中国方案的使命自觉,促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基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人民幸福与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诠释其主要特征,从理论、实践、现实三重维度展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重大意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

    "活力"与"秩序"的价值阐释和辩证逻辑——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维度的探析

    赵震李微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力"与"秩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之一."活力"表征着社会的多样性和持续性,强调要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创造;秩序"代表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状态,强调要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维稳"秩序"."活力"与"秩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蕴含着发展与安全、激励与约束、部分与整体等多重逻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活力秩序辩证统一

    文本类型与转喻机制视域下的实用文本翻译过程

    马立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类型不同,文本功能就不同.实用文本的功能特征决定了实用文本翻译过程中相应的功能转换(替代),从而使文本类型也发生相应的转换(替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机制是一种翻译策略,体现在翻译过程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替代关系.翻译过程中文本类型的转换过程其实就是转喻机制的工作过程.文章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实用文本翻译实例剖析翻译过程中的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及整体代整体现象,从而使转喻机制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得更加细致和具体,以期为实用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

    文本类型转喻机制实用文本翻译过程

    《诗经》中"有"字用法新探

    盖明浩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字在《诗经》中一共出现了557 次,作为实词时出现 293 次,作为虚词时(其中包括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的情况)共出现241 次."有"字作实词时可分为动词、通假为"友"字、通假为"又"字、通假为"域"字、与其他字组合作专有名词以及作形容词6 种类型,"有"字作虚词主要指的是"有"字作音节助词的情况.在结合具体诗句明确"有"字词性、辨别"有"字含义的基础上,可分析出"有"字在充当诗句句法成分、衬足音节以构建诗体,以及配合套语构建这三个方面的语法功能和文化内涵.

    《诗经》"有"字训诂语法功能文化内涵

    摹写与倾听:苏轼诗歌的声音书写

    刘子茜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于唐诗抒情式的声音美学,宋诗声音书写呈现出新的特征.苏轼作为宋调的典型诗人,其声音书写实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和转向:在声音的题材选取上,苏轼对人文意象表现出格外的敏感和关注,传达出宋人游心翰墨的文人雅趣;在声音的主客关系中,苏轼以倾听者的姿态,静听自然、画作、自我的内在之声,完成了从"我倾听"到"倾听我"的主体性超越和内转化表达.

    苏轼声音书写审美观照

    汉语学习词典释义的原则与方式——基于《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手部动词的对比考察

    李莉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学习词典释义长期以来无法摆脱传统型、内向型语文词典的影响.《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张志毅主编)作为一部新型的汉语学习词典,探索性极强.文章通过《当代汉语学习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手部动词的对比分析,结合现代语义学、语用学、语言习得、语言教学的理论,提出了释义高度精细化、释义词汇控制性、释义语句自然化、词条用法详尽性四条释义原则;归纳了汉语学习词典的三大释义方式,认为汉语学习词典释义应以描述式为主,综合式为辅;以短语和句子释义逐渐取代词语释义,凸显词义的区别性特征,充分体现学习性的特点,以期完善汉语学习词典释义的理论成果,推动辞书事业的新发展.

    汉语学习词典释义原则释义方式《当代汉语学习词典》《现代汉语词典》